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讴歌新时代,为人民而舞”的藏族舞蹈
——以《欢腾的高原》为例

2022-03-06陈心琳

西藏艺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热巴编导藏族

陈心琳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真实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②习近平2014年文艺座谈会讲话。

人民是历史的创作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把握住新时代的脉搏、舞蹈艺术为人民而舞是新时代编导的一份使命和追求。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的哔旺谐与丁青县的热巴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凝聚着藏族人民长期以来在生活过程中的智慧结晶,还是扎根于人民的藏族舞蹈表现形式,舞蹈《欢腾的高原》恰恰是以这两种植根于人民的舞蹈形式为素材进行创作,反映了编导为人民而舞的创作理念。

舞蹈作品《欢腾的高原》编导为泽吉、拉巴扎西、洛松丁增、斯朗旺堆;音乐作曲是贡嘎伦珠;演出单位为西藏昌都市康巴文化艺术团。《欢腾的高原》是2021年藏族儿女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 周年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的献礼之作,2021年10月在山东济南参加第十三届“荷花杯”民族民间舞组的评选,该作品在我国最高专业舞蹈比赛的舞台上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新时代藏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舞蹈《欢腾的高原》创作过程

《欢腾的高原》 在2021年的藏历年晚会上首次亮相,舞蹈以藏族边歌边舞的谐舞和热情奔放的热巴舞为素材进行创作,两种舞蹈形式大胆、巧妙的结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拍手称好的舞蹈作品不仅是体现在主题鲜明、表演形式新颖,更是体现在创作细节中。该舞蹈作品的编导通过作品取名的变化,反映了编导随之而改变的创作理念。笔者在2021年11月对编导泽吉的采访中,了解到这一作品的命名细节,她讲述道:“我接触热巴舞已将近39年了,它如同我的生命一般伴随着我一路成长。热巴舞作为藏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它能够在现今舞蹈艺术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之下得以传承与发展。因此,我与其他几位编导一起以发展传统文化为目的,将热巴舞与哔旺谐相融合,力求能够编创出一个反映藏族舞蹈文化、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起初,该舞蹈取名为《康鼓弦音》,其整个构架是为了参加藏历年晚会量身打造的,以热闹喜庆的情绪为主,贴切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舞蹈在藏历年晚会上演出之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紧接着,2021年8月该舞蹈作品有幸入选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其被取名为《雪域暖阳》,蕴意为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到了西藏,西藏各族人民得到了党的关怀和鼓舞,通过舞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喻为雪域高原上的一缕暖阳。《雪域暖阳》是在第一版《康鼓弦音》基础上的一种改良与升华。最后,该作品被选送参加第十三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组评选,为了更好地体现作品“为人民而舞”的主题思想、展现藏族人民在高原之上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且能够呈现出舞蹈作品的完整性,我们将该作品又进行了打磨和修改,最后将其取名为《欢腾的高原》”。

编导泽吉讲述到该舞蹈创作的过程时话语十分激昂,从她的言语间感受到她把对藏族传统舞蹈真挚的热爱完全融入到创作舞蹈作品《欢腾的高原》当中。

第一版的《康鼓弦音》在藏历年晚会中展现,编导借助藏历年晚会的平台推广非遗舞蹈,即丁青的热巴、芒康的谐舞。该作品编导以欢乐、热闹、幸福洋溢的情绪展开创作思路,《康鼓弦音》中的“音”是指人音、琴音、鼓音,舞蹈中弦子的琴声与热巴鼓的鼓声蕴意着为西藏和平解放70 周年、为藏族人民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欢歌舞蹈。

第二版的《雪域暖阳》蕴意着党是西藏高原上的一缕暖阳,时刻给人民带来阳光与温暖。《雪域暖阳》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代表着360 万西藏人民的感恩之情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在这舞台之上祝福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了西藏人民的文化自信,充分体现藏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第三版的《欢腾的高原》蕴意为藏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过着平安吉祥的美好生活,人民在高原上热烈地欢歌起舞。舞蹈在开场时男主角抛出了一条洁白的哈达,代表着藏族儿女对党和人民吉祥的祝福,也蕴含了藏族儿女在欢腾的高原之上诉说着三江流域的舞蹈文化,展现了藏族儿女在党的关怀下过着无比幸福的生活,同时诉说了藏族儿女对党的感恩之情。

