APP下载

论《格萨尔》舞台化表演的产生与安多地区的传播

2022-03-06索加本

西藏艺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果洛藏戏格萨尔

索加本

一、《格萨尔》戏剧的产生

目前,以活的表现形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以其渊博精深的内涵,生动波折的剧情,卷帙浩繁的篇幅,气魄恢宏的场景,为改编和移植成别的文艺表现形式创造了丰厚的文献素材。实际上史诗是一门综合型的文艺,是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结合的产物。过去,在《格萨尔》历史的传递流程中,除了说唱艺人的口头传诵之外,抄写本、木刻版等也纷纷进入了史诗《格萨尔》流传的行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史诗的生命仍在继续,历史传递的方法也越来越新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群众对待《格萨尔》的热爱也呈现了非常活跃的趋势,除参与《格萨尔》的发掘、抢救、保护、整理、编译、印刷和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之外,还在本区域内按照各自的文化特色开展了关于《格萨尔》的学术交流活动,并自觉不自觉地弘扬着这部伟大的史诗,传承着《格萨尔》史诗的生命,承载着藏族古老的文化形态。其中,《格萨尔》戏剧的创造和创新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在我国涉藏地区传播广泛的藏戏形式表演的《格萨尔》戏剧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藏戏的表现形式来演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格萨尔》神话故事。关于《格萨尔》戏剧,可以其分为寺院的《格萨尔》羌姆、《格萨尔》南木特藏戏和藏戏《格萨尔》达羌姆①汉文中的“羌姆”一词是藏语中的“”的音译,藏文中有两种意思,一是表演的意思;二是寺院的跳神,宗教祭仪舞,金刚舞,乐舞意思。本人认为“达羌姆”是藏戏搬到马背表演的南木特(),严格地说寺院的“羌姆”和“达羌姆”有根本性的区别。因为,“达羌姆”的“”应该理解为“”或者表演,请大家参考。三大基本类型。

(一)寺院《格萨尔》羌姆

竹庆寺《格萨尔》羌姆表演风格与寺院金刚舞相同,它是寺院羌姆一部分内容。是一种祭典式面具乐舞,有专门的乐舞仪轨,表演时岭国三十员大将穿上华丽服饰,戴面具按寺院传统打击乐节奏跳舞,十三战神个个出场亮相,三十大将依次登台而舞。舞蹈队形一般围成圆型,内围由大将们构成,外围为十三种战神。舞蹈结构为单人舞和群舞。每一大将单独出场亮相,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幕后伴祈请唪诵声和打击乐。舞蹈动作沿袭了寺院跳神风格。这种独具特色的《格萨尔》表演艺术风格,在整个藏区少有。因为它具有寺院乐舞特质,不可能在民间流传。寺院跳神和藏戏在过去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源于藏族远古的傩文化,然而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

寺院羌姆,是一种宗教祭仪舞,而藏戏是具有文学剧本的宗教戏剧,文学剧本在整个戏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规定了一个戏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寺院《格萨尔》羌姆乐舞和藏戏形式《格萨尔》戏剧是两个不同的表演艺术形态,其传播和流传的方式也不同。

(二)《格萨尔》南木特藏戏

藏戏在经过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完成的,演化形成了具有浓厚特色和丰富思想内涵的戏剧剧种。由于宗教信仰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藏戏从内容到表形无不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以英雄史诗《格萨尔》为内容的舞台藏戏,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民主改革后才初见端倪。《格萨尔》南木特藏戏是将《格萨尔王传》中的戏剧形象搬上了舞台,创作手段新奇、独特、又自成特色。

