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育人理念下高校班级心理辅导模式的探析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2022-03-05葛俊艳

教育观察 2022年14期
关键词:朋辈团体辅导

葛俊艳,朱 佳

(湖南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湖南长沙,410128)

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1]在“三全育人”的新形势下,心理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新使命。心理育人是指教育者从人的心理成长和教育规律出发,通过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多样化的方式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基于心理育人的内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出发,上下联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班级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层单位,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扩大教育的规模,深入基层教育,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3]湖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心理育人工作的实践中,以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为平台,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互联交叉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模式,有效解决了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的脱节问题,实现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全员心理辅导。

在班级心理辅导的实践过程中,我校坚持以积极育人的模式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影响,以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委员培训、寝室信息员培训及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落实了多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了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班级心理辅导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致力于解决学生的成长性问题,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 “团体动力学”的概念认为团体内部存在交互作用的动力,当团体成员相互依存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时,团体就能有足够的力量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当团体形式的心理辅导运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时,班级成员能够通过人际交互作用,在共同的活动中深入交流、促进交往。[4]同时,处在团体中,班级成员也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学习新的行为方式。班级成员不断将获得的改变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能改善与他人的关系,而且能切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身心发展和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二)班级心理辅导是适应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举措

班级心理辅导将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活动融入班级教育管理,有其积极作用。一是能有效弥补个别辅导的不足。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高校传统单一的心理咨询服务无法满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传统的个体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容易受到人数及效能的限制,无法很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扩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模,深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班级的集体作用,可以弥补个别辅导人数限制的不足。二是能有效实现朋辈互助。我校组建了校院两级朋辈互助队伍,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时,由经过系统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担任团体领导者。这充分调动了校院两级学生骨干的工作热情,锻炼了朋辈辅导能力。由于朋辈之间的相似性和友谊性,班级心理辅导能产生良性的人际互动,更好地实现朋辈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二、班级心理辅导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探索班级建设新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为单位,以游戏和活动为载体,让成员在有趣的、平等的交流活动中充分自我体验,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大程度地被学生接纳和喜爱。[5]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增进成员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和自我提升,而且能促进班级成员间相互了解,提升彼此的默契程度,从而形成班集体的良好氛围,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实现班级的积极功能。

我校心理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就在积极探索班级心理辅导的实现途径,逐步实现了新生入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入学教育专项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大风吹”“滚雪球”“我想有个家”“抓手指”“你的名字”等活动反馈较好,成为每年新生入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必备项目。在新生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能快速实现班级内的“破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协调能力。通过营造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班级氛围,班级内成员能友好相处,实现班级和谐。

(二)借助朋辈互助优势,打造专业学生团队

朋辈心理互助队伍既是心理信息的传递者,也是心理困扰的帮助者,既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6]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培养,是我校网格化工作体系的基础环节,能有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我校深入落实心理育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借助朋辈互助的优势,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长期工作实践中,培养出校级朋辈互助工作小组、院级朋辈互助工作小组、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四支优秀的朋辈互助团队。我校以寝室、班级、学院、心理中心为载体,落实网格化的工作模式,加强对每一名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提供了充分有力的支持。

我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秀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鼓励已成为工作惯例。到目前为止,我校累计培育了十七届朋辈互助团队,培养了近千名朋辈互助团队成员,上百名学生被授予“优秀班级心理委员”称号,心理中心指导下的朋辈互助队伍在2009至2021年间连续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学生组织。

(三)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促进队伍提升成长

1.朋辈互助队伍团体辅导技能培训

为提升朋辈互助团队的工作能力,有效实现朋辈互助,朋辈互助团队内部会由专业心理教师组织进行系列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培训。理论培训结束后,成员需参与团队内部为期一年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每个成员都需要在团体内组织开展至少一次的团辅活动,包括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策划、活动组织和活动带领。通过培训,朋辈心理互助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深化了角色认识,在了解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基本原理、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在班级内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2.班级心理委员培训

为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格化工作体系,在学生群体中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自助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性、层次性和覆盖率,我校每年都会组织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涵盖了理论讲授(包括“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两个专题的理论知识教学)、团辅活动(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并在团辅结束后组织学员参与主题为“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展技巧”的小组研讨)、实务操作(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本班级内开展一场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通过培训,心理委员能够明确工作职责,深化自身角色认识;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应对措施,能在实际生活中初步识别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危机干预原理,引导同学寻求专业教师的帮助;了解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在班级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寝室心理信息员培训

为广泛普及精神卫生理念,夯实学生心理安全管理工作基础,除心理委员之外,寝室心理信息员也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寝室心理信息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寝室心理信息员工作职责与要求、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及报告制度。

通过培训,寝室心理信息员能够明确工作职责,深化角色认识;了解典型心理问题与障碍的表现,初步识别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充分了解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树立危机预警、信息报告意识;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精神卫生理念。

(四)注重活动引领,以活动促进教育

大学校园里,多样化的学生组织和社团,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加入,使班级在大学内的功能性被弱化。班级成员除了上课,日常沟通的频率较低,班级内的活动更是被大大削减,班级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不强。实际上,大学生要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学会人际交往与合作。基于此,我校在班级心理辅导的实践中,积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我校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班级内成员的合作与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真正让心理健康的理念走进班级,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五)关注阶段成长,开展各项主题班会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与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都有所差异。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育人功能,我校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专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引领作用,通过系列主题班会,解答学生在大学各个阶段的心理困惑。[7]在班级心理辅导实践的过程中,我校在大一上学期重点在班级内部开展“适应教育”“大学整体规划”等主题班会,在大一下学期重点开展“学习兴趣”“自信心提升”主题班会,在大二上学期重点开展“珍爱生命”“时间管理”主题班会,在大二下学期重点开展“爱与责任”“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主题班会,在大三学年重点开展“感恩教育”“就业技能提升与指导”主题班会。

通过大学四年的全程关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和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不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关爱他人、团结集体,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未知、应对挑战,更好地感受大学生活的美好。

三、班级心理辅导建设的效果启示

(一)心理育人工作应与其他育人环节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心理育人工作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它需要与其他育人工作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出育人的综合效应。心理育人工作应当渗透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其他育人环节中。[2]心理育人可以融入课程教学,通过教师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寓教于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我认知。心理育人也可以融入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中进一步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表达情绪、释放压力,从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从问题角度出发,而是要根据新时代的学生特点和要求,以发展和预防为主,以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与综合素质为目标,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心理育人工作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的功效

班级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提升的非常重要的集体环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的基础。做好班级建设,能加强朋辈之间的良好互动,有效促进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应充分发挥班级的功效,在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的前提下,在班级内开展团体讨论、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心理班会、行为训练等多样化的辅导活动,促进班级内的交流与合作,加深班级成员彼此的了解,提升班级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实现心理育人。

(三)心理育人工作应覆盖所有学生,实现全员育人

心理育人是一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长期的育人工程。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当重视教育与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名学生的独特性,充分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每名学生的心理都能得到关注。基于班级心理辅导的心理育人工作,应以班级为载体,联动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心理学生骨干,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各项班级心理活动,每名学生的心理动态都能得到关注,以此促进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培养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实现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四)心理育人工作应贯穿大学生涯,实现全程育人

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应当是一个全程性的工作,贯穿学生在校的始终。基于班级心理辅导的心理育人工作,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将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不同的阶段面向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进行积极引导和实际帮扶,为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切实提高心理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朋辈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