关于对该舞蹈作品题目的命名,编导一直围绕着“为人民而舞”的创作理念、紧扣“为人民而舞”的创作主题不断修改,他们一次次精益求精的态度表露出一名编导对舞蹈作品如自己孩子般的呵护与热爱。从美妙的《康鼓弦音》到暖人民心窝的《雪域暖阳》,再到热血沸腾的《欢腾的高原》,该作品“为人民而舞”的主题思想始终牵引着观众深深共情。

二、新时代下藏族舞蹈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

(一)藏族舞蹈创造性的转化

这里的创造性的转化是指传统的藏族舞蹈发展需要根据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的“特殊性”进行自我转化,面对传统舞蹈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我们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在保留传统舞蹈“根源”的同时,要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多结构地思考,将传统舞蹈与时俱进,赋予传统舞蹈新时代的意义与文化价值。

在舞蹈艺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共存的,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们对艺术审美的不断追求。笔者认为编导在编创民族民间舞时,把握好“度”的界限也是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要求。这便需要编导在创作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尽力去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及舞蹈形态,同时对该民族的舞蹈文化进行大量的田野采风活动。创作时,贴切该民族文化背景与保留传统的舞蹈动作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与发展。

目前,很多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民间舞创作的“度”的界限是模糊的,这容易出现编创出的作品过度形式化的有形无神和原生态舞蹈直接搬上舞台两种现象。舞蹈作品有形无神这种情况一般是编导在创作中只模仿了民族民间舞的舞蹈动作,没有进行实地采风了解民族文化,导致呈现出的舞蹈作品脱离原有的舞蹈风格,从而出现舞蹈有形无神的现象。而原生态舞蹈直接搬上舞台的现象是由于编导没有考虑到对传统舞蹈进行发展与合理创新,直接以采风所获得的舞蹈素材原封不动的搬上舞台。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新时代下民族民间舞的发展,那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做好优秀传统舞蹈继承与创新的工作,如何做到创作出的作品符合新时代人民对舞蹈的审美要求,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深思。

藏族舞蹈的创作一直以来同样面临着继承、发展与创新的问题,在创作过程当中把握好民族文化转化的“度”是关键的一步,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蹈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覆含着新时代创作者与人民的思想与认识,舞蹈创作在遵循传统舞蹈发展规律的同时,吸取传统舞蹈的养分、不脱离民族文化的根基,又能显现出创新的活力。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打破以往陈旧的、所谓程式化的规范,进一步去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又不丢失传统风格的民族舞蹈作品,给人以新颖的视觉感受。舞蹈《欢腾的高原》编创主题和内容正是结合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做到创作性的转换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创作中保留了弦子舞与热巴舞浓厚的藏族舞蹈风格,结合新时代的精神思想和创作理念再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与转化,该作品体现了传统舞蹈的发展需在继承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尝试与创新。

(二)藏族舞蹈创新性的发展

舞蹈《欢腾的高原》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舞(哔旺谐)和热巴舞为主要创作题材,两种不同的舞蹈形式相互碰撞,这是舞蹈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两种舞蹈形式都带有使用道具这一特点,即谐舞的道具为“哔旺”,热巴舞的道具为“热巴鼓”,男生手中拉着动听的弦子,女生左手执鼓、右手拿鼓槌敲着热烈的热巴鼓,这两种舞蹈是一种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的完美结合。西藏三江流域、茶马古道与雪域高原的形象都在谐舞和热巴舞的表演中呈现,运用两种舞蹈形式进行创作是新时代发展趋势下舞蹈艺术相互交融的体现。