现代意义上的《格萨尔》南木特藏戏缘起于拉卜楞藏戏为代表的北派藏戏①经《西藏艺术研究》编辑部藏戏文化专家桑吉东智得知,“北派藏戏”是四川省的藏戏传承时的一种特殊的提法,因为四川藏区的南边如巴塘和理塘的藏戏是从西藏传来的,北边的阿坝、果洛、色达等地的藏戏是从北面的拉卜楞寺传来的,所以说是“北派”,但实际上说的就是“南木特”藏戏。。1946年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主持下,由嘉措执笔,四世琅仓赖协嘉措编创,拉卜楞僧侣在闹增颇章演绎的《松攒干布》藏戏为拉卜楞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藏戏。到了20世纪60年代,拉卜楞寺琅仓活佛又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了剧本,并且藏戏形式演绎,这是拉卜楞寺史诗改变藏戏的第一步。后来,拉卜楞红教寺于1962年推出了《格萨尔》史诗部本《阿达拉姆》,这是历史意义上的第一个《格萨尔》南木特藏戏。故名思义,《格萨尔》南木特藏戏是将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某一分部本中描写的情节改编为剧本、搬上了舞台,用另一种艺术形态呈现格萨尔王及其三十大将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色达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一个藏族集聚的纯牧业县。色达县的藏戏系为安多藏戏,源自于甘南拉布楞寺,流传于多智钦寺(现在青海班玛县管辖)。当时,多智钦寺藏戏剧团还是色达当地惟一的传统藏戏剧团。1980年,该藏戏流派的继承人,色达县原政协副主任塔洛活佛(多智钦寺活佛)县委书记珠朱的全力支持下,在色达县成立了业余藏戏团,陆续安排上演了《智美更登》《卓娃桑姆》《囊萨文波》《松赞干布》《顿月顿珠》等寺院传统藏戏节目。不久,塔洛活佛自己编剧,第一次将史诗《格萨尔》搬上了藏戏舞台,受到相关行业专家研究者及其广大受众们肯定与赞誉。塔洛先生已形成编、导、演为一体的《格萨尔》南木特藏戏。他曾陆续编制了《赛马成王》《格萨尔降生》《阿里金宗》《地狱救妻》(阿达拉姆)《丹玛青稞宗》,还有歌舞《英雄颂歌》《岭国七勇士》等藏戏《格萨尔》剧目。《格萨尔》南木特藏戏是在安多藏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型戏曲艺术形式,但是它既不是传统藏戏的复制品,也不是颠覆传统藏戏,给传统藏戏赋予了不少的创造性内容和形式,并加入了时代精神,在复兴藏戏方面走出了大胆的第一步,对提高藏戏《格萨尔》南木特藏戏表演艺术水平作出了有益的探素。后来,1993年色达藏戏团更名为色达县格萨尔剧团。刚开始的色达《格萨尔》南木特藏戏团有30 名艺人,都来源于本县的牧区,20年来,活跃在安多草原上,蓬勃发展成一个集《格萨尔》大型舞台戏剧、舞蹈、宗教服饰、宗教跳神、民族山歌、音乐演唱、群众参与性等节目表演为一体的安多地区重要文艺表演团队之一。多年来,不断地创新、探索,不仅有《格萨尔》舞台藏戏,还表演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藏戏《格萨尔》南木特,内容丰富多彩。

(三)《格萨尔》达羌姆藏戏

《格萨尔》达羌姆藏戏,是近年来在《格萨尔》南木特藏戏和《格萨尔》舞台藏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形式。20世纪80年代,德格竹庆寺在表演《格萨尔》羌姆法舞的同时,在马背上表演格萨尔王和三十员大将、岭国数位女士等,老百姓十分喜爱这种节目。2001年,色达县《格萨尔》藏剧团成功拍摄了实景藏戏《格萨尔》达羌姆电视剧并获大奖,在整个涉藏地区反响良好,其传播面广。之后马背藏戏在涉藏地区各地有了较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表演藏戏《格萨尔》达羌姆,在藏语中称“格萨尔达羌姆”,特别是在青海省果洛地区各县都有藏戏《格萨尔》达羌姆。

如今,《格萨尔》 达羌姆藏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青海省果洛州的马背藏戏就始创于果洛夏仓区。果洛草原,为藏戏《格萨尔》达羌姆的表演,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辽阔舞台。据甘德县龙恩寺共有45-50 名僧人演员,以前没有演出藏戏《格萨尔》达羌姆《霍岭大战》的传统。2002年,色达县藏剧团到果洛州甘德县学习时、引进了藏戏《格萨尔》达羌姆的演出技艺,自筹资金拍摄藏戏《赛马称王》,以实景演出拍摄的形式制作了电视短剧并出版发行。

