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梧桐”意象及其作用分析

2022-03-05谢泓霞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唐明皇贵妃梧桐

谢泓霞

“梧桐”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生花妙笔下吟咏的对象,它以与众不同的特质,被世人赋予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蕴。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梧桐作为贯穿全剧的意象,在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主要从梧桐意象入手,从主题揭示、人物塑造、情节推动和意境渲染四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梧桐”在唐明皇与杨贵妃二人浪漫凄美的悲剧中所起的作用。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华大地的文学土壤上便产生了咏物的文学传统。花木香草常被文人墨客用作寄情传思、托物言志的载体,同样地,梧桐以其独特的属性与特质,承载着后人深厚的情感与寄托,成为历代士人骚客吟咏赋诵的对象。在不同体裁、不同情境中,梧桐承担的作用不尽相同。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元雜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梧桐的作用,揭示梧桐对该剧造成的多重效果与深刻影响。

一、突出爱情悲剧,表达对李、杨爱情的同情

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是雄,桐是雌,相依相伴,同生共死。在文人墨士的笔下,梧桐往往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古往今来,以梧桐言说称颂爱情的诗赋数不胜数。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用枝叶覆盖交缠的梧桐歌颂刘兰芝与焦仲卿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伟大爱情;唐代孟郊《列女操》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表达了希望世间的男女像梧桐一样相伴到老,携手白首的美好祝愿;宋代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中“梧桐半死青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抒发对逝去爱人的深沉悲恸与深切思念。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多以梧桐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用其寄托世间男女的深挚真情,表达爱人伴侣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

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被赋予了象征忠贞爱情意蕴的梧桐,承担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剧中,梧桐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见证,既见证了二人的恩爱深情,又目睹了二人生死永别的悲惨结局。第一折始写帝妃结缘。唐明皇为得美人,煞费苦心:初见美人,心生爱慕;传旨为道,赐号太真;册封贵妃,宠幸殊甚;爱屋及乌,显极杨门。此后,帝妃二人日日相守,夜夜相伴,如胶似漆,恩爱缠绵,梧桐见证了二人数不尽的欢乐浪漫的朝暮时光。尤其是乞巧佳节之时,长生殿上设宴,帝赐赠金钗钿盒,在“金井梧桐树影”下,于无人窃听处,帝妃悄声山盟海誓,共许“今生偕老,百年之后,世世永为夫妇”的深情誓言。金井梧桐见证了李、杨的爱情—浪漫美好,触动人心。但是,欢乐难长久,幸福难永存。随着国家陷入动荡与混乱,一切美好过往终会烟消云散,唐明皇与杨贵妃最终也落得生死两隔、永不相见的悲惨结局。于是,第四折中唐明皇孤身一人立于西宫,寂寞地听着雨吹梧桐,怀念着杨贵妃,忍受着死别的悲痛。梧桐自始至终见证了帝妃二人的离合悲欢,也最终目睹了二人天人永隔的不幸结局,透过梧桐,我们可将帝妃的爱情悲剧窥探得一览无余。同时,梧桐被世人赞颂的同生同死的坚守又与帝妃二人先是深情盟誓偕老今生,结果却又阴阳相隔的死别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李、杨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惋惜与同情。

二、抒发沧桑之叹、盛衰之感

在古代文学中,梧桐也常作为家国的象征,寄托文人的国破家亡之感,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极写亡国的愁苦与悲恨。文天祥的《重阳》中“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诗人通过衰老的梧桐寄寓浓厚的家乡之思、殷切的故国之忧。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借凋敝零落的梧桐表达了深沉的丧家之苦、灭国之痛。那么,在剧中历经一场劫难的盛世大唐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第四折通过高力士和唐明皇之口对此作了交代—“太子破了逆贼,即了帝位”,唐明皇“退居西宫”,“今日贼平无事”。由此可知,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唐朝的胜利而告终,似乎一切都已恢复如初。但是据史可知,当时的唐王朝并没有从危机中解脱出来,相反,经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逐渐走向灭亡。当时的唐王朝正如那庭院中被凄风厉雨吹打的梧桐树一样,枝叶飘零,摇摇欲坠,繁盛不再。因此,面对雨打梧桐的凄凉之景,唐明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家衰亡、盛世不复的心酸失落之感。这种感伤失落,也正是与唐明皇有着相似情绪的作者白朴的情感共鸣。据王博文在《天籁集序》言:“甫七岁,遭壬辰之难……然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联系白朴的生平可知,他在年幼之时便与亲生父母被迫离散,最终痛失爱母,饱受离乱之苦。此外,家国的覆灭也带给他强烈的冲击,经历了失母丧国双重悲剧的他看透世事变幻,人生沧桑。据此可推测,作者将“金元更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与山川满目之恨”寄寓《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通过此本杂剧作品表现出来,抒发深沉的世事沧桑之叹、家国盛衰之感。

