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2022-03-05王书彦

今天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华素养传统

王书彦

(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小学 甘肃 定西 743000)

引言

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继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我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文化内涵,不管是传统饮食、传统服饰或者是传统节日中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容和含义,是我国古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是文化和语言的载体,对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1.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形式单一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灌输式课堂模式,但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是倾向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思想不利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也不利于教师向学生传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艺术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等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现象和来源的讲解,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薄弱[1]。

1.2 思想渗透较浅

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生字词的教学,也有思想渗透、价值观引导等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观引导、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等内容对小学生的行为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十分旺盛,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还十分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从根源上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等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观。

1.3 实践融合不够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精神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但是在现代化生活发展过程中,部分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不相适应。为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渗透,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信心。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传统文化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无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生活实践。

2.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2.1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认知能力发展有限,他们对接触到的社会和信息分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面对小学阶段这一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引导学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优秀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的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综合性学科,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粹,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其中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记录着我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素材。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知识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

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3.1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逐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人教版教材,因此在向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通过对课文的全面解读和详细讲解,选择与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相一致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美德。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最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美德、思想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在趣味性教学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语文知识,也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掌声》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为学生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思考:这个掌声是为了什么而响起的?故事中的主人公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经历了什么事情?最后她的变化是什么?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英子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女生,她因为害怕大家异样的眼光从来不和大家主动交流和不喜欢得到关注,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提问中她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认可,变得积极自信起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英子的变化是因为大家的鼓励,有的学生认为英子的变化是因为大家对她的爱和包容等,每个学生都在阅读和学习中感受到了关爱同学,善待他人对别人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明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的重要性,形成关心、尊重和爱护他人的优秀品质。

3.2 借助古诗词教学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文言文是古人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主要文字工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古代文人志士的思想抱负,了解古人身上的宝贵精神品质和思想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教师在教学中要看到小学生模仿的天性,引导学生模仿古诗词中优秀人物的生活态度和言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3]。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四课《司马光》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这篇文言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然后进行文言文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变化。在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尝试翻译文言文的意思,将文言文意思理解通顺之后深入感知文章内容和司马光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大家发现自己的同伴掉进水缸之后,大家都是什么样的反应?司马光作出了什么反应?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个事情中你们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你遇到这种问题,你会怎么做?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有的学生认为司马光是一个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人。学生对如果自己遇到这种问题会采取什么措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要及时去寻求大人的帮忙,有的学生说大家可以齐心协力把水缸推倒,还有的学生说司马光这种做法是最恰当的,自己会选择和他一样的做法。在学生讨论和发表观点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学会动脑思考,积极帮助他人,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在保护自己安全的范围内寻求大人的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在小学古诗词中的体现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并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书籍,在学习中了解“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讲礼貌讲文明的优秀少年。

3.3 结合情景教学融入和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教师的讲授,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在实践中将传统文化的知识进行内化。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品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一块奶酪》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蚂蚁队长在面对奶酪渣子的诱惑时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并且把渣子让给最小的蚂蚁的宝贵品质。为了加深学生对蚂蚁队长这种精神品质的理解,教师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的学生自主决定蚂蚁队长和小蚂蚁的角色分配,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扩充文章内容,自主设计对话和动作完成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小饼干等学生喜欢吃的零食,