演出马背上的《格萨尔》藏戏的艺人大多数是僧人,全部剧情均在草地上露天进行。每逢重要节假日或特定时间,艺人们就会穿上传统服饰,骑上骏马,在宽广的草地上用特有的形式讲述格萨尔王降生、征战、重返天界的经历,《赛马成王》《霍岭之战》等典型剧情,是藏戏《格萨尔》达羌姆中时常能见到的片断。藏戏《格萨尔》达羌姆节目分二个类型,一是仪式性节目,二是戏剧性节目。前者格萨尔国王和三十大员将、岭国十三美女等骑乘着各自座骑,手执武器或彩旗,在广场或草地上奔跑,以展现岭国将士的雄姿。举行格萨尔煨桑仪式,由三十员大将围着烟祭台,口诵祭词,祈祷护法海众,并祈祷世间众生太平、吉祥、平安。其场面非常壮观,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岭国将士们的古风遗韵。第二种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藏戏《格萨尔》达羌姆,根据情节设定了多个地点,例如在草地上搭帐篷作为岭国或魔国营盘。向天界神授记、布署作战计划等在帐篷里表演。行军、战争时大多在马背上。骑战表演也是戏剧的高潮部分,各方好汉们手拿武器冲出营区,在马背上表演各自动作,以说唱方式对话片刻后开战。这种藏戏,在青海省果洛、四川省甘孜一些寺院已拍摄录制了《姜岭大战》《辛丹之战》《赛马成王》《降伏北魔》《霍岭大战》等节目。

二、《格萨尔》表演在安多地区的传播

(一)刚察县沙陀寺()的《格萨尔》羌姆

《格萨尔》羌姆源于四川德格县宁玛派寺庙竹庆寺。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新流传到其他涉藏地区的宁玛派寺院中。经索扎寺阿克喜加

安多地区《格萨尔》羌姆传播最早的寺院沙陀寺原址为一土丘,因当地藏语称为故以此命名,藏语全称扎西群科林,意为“吉样法轮洲”。地处刚察县边境西南部泉吉镇的年乃索麻村,东距县府六十四千米,位于青海湖西岸小黑山南麓单龙沟口附近,南与共和县石乃亥镇接壤,西与天峻县江河镇隔布哈河相邻。寺院是四川省竹庆寺所属寺院,是对环湖区域较有影响力的佛教宁玛派寺庙。

(二)贵德县佐那寺()《格萨尔》羌姆

1941年,四川甘孜德格竹庆寺的公保活佛带着寺院《格萨尔》羌姆导演途经佐那时,在寺主的恳求下,传递了这种独特的寺院《格萨尔》羌姆文化,将表演寺院《格萨尔》羌姆这一民俗传承了下来,距今有80 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在寺院形成了举办以说唱《格萨尔》为主要的传统庙会。该寺及远近十几个乡镇的穿着民族盛装的藏族民众,成群结队、喜气洋洋地前往观赏表演。

佐那寺于每一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当天,在唢呐和长号、海螺声中,寺院《格萨尔》羌姆便拉开序幕。格萨尔王在画有雄狮、十三战神等数十杆大旗的指引下出场,只见他全副铠甲,佩剑挎大刀,威严凛凛;总管王戎查啊尼查干与汉地富商俄吾对酒当歌,赞扬格萨尔的劝修功德;漂亮的王妃珠牡与梅萨翩翩跳舞,十三员大将舞剑弄枪。其风味独具,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说唱也有跳舞,音乐、道具、服饰等也齐全。“文化大革命”期间,佐那寺《格萨尔》羌姆一度停演,服装、道具等也毁之一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佐那寺又恢复了表演“羌姆”的习俗。