三、衬托唐明皇的形象

自古暨今,梧桐以其独特出众的气质被世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承载着人们深沉且真挚的情感寄托。除了作为爱情和家国的象征外,梧桐因其孤高疏阔、贞干修直、中虚外实等自然属性,常与君子高洁的品质联系起来,因此它还多被看作是正直高尚的君子形象的象征。《诗经·小雅·湛露》中的“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就借梧桐歌颂赞扬君子美好的仪容与风范;《庄子·惠子相梁》中言鹓鶵“非梧桐不止”,视梧桐为孤高神鸟的栖息之所,肯定凤凰的同时,也不乏对梧桐高洁的赞许;诗仙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中的“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将王羲之比作梧桐,高度赞扬其为国效力的高尚品性。与上述有着高洁品质且具有君子象征意蕴的梧桐相比,《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唐明皇显然是作为君子形象的对立面而存在。在剧中,身为帝王的他并没有君子的正直高洁,相反他自私放纵、德不配位;晚年的他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色令智昏,竟然夺取儿子之妻,罔顾人伦纲常。此外,他无道昏庸,不仅耽于爱情享乐,沉迷歌舞声色,致使国家倦怠荒废;不辨正邪,不仅宽恕失机蕃将安禄山,还糊涂地给予他权力并加以宠信重用,使得安禄山权势滔天、危害国家,最终使自己沦为导致爱情破灭及国家衰落的悲剧制造者。由此可知,晚年的唐明皇显然是自私自利、愚蠢昏庸的君王形象。

如前所说,梧桐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因此梧桐又可以看作是忠贞不渝、专情不移的化身。综观全剧,正末唐明皇作为全剧的主角,其形象是立体鲜明且复杂矛盾的。一方面,他是痴情专一、风流浪漫的多情天子。剧情初始,他倾慕贵妃的神仙之姿,巧施计谋与手段,成功赢得贵妃;之后又与贵妃日夜相伴,赏乐观舞,更于七夕佳节,山盟海誓,不亦乐哉。此时的他,俨然是一个风流潇洒、浪漫多情的天子形象。另一方面,他又是自私无情的皇家帝王。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与危机之中,贵妃哀求唐明皇顾念多年情分施恩将其从死亡威胁中解救出来,但深知自身难保的唐明皇在生命受到威脅之时,竟然狠心地抛却昔日许下的海誓山盟,选择让贵妃自缢而亡,这种以牺牲爱人求得自保的行为,又暴露了他软弱无能的本性,揭示出其残酷无情的本质。此外,将同生共死、专情忠贞的梧桐与剧中紧急关头牺牲爱人以求自我保全的唐明皇两相比较,对比尤为强烈,极其鲜明地突出其矛盾复杂的性格与真实残忍的本性,衬托其风流多情却又自私无情、软弱怯懦且昏庸无能的帝王形象。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景物构成环境,环境推动情节。梧桐作为西宫环境的一部分,对后续情节的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将故事推向抒情高潮。在第四折中,年老退居后宫的唐明皇独立深宫,凝望着贵妃画像,追忆往昔,情绪失控,高叫太真,雨泪号啕。他因伤感失落到亭中闲行解乏,满眼望去,亭中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皆使他想起深爱的贵妃,于是“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尤其当他看到梧桐之时,强烈的感伤情绪被深深勾起,不由思绪万千,正如词里写的:“【幺】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幺】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他因看到梧桐而触景生情,回忆往昔甜蜜美好,反观今朝落寞萧条,今昔对比,生出无限的愁苦和懊恼。面对此情此景,唐明皇心中甚是无奈,只能选择回寝殿歇息安睡。此处正因梧桐不合时宜地出现,将唐明皇从痛苦的现实逐步引入美好的梦境,引导故事朝着设定的方向进一步展开,并为下文中帝妃梦中欣喜相会做好铺垫。然而,“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魏秀仁《花月痕》),当梧桐再次出现时,却改变了故事看似圆满的发展走向,使得情节陡然一转,横生波澜,强烈的戏剧冲突又在此产生。梦里唐明皇如愿梦会贵妃,当他正想欣然应贵妃之约前往赴宴之时,窗外雨打梧桐,惊醒了沉醉于甜蜜梦境中的唐明皇,也打破了帝妃团圆的黄粱美梦,唐明皇遂从帝妃团圆的美好梦境中被拉回了孑然一身的残酷现实,剧情自此再次走向高潮。梦醒之后,面对着凋零的梧桐,凄寒的风雨,唐明皇万分懊恼、无限怨愤,埋怨“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数落秋雨无情,打落梧桐,坏人好梦,又追忆帝妃二人在梧桐树下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生发无限感慨,抒发沉挚真情,最终“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孤独的帝王和着无休无止的梧桐雨在漫漫长夜里消磨无尽的相思,思念无声,深情不绝,使得该剧在抒情中走向高潮,在高潮中走向落幕。