《欢腾的高原》在不失去藏族舞蹈风格与节奏特征之际,运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做到创作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理念,合理的创新更加符合新时代广大人民在新时代对艺术的审美观。《欢腾的高原》 在编创过程中展现创新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品在创作当中不拘于以往老艺人跳热巴舞时常用“圆形”的调度,而是大胆地采用了多种队形的变化,比如:三角形、横线、满天星、二龙吐珠等队形,开场时女生流水般的横线和男生左右两边的横线的调度相互呼应,呈现出流动的三江水和连绵起伏的高原画面。随后,男子以二龙吐珠的队形退到后方舞台,女生以半圆形的调度铺满舞台前方,伴随着女子悠扬的歌声舞出新时代藏族儿女的幸福感。紧接着女子以三角形和满天星的舞台调度,展现了热巴舞的力量感与热情度,男生则围成圆圈铿锵有力地唱着唱词,瞬间变化成满天星的队形,热情欢快的男女热巴舞与弦子舞在舞台之上淋漓尽致地散发着康巴人热情豪迈的魅力,男女快板部分以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将该作品的情绪推到高潮,同时,队形和多种舞台调度的配合与转换在一定程度上给舞蹈作品带来很强的画面感和审美的舒适感。

第二,在舞蹈编创过程中,编导不仅仅使用原有的“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九点鼓”,更是编创了360 度的格桑花鼓转新颖且高难度的鼓点。如同格桑花开的鼓点动作更加符合新时代人民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诉求。因此,变化多样的调度和高难度的鼓点动作结合,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藏族传统舞蹈创新性地发展。两者的结合体现在:如果运用古老的圆圈队形,那么舞蹈演员很难把360 度的格桑花鼓转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因此,选择了三角形的队形来呈现,表演“格桑花鼓”期间舞蹈演员把鼓的360度、头的360 度、上身的360 度以及裙摆的360 度完美地展现在舞台上。在创新民族民间舞动作时,把握好创新的“度”极为重要,《欢腾的高原》的编导在保留浓厚的藏族传统舞蹈风格前提下,对原有动作语言进行拆解和重构,把自己对藏族民族文化的独特感受创造出新的动作,浓厚的藏族舞蹈风格一下子能把观众带到作品的场景当中去,这是在保留原有的舞蹈风格之上进行了新颖合理的创新。

第三,音乐可谓是舞蹈的灵魂搭配、更是画龙点睛之笔。音乐当中始终使用一个主旋律在贯穿着整个舞蹈,其中有哔旺的琴声、热巴鼓的鼓声、男女生的歌声等,在音乐中演员们都是在真拉哔旺、真敲热巴鼓、真唱歌曲的旋律。在音乐中哔旺琴的音乐特点与热巴的音乐特点相互融合,优美的谐舞唱词中有热巴的元素,热巴唱词中同样使用了哔旺的琴声进行伴奏,以此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可脱离。在舞蹈的最后,演员们围在一起,用藏语深情地演唱了一段音乐。歌词大意为:当下雪的时候我想起了我远方的家,但是我相信我们会越走越幸福,日子会越来越好,这段淳朴深情的音乐留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点明了在新时代下人民幸福生活、讴歌党无限恩情的舞蹈主题。因此,以上这些音乐特点始终在保留着西藏昌都传统热巴、哔旺琴音乐特点的同时,又在合理地运用热巴鼓和哔旺琴两种音乐融合的方式在创新。

三、“为人民而舞”的理念表达

舞蹈创作是为了谁? 舞蹈作品的好坏又是由谁评判?什么样的舞蹈作品才是好作品?由于舞蹈是以人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人的肢体是舞蹈的表达语言,一定程度上民族学与人类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时,“人”是重要的创作者、表演者和观赏者。①张巍.贾作光“为人民而舞”的艺术之路[J].艺术评论,2012(02).“人民”是创作的源泉,舞蹈是“人民的艺术”,艺术来源于人民、取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生活,因此,编导在创作时一般通过田野实践进行取材,本着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舞的创作理念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与重构,再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最终呈现出经得起人民评判、得到人民认可的舞蹈作品。故可知,新时代民族民间舞若需永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舞蹈创作得以人民为出发点,创作出人民满意的舞蹈作品。

《欢腾的高原》 从为舞蹈作品的取名、选材、编创、演出,在整个过程中编导团队从一而终保持着为人民而舞的创作初心,结合了人民的喜好、情感与思想,作品也因此深得人民的喜爱。由于《欢腾的高原》始终坚持为人民而舞的创作理念,而“为人民而舞”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编导“编好”舞蹈作品

