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忆小学初夏时

2022-03-05马登平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烧炭篱笆陈老师

马登平

初夏的校园,是清新的,是和煦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绿意盎然的。距离我们班教室外侧的院子,大约六七米宽吧(我记得可以并排画六个跑道),院子里有两行钻天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长得很高很高,超过了教室的屋顶,高过了校园后面的小山坡,在我当时看来,简直就是直冲霄汉。杨老师发动学校的高年级学生,沿着钻天杨的两侧,用细腻的黄土笔直地培了两道很矮的墙,就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树畦。课余时间,各班学生争抢着把水抬回来倒在里面,哪个班抬的水多,在下午放学时就会受到杨老师的表扬,累计一周抬水多的那个班,杨老师就会把一面印有“模范班集体”的三角小红旗发给该班。于是,学生们就利用一切空档时间,你争我赶,热火朝天地往树畦里面浇水。

树畦的外面,是一个很大的园子。杨老师在园子里种满了各种菜,有豆角、南瓜、黄花、辣椒、白蒜……应有尽有。杨老师是公派老师,住在学校;宋老师、杜老师和陈老师是“社请老师”,他们的家都在村子里,因此他们在下班后会匆忙赶回家,尽可能多地帮家里干一些农活儿。这个菜园就等于杨老师的“自留地”。在休息时,杨老师总会拿一个头儿很小、把儿很长的锄,在菜园里反复地锄草、松土。

在课间操时,杜老师说他在一个地方见到菜园里扎了一道篱笆,特别漂亮,于是发动全校高年级学生在中午去教室后面的烧炭窑门口,按尺寸修剪长短粗细一样的棍子,抱到菜园边扎篱笆。在那个有限的年龄段和见识范围里,同学们第一次见到菜园的围墙居然可以用树枝来做,还做出那么漂亮的花样。杜老师扎的篱笆成了一道风景,在同学们回家的叙述中,轰动了全村。一些有空闲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来参观,赞叹不已。追求美,是人性中的永恒。一时间,仿佛雨后春笋,村子里的菜园冒出了许许多多的篱笆—形状各异,花样翻新,一家比一家做得好看,一家比一家做得精致,好像不是为了把菜园围起来,而是为了漂亮,为了美观。

前面提到“烧炭窑”—它是靠崖修的一个不大的土窑洞,地面有一个像水槽一样的渠道,直通到窑洞后墙壁,然后沿后墙壁钻一个小洞(烟道),窑口用土块或石块封住,留有一个不大的门。每到冬季,学校各个教室、老师的办公室取暖都用木炭。在入冬前的一个月左右,学校就会要求同学们按一定斤两带硬柴到学校来,一般要求是杏木、杨木、杜梨木等;同时会组织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村林场砍一些这样的硬柴回来烧炭。烧炭是个技术活儿。大家在杨老师的指导下,用锯子把一大堆柴按需要截开,逐层装窑,装好以后,把烧炭窑那个小门完全封住,这时就到了点火这个最庄严的时刻了。全体师生在烧炭窑旁边站一个圈,杨老师用树枝等易燃的柴沿着那个渠道把火点进去,直到看见后面的烟道有青烟升起,听见烧炭窑里面硬柴呼呼燃烧的声音,就算是点火成功。由于我在童年时期对烧炭点火留下了庄严的印象,以至于后来觉得亚运会、奥运会的圣火点燃就是地球上最庄严的事情。把握火候是烧炭的核心技术:熄火早了,柴没有烧透,皮焦里生,外面是炭,里面还是柴;熄火迟了,大部分柴就会烧成灰,减少炭的产量,损失严重。现在回想,就不由得感叹生活中,点点滴滴是知识,时时处处有学问。

我们的语文课开始学习古诗了。在那个初夏,记忆最深刻的是陈老师教我们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记得陈老师讲,诗中的“绿”字,诗人先后更换了七次才最终定下来。大概就是所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心里还想着王安石怎么是个大笨蛋,我写生字词语超不过两遍就会了!下午的阳光,斜射在校园里,钻天杨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杨老师在菜园里锄草,我和金蛋结伙儿学习,一起背诵这首诗及诗的大意。風沿着河道吹过来,琅琅的读书声随着风飘出了很远很远,“和煦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啊!”稚嫩的童音、传神的诗句、耐人寻味的解释在校园里久久地荡漾……

猜你喜欢

烧炭篱笆陈老师
围篱笆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篱笆城
花篱笆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篱笆那边
低碳烃芳构化催化剂烧炭再生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