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路径探讨
2022-03-05林勇灵
林勇灵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职院校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打造大思政格局,发挥大思政功能,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局面。
一、在宏观上,学校做好顶层设计以把握方向与配套制度
在方向上,学校要宏观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部署,并建立一套课程思政建设制度,确保工作切实有效落实。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其制订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保障等,切实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了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落实并取得成效。
(一)把握方向,突出全员育人
要想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必须把握好方向,按照“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要求贯彻落实,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全员参与、协同育人局面。方案规定,要在学校层面制订统一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明确全课程全员参与,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三全育人”格局,在人员上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做好师资保障。在二级学院层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做好统筹工作,做好与各二级学院的对接,在协同育人平台搭建、安排思政课教师对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进行具体指导等方面做好协调保障。在教师层面,专业课教师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主体,要负责具体实施,由思政课教师作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指导者,负责具体的指导和推动工作。这样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协作,有助于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开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堂内外“发声”“亮剑”“绽放”。
(二)配套制度,提供全程保障
根据方案规定,我校在组织、经费、技术、制度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有效地确保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实施。
1.组织保障
我校成立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试点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学院领导担任,成员由党委组织部(学院人事处)、党委宣传部、教务科研处、各系部、教学中心和评估督导室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组织保障为我校更好地指导和保证制度的贯彻及实施提供的条件。
2.经费保障
我校设立专项经费,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经学校遴选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课程,按照院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项,每门课程资助1万元,每门课程建设期最长1年。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或思政金课),给予不低于资助经费1:1的奖励。有了经费保障,各项工作就能更好地落地实施。
3.技术保障
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加强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质量监督,对课程思政试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跟踪和协调推进。现代教育中心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有了技术保障,各项工作就能更有质量地开展。
4.制度保障
相关部门在队伍建设、岗位聘用、考核评价、评优奖励、成果应用、选拔任用等方面梳理完善规章制度,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配套制度的实施,能有效地激励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
二、在中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联动
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因此,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运行,实现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合力育人。
(一)明确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担当
教师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担当后共同发力,“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是落实的主体,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的指导者和推动者。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专业课教师的角色是开展学校课程思政的主体人员,必须用好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核心载体的功能,深入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实践,实现课程思政。这是专业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担负起自身的职责。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指导者和推动者,思政课教师要认真指导和帮助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中有效地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
(二)搭建二级学院间的协同育人平台
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枢纽。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搭建好二级学院间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以其他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3]。具体来说,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资源,以专业(群)为单位,把思政课教师混编到专业课教师当中,组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混合型教学团队,集合全体教师的“协同育人”来实现所有课程的“协同效应”。
(三)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二级学院要对接好,结合实际向每个二级学院派出1—2名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该学院专业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指导工作。集体备课制度涉及以下内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备课任务和计划;对接课程标准,研讨和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精选教学案例,探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根据专业课程内容找到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归整课程教学素材,建设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库。
三、在微观上,思政课教师指导专业课教师落实思政育人
开展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全体教师要以本校职教特色为立足点,以工匠精神为着力点,以企业文化为关键点,思政课教师要指导好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独具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
(一)以职业教育为立足点,制订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鲜明的特点,要求学校重点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为此,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思政。
1.以专业课程目标为基点开展课程思政
完整的课程教学的目标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的目标构成。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发展学生思维,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教师应以专业特点和建设目标为依据,深入分析和研究在本专业课程中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落实课程思政,让学生在职业操守、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品格等方面得到增强,强化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例如,针对粮食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将“眼中有粮食、手中有技术、心中有国家”贯穿三维目标,最后将思政育人的目标落在“心中有国家”,以此增强学生作为职业粮食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课程思政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思想政治素质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总体偏低)是普遍现象。教师应从现实出发开展课程思政,全面深入分析校情和学情,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具体内容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制订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职业观、社会观、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工匠精神为着力点,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综合反映了劳动者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是劳动者的一种长期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5]。这种表现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对职业的高度专注和对产品的高度求精上。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必须重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实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环节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实现全过程育人。
1.在理论知识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结合培养学生价值目标,在专业知识点中寻找与思政育人的结合点。具体如下:首先,梳理和分解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训环节,发掘思政育人元素;其次,按章节或者模块分项列出能够提炼的思政育人元素的知识点后精选内容,形成最终的思政育人元素;最后,以适当的形式把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让学生易于感知和参与,实现课程思政目的。例如,在广告设计类课程中,为将工匠精神全程融入教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文案、绘图、色彩、摄影、版式等方面抓住细节,全程严格谨慎,力求最好,以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发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
2.在实训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实训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点在于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向专业技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措施”[6],它凸显的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岗位的融通性与匹配性。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把工匠精神培育贯穿其中,“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掌握技术、提升技能,在反复训练和操作中去体悟和感知,通过职业角色扮演,在模拟的职业场域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4]。此外,对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专业,如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可以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学徒制的方式,在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分析、企业涉税业务处理和税收筹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接收和感知工匠精神,进而让学生敬畏职业、钻研业务、精化技能。
3.在社会实践中开发思政育人元素
社会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把自身所学技能运用到实践,既可以为乡亲、村民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和生产问题,又可以促使自身在服务乡亲、村民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而培养和深化家国情怀。例如,视觉传媒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走访、记录有历史特色的乡村,发挥自己的所长为村落留住历史、为乡亲记住乡愁,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乡村的变化,增进对故乡的情感,从而激发其建设家乡的愿望和热情。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则可带动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长和资源,积极为乡亲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开辟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等等。
(三)以企业文化为关键点,确立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方法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非常普遍,渗透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文化必然会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7]因此,开展课程思政要以汲取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关键点,使之准确地融入专业课教学,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1.在方式上把握“进”的途径
“进”是指将企业文化带进专业课教学当中。在“进”的方式上,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结合专业课和具体目标要求,对企业文化的共性元素及内容进行梳理和遴选,重点选取专业课中蕴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元素,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如引用华为的企业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将华为的企业文化、行为准则、企业制度等无声地融入课堂,让学生提前接受职业素质培育,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融入企业。二是结合课程内容,在实训、实习等环节邀请企业人员,通过他们在现场对学生进行专业讲解和指导,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这有助于学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和成长。
2.在内容上把握“融”的功夫
“融”是指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以企业文化为因子,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以恰当的话语技巧适时自然地引出适当的思政话题,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讲授计算机芯片时,在讲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可以适时结合当前我国芯片技术现状,提出由于中国芯片技术发展落后,国内一些高科技产业陷入困境,以此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学好、学精专业技术技能,为发展中国核心技术而努力奋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在用量上把握“度”的分寸
“度”是指要把握好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占比度。专业课是学生习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主要课程,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因此,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把握用量,不能全面展开,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例如,粮食储运与质量安全专业中,教师可在粮油储藏技术、粮油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和点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一重要论述,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其中深义与大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粮食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上下一致,全员发力,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大思政格局,方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