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说小楷技法(四十三)

2022-03-05刘小晴

老年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篆隶小楷学力

□ 刘小晴

(二)广大阶段

这是一个由约至博、遍临各家、广采众美、兼收并蓄的阶段,也是一个“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的阶段。任何书法大家在学书过程中都不是耳目隘陋、株守一家而自辟门径的,他们总是在一家的基础上,纵横博览,上下求索,立意高迈,志趣幽深,穷其源流,究其变化,博学兼通,而后方能尽万物之变态,达出神入化之境地。因此,这一阶段是“蓄”和“养”的“入帖”阶段,也是创作前的酝酿阶段。

在此阶段,重点在“取”“舍”上。可取魏、晋、唐、宋、元、明诸家小楷之精品,逐家临摹。临摹时要抓住此家此帖的特征,汲取其长,摈弃其短。王虚舟《论书剩语》说:“凡临古人,始在能取,继在能舍。能取易,能舍难,然不能力取,无由得舍。”取舍又取决于一个人的眼力,眼力不高,或败笔效颦,徒增其丑;或未窥人长,先求人短,故此时又要参之以学力,博之以见闻,从哲学、美学、文学中获得文艺素养,有眼力则自有鉴别能力,临帖方有适从。临摹此帖时,心中亦不可有我,一有我,便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换他帖时,又要将前帖之笔意暂时离去,心中亦只有此帖,不可有他帖。在此阶段,又当时时背临,即经常离开字帖,去抄写一些诗文,力求笔意与原帖相符,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松年《颐园论画》中说:“临摹古人之书,对临不如背临。将名帖时时研读,读后背临其字,默想其神,日久贯通,往往逼肖。”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临摹小楷,最好能旁通篆隶,取法高古,境界自然不凡,特别是临写一些以质朴取胜的小楷。当穷其源、探其本,从篆隶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创作。用笔不外乎方圆,篆法者圆笔之源,隶法者方笔之祖,况秦碑力劲,汉碑气厚,皆为质胜之书,楷书有篆隶意则自高古。傅山《霜红龛集》中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姚孟起《字学忆参》亦说:“未从事于汉隶,欲识晋唐楷法,数典忘祖,终不济事。”可知小楷要写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境界,还当旁通篆隶以求其本。

在此阶段,临摹各帖当以“神似”为主,不应以形似为尚。所谓“神似”,即透过现象领悟此帖之本质特征,如气格、命脉、意蕴、骨力等。姚孟起《字学忆参》中说:“离形得似,书家上乘,此中消息甚微。”只有神似才能将古法优游笔端,而与天地之造化相参。但这神只是他神,也即此家此帖之神情面目。此阶段,乃是在传统之中熬炼,大约要五至十年时间,火候既足,方可入第三阶段。

(三)脱化阶段

此阶段是由博返约,由工到“不工”,由着意到自然,由熟至“生”,从有法到“无法”的出帖阶段,是一个书者表现自我、建立风格的创作阶段。

如果说,前面两个阶段以法度和功力见胜的话,则此阶段当以立意和修养见长。作书贵在“熟”,但熟亦有精粗深浅之别,有烂熟和圆熟之分。法度烂熟好像臻于完美,实则容易泯灭创作灵性,而滑入庸俗。圆熟则生化境,触手能变,不落蹊径,新意时出,自有一种超妙之境。汤临初《书指》中说:“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故笔法圆熟便能随机生发,在生拙平淡之中有新意、有变化、有创造、有胆魄。作小楷时,虽运笔如飞,而气象超越、神采飞扬,无意于工而无不工,无意于法而皆法,这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由博返约必须经过一个消化、吸收、会悟、贯通、提炼、筛选的过程。此时心中只有一个“我”字,以我的个性写我之风格,使人看不出我是某家某派嫡系,但处处有来历,与古人保持着一种不脱不连、若即若离之状。以古人之矩运我之性情,以前人之神理尽我之变化。

在创作阶段,立意要高,眼光要精审。立意高则审美理想之境界也愈高,眼光愈精审则审美理想之境界也愈真。以理法为尚者,意近庄重;以意趣为主者,意近飘逸:以妍美为工者,意近潇洒;以质朴为尚者,意近自然。及其旨意已定,脚跟把牢,然后又时时回头将过去所临之帖,重新摹习,温故知新,体味自然也不同。

总之,此三段功夫是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每过一关隘便有一境界。书虽小道,其实玄微,创作就是一个趋雅避俗、吐故纳新的过程。其中不但关系到一个人的学力,亦关系到一个人的修养。造诣愈深,创作的路子就愈宽广,愈宽广则愈觉无止境,愈觉无止境其所得到的乐趣愈无穷。故王羲之用心十五年,始工一“永”字;智永学书,“登楼不下四十年,所退笔头盈五大簏”。可见翰墨之道,虽通神明,亦当积学累功,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方有所成。若求速成,贪图捷径,或朝学执笔,便暮夸己能;或把笔无几,便轻议前贤,此浅薄骄狂者之所为,有志于学书者绝不能采取这种态度。

《黄庭经》(局部)明·祝允明

猜你喜欢

篆隶小楷学力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从黄庭坚书法看宋代篆隶地位之转变
傅山《杂记》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