五、渲染悲戚的意境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有“元曲冠冕”之称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之所以获得后世极高的赞誉,除了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先离后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结局所表现出来的纯粹彻底的悲剧性,也离不开它创造的浑然天成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营造又和贯穿全剧始终的梧桐意象割裂不开。

遍览全剧,梧桐在剧中总共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起到的效果和作用都不尽相同。梧桐第一次出现是在乞巧佳节之时,于长生殿上所见—“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乞巧佳节,帝妃于长生殿上对着梧桐倚肩悄诉情语,深情盟誓,共许“今生偕老”“世世永为夫妻”的誓言,温馨浪漫。梧桐第二次出现是“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红牙箸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炒炒”,“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于沉香亭碧绿繁茂的梧桐树下,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唐明皇欣赏着在翠盘上跳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的婀娜舞姿,欢乐热闹。当梧桐第三次出现时,则与前两次欢乐喜悦的意境截然不同。梧桐第三次出现是在贵妃自缢之后,唐明皇面对孤寂深宫苦思贵妃,梦会贵妃却被凄冷的梧桐雨所惊醒,面对凄清之景,他不免叹道:“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他惊觉了。”梧桐尚在,佳人却逝,追忆往昔,不胜唏嘘。这位曾经贵为帝王的天之骄子心中不免产生物是人非、美好难留、盛世不复、命运难主的感伤遗憾。听着凄沥沥的雨声,看着雨点打落凋敝的梧桐,心中凄凉万分。此时,复杂矛盾、孤寂悲戚的心境与萧瑟冷寂、落寞凄凉的景色相互交织,缠绵融合,营造出浓郁得解不开的悲剧意境,将唐明皇绵绵不绝的入骨相思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热泪盈眶。与此同时,之前温馨浪漫、热闹欢乐的氛围又与此凄清悲戚之境对比强烈,增强悲剧效果,更显悲戚!

诚然,《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悲剧,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是构成此扣人心弦的悲剧的深厚根基。不可否认,梧桐作为剧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样也承担了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梧桐的存在,对主题的揭示、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推动和意境的渲染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为剧增添了无穷韵味,使得整部杂剧丰富饱满,情致动人,意境凄婉,韵味悠长。

猜你喜欢

唐明皇贵妃梧桐
梧桐
大红柿子
梧桐花开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梧桐树下
月夜偷曲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月夜偷曲
不再贪一夜暴富养贵妃鸡年销800万元
贵妃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