(三)甘南州《格萨尔》南木特藏戏

甘南拉卜楞红教寺于1962年推出了《格萨尔》史诗部本《阿达拉姆》,这是历史意义上的第一个格萨尔藏戏。1981年甘南州建立了甘南州藏剧团,到1982年甘南地区有36 个藏戏队,藏戏剧目有《格萨尔》之部《阿德拉姆》《降魔》《罗摩衍那》及《松赞干布》《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卓瓦桑姆》《曲杰诺桑》《赤松德赞》等9 大剧目。这些民间藏戏队分布于夏河、碌曲、玛曲、卓尼、迭部、舟曲、合作等甘南州境内的农牧区。比较典型的地方有:夏河县昂去乎村、唐乃合村、美仁乡、美武乡、阿木去乎乡、博拉乡、下巴沟乡、加门贡乡等主要活动者有道尔吉、尕藏智华、久西草、桑吉、东保吉、尕哇等人。甘南州藏剧团成立后先后创编并演出了《格萨尔》史诗《霍岭大战》和《降魔》(1985-1993年) 及《雍努达美》《朗萨雯波》《长碑》重新修改、提升、创排传统剧目《朗萨雯波》《扎西雪》(2000年)等传统藏戏剧目。曾赴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山东、广东、江苏、北京等地演出藏戏,为藏民族传统的戏剧文化增光添彩。

(四)甘德县龙恩寺()《格萨尔》南木特藏戏

玛域果洛地区是历史上格萨尔活动的主要区域,而这里的民众对《格萨尔》有着独特的情感。在此,特别要介绍的一个关键人物,甘德县龙恩寺的活佛班玛丹宝,《格萨尔》 南木特藏戏在果洛各地的广泛流传,和他的辛勤努力有关系。他生长在《格萨尔》史诗产生、流传的黄河上游的玛域果洛草原,对《格萨尔》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为了把史诗搬上舞台,他费尽了心血。他在心里也经常想着,藏戏是藏族群众最喜欢的传统艺术形式,在涉藏地区有者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但是,在过去藏戏的表演却仅限于群众所周知的八大传统藏戏。若以传统藏戏的方式来表演《格萨尔》史诗,对群众而言是个新奇的事情。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亲自来到了四川省色达县,在当时该县藏剧团远近闻名,他详细了解表演状况,把色达县最著名的藏戏研究专家,副县长塔洛请到了果洛传授《格萨尔》藏戏。在班玛丹宝的努力奔波下,果洛第一个《格萨尔》大型现代舞台藏戏的剧本完成了。紧接着便是四处寻找艺人排戏,召集本寺院中演艺才能的僧人,活佛亲自上阵编导,于是,果洛州的《格萨尔》藏戏业余演艺团就产生了。1983年夏天,在果洛州赛马会上,这台剧目在和广大观众相见后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后来,果洛《格萨尔》藏戏团像雨后春笋,逐渐成长为今天的30 多家藏戏团,为《格萨尔》史诗的流传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首届玛域果洛《格萨尔》文化节上,果洛州文工团又安排了以史诗为主题的《岭国歌舞》,表演阵容庞大,气势恢宏。

(五)久治县阿绕寺()《格萨尔》达羌姆藏戏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阿绕寺马背藏戏在昂秀钦泽仁增嘉里多杰的主持下于1824年创立的世界共桑(烟火祭)仪式作为依托和空间,后世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形式。1992年,奥坚久迈才巷智巴建立“玛域阿绕寺年宝玉则格萨尔藏戏团”后继续完善和传播。1993年,久治县文工团联合表演,1994年果洛州成立40 大庆和2004年果洛州成立50 周年庆祝活动上表演后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群众的好评。主要剧目有《赛马七珍宝》《地域救妻》《岭舞大乐章·丹哲传》《辛丹对峙》等《格萨尔》为内容的马背藏戏,主要演员是阿绕寺僧人,其中一位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才让华旦活佛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人。从小就喜欢听《格萨尔》说唱,慢慢熟知了格萨尔王传里的很多故事,后来出家成为本地阿绕寺的一位僧人,1992年开始加入寺院的《格萨尔》达羌姆演出队,至今已从事藏戏表演及相关工作满30 个年头。2003年起,开始担任“玛域阿绕寺年宝玉则格萨尔藏戏团”团长,负责包括格萨尔藏戏的编剧和排练等藏戏团的日常工作。经过八年的艰苦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格萨尔》传统文化底蕴,成为了能唱能写能编能舞的《格萨尔》传承人。同时,个人出资数万元购置了具有藏戏传统特色的岭格萨尔时代的王臣及妃子,侍从等服装道具,包括铠甲、帽盔、服饰,强化了寺院的藏戏团队,极大地丰富了藏戏《格萨尔》达羌姆表演,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空前欢迎。几年间,他努力搜集整理并出版了流传民间的《格萨尔王传·雪域珍宝宗》。2009年,才让华旦被果洛州格萨尔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果洛州格萨尔研究中心特聘为“果洛地区格萨尔文化的抢救、搜集、研究、出版和继承发扬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2010年,被青海省文化厅和新闻出版局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藏戏(青海马背藏戏)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在此期间,阿绕寺的马背藏戏被列入七个青海省级特色剧团之一予以表彰。2018年五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海马背藏戏)代表性传承人。

