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药理学中的“教与学”
2022-03-05刘春红
刘春红 王 巍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吉林·长春 130122)
1 药理学教学的现状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将药学与医学联系起来的纽带,也是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起来的桥梁学科[1],很多专业都学这门课,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学习药理学之前的先修基础课程有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等,但由于学生先修课程学得较少,基础薄弱,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大部分学生反应药理学药物繁多,难以记忆,出现厌学情绪。目前,在药理学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有PBL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法、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是,学生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某些知识点记忆深刻,能够熟练运用,而面对复杂问题,则难以将知识点前后联系、综合分析,常常出现遗忘和混淆,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改变药理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势在必行。
2 思维导图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教学工具,具有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是英国人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记笔记法[2]。实际上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大脑的记忆、阅读和思维规律等特点,帮助学生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格,浓缩知识结构,并将各种概念以类似大脑对知识储存的结构形式排列,便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2.2 思维导图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药理学章节多、药物种类更多,教师通过理论讲解难以将知识点形象的表达出来,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并层层展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系统掌握药理学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如思维导图在讲述抗生素类药物中的应用(如图1),由于抗生素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很容易混淆,难以记忆。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从抗生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出发,将抗生素类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进行分类,再标注各类代表药物的典型不良反应,通过思维导图模块、色彩、线条颜色不同,让学生从视觉上更直观的看到此类药物的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点的脉络,便于记忆。
图1:抗生素类药物思维导图
在讲授传出神经系统药物药理的时候,由于涉及到的受体主要分为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而作用于这两大类受体的药物却种类繁多,包括激动药、拮抗药、作用于胆碱酯酶的药物,以及胆碱酯酶复活药,并且在记忆这些药物的类别归属上容易出现混淆,往往教师讲授完理论知识,而学生却一头雾水。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在讲授完这一部分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症的时候,将这些药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再次展现给学生(如图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牢记药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框架,便于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应用能力。
图2: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思维导图
2.3 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在药理学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治疗同一种病症的药物种类多,同时,患有该种病症禁用的药物也很多。因此,在学生学习记忆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如记忆青光眼病症的治疗药物和禁用药物时(如图3),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形、颜色不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格,整合新旧知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另外,在学习心血管系统药物药理的时候,由于该系统产生疾病症状较多,如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而一个药物可能同时治疗多种症状,如若学生只是单纯记忆某一个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很难将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画出治疗某一类疾病的药物思维导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再根据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进行知识的拓展,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脉络的掌握能力。
图3:青光眼病症的思维导图
3 结语
思维导图能比较清晰的归纳知识要点,适用于诸多学科的教学,在药理学“教与学”中的应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药理学教学方式及理念的一种创新,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够概括、总结知识点,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记忆核心知识。目前,如何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应用思维导图,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