第一个好是编导把舞蹈作品“编好”。编创出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优秀、经典舞蹈作品是编导的主要任务。想要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首先得塑造自己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创新能力且对藏族舞蹈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欢腾的高原》编导泽吉是西藏昌都人,她研究藏族热巴舞已有40年之久,具有丰富的热巴舞表演与编创经验,丰富的藏族舞蹈编创经验为《欢腾的高原》的编创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其他三位编导既是优秀的藏族舞蹈演员,也是优秀的舞蹈编导。

《欢腾的高原》编导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多次下乡田野考察,与当地演员同吃同住,向老艺人请教谐舞与热巴舞,亲自学习当地传统的舞蹈动作、掌握传统的藏族舞蹈动作特征与风格韵律。因此,他们具备了实践操作能力,其使得在编创时能够了解每种动作的难易程度,以便更好地与演员交流。在编创中他们先是选用了新颖的舞蹈表演形式,两种带道具的舞蹈融合在一起,使人眼前一亮。再是选用人民歌颂党与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作为作品的主题思想,最后是编导把自己内心对藏族民间舞的热爱寄托在作品中,用舞蹈的方式记录着编导的情感、人民的思想与时代的文化精神。

(二)演员“跳好”舞蹈作品

第二个好是演员把舞蹈作品“跳好”。人民认可的作品,第二步是把舞蹈跳好,塑造出独特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一个好的舞蹈演员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能够在表演动作时跳出舞蹈饱满的情绪和编导的思想。①张麟.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剧场化发展形态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另一方面,由于编导选用的是原汁原味的民间舞素材,因此演员更需要原汁原味的表演状态和表演情绪。《欢腾的高原》的演员们来自西藏昌都市康巴文化艺术团,在西藏歌舞的海洋这个大环境下,能歌善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是长期存在于骨子里对藏族舞蹈的热爱。

演员们正是具备着热爱舞蹈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尽管是下雪天,演员们一如既往地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跳舞,由于高强度的训练男演员的脚底会起泡、偶尔因为动作幅度大而崴脚扭伤。女演员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完美转圈,是因为演员平时排练热巴舞时,每人都需要通过“一点鼓翻鼓转三百圈”的挑战,每个演员都在极力地与自己的道具“热巴鼓”磨合,以至于在舞台上达到人鼓合一的效果。据编导泽吉转述,有些演员在上场前被热巴鼓打到额头缝好几针,依然情绪饱满地上台演出。在第十三届“荷花奖”比赛的舞台上,这些演员呈现给观众的是整齐划一的高难度动作,每个演员的脸上均展现出幸福美好的情绪。演员们倾尽全力地舞着藏族儿女的幸福感、跳出编导对藏族民间舞的热爱、唱出藏族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和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观众“叫好”舞蹈作品

第三个好是观众“叫好”。《欢腾的高原》时长为7分钟,在这7 分钟里台上的演员们跳着地道的热巴舞、谐舞,脸上时刻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用饱满的表演情绪感染了观众并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康巴汉子和康巴姑娘把“人琴合一”“人鼓合一”以及藏族的文化自信表演得淋漓尽致,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给予观众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而在台下的评委和观众为演员精彩的舞蹈表演热血沸腾、泪流满面。“荷花奖”比赛结束后,舞蹈《欢腾的高原》在央视网、西藏卫视、舞蹈中国、中舞网等媒体平台播出与发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通过“荷花奖”这个舞蹈比赛平台,藏族民间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与弘扬,让全国人民更加了解藏族舞蹈、了解藏族文化。

总之,舞蹈《欢腾的高原》的编导们坚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始终贯彻落实以精品奉献人民的思想理念、坚守为人民而舞的初心。因为舞蹈作品突显出的不仅是人物的刻画,更是编导、舞者与观众的思想交流、甚至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生活与精神的高度反映。

结语

舞蹈艺术是特别的艺术,每个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都与该民族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与一个时代的进步发展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新时代的藏族舞蹈创作首先须以人民为主体,始终保持为人民而舞的创作初心,创作大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优秀舞蹈作品。在新时代背景下,藏族舞蹈创作需要做到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在创作中以独有的中国民间元素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坚持民族传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开创新时代的舞蹈新天地是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更是我们整个国家与各个民族的使命。

猜你喜欢

热巴编导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首届热巴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在昌都举行
参加《西藏昌都首届热巴舞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有感
帕雄热巴的描绘与解释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漫谈雪热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