2020年,青海省格萨尔文化协会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戏项目——青海马背藏戏的典型代表性传承人才让华旦格萨尔文化传习点” 的牌子,2021年,青海省格萨尔保护研究中心授予“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牌子,并颁发证书。

(六)海南州等其他地区《格萨尔》南木特藏戏

1984年,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工团创编了戏剧《霍岭大战》,在省内各地方演出后,人民喜爱,官方肯定。后在北京、上海以及国内各地巡演,受到了兄弟民族的广泛欢迎。2003年,青海海南州歌舞队,在史诗《格萨尔》浩如烟海的近200 多部中经过了多次遴选,终于敲定编排《姜国王子》。此部是依据格萨尔四大降魔之中的《姜岭大战》故事改编的,内容内涵丰厚,角色形象丰富,语言精美,情节甜酸苦辣,扣人心灵。该团继《霍岭大战》以后又一个将《格萨尔》以藏族歌舞剧的形态搬上了舞台。2008年11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青海省格萨尔歌舞剧团在州民族歌舞团正式挂牌创立。再一次地向民众展现了藏族古代传统文学艺术的伟大魅力,把民众带入了令人神往的新格萨尔时期。用民族舞蹈的形态展现格萨尔故事,开拓了藏族史诗的思想空间,对当时正篷勃开展的《格萨尔》史诗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对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工作,亦不无裨益。另外,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镇有“青海湖环湖格萨尔说唱协会”和“石乃亥乡格萨尔民间艺术团”,团长是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项秀才让,2020年11月10日,青海省格萨尔保护研究中心给青海湖环湖格萨尔说唱协会授予“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牌匾,并颁发证书。

1992年,青海省京剧团以京剧的形式把《格萨尔》史诗搬上戏台,使观众们大开眼界,也使更多少数民族认识到《格萨尔》史诗博大精深的内容。

在2002年果洛州首届玛域《格萨尔》民族文化节上,果洛州文工团上演了以史诗为主题的《岭国歌舞》大剧,艺员阵容强大,声势雄壮,受到了广大群众们的热烈欢迎。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玛域《格萨尔》民族历史文化中心,狮龙宫殿周边民众对《格萨尔》藏戏有深厚感情,每节日都表演《格萨尔》藏戏。果洛地区的《格萨尔》藏戏剧团,已发展至30 多个藏戏剧团。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格萨尔》舞台戏剧在多康地区开展迅速,并得到了农牧民大众的普遍喜爱,这也是历史上《格萨尔》史诗的一次重大创举。色达县的《格萨尔》藏戏团建立后青海省玉树州也建立了文工团,编创了以《格萨尔》为主题的《出征》,1981年又编创了《汉地茶宗》《大食施材》等二部歌舞剧,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格萨尔》戏剧,为藏剧的开发为《格萨尔》史诗的流传,开拓了一个新的道路,为《格萨尔》民族说唱艺术深入研究,开拓了崭新的研究领域,对充实涉藏地区民众的精神生活,对增强文化思想境界将起很大影响,对于传承和弘扬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并使之为实现现代化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备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果洛藏戏格萨尔
藏戏面具
果洛州草原建设综合措施初探
“现代塔哇”的含义及其特征——以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三大寺院的塔哇为例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关于建立“格萨尔文献数据中心”的初步构想
《格萨尔》的音乐体系
40年西藏《格萨尔》工作回顾
青海果洛州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推广探究
果洛玛沁的九天九夜——青海果洛玛沁“8 ·30”山体滑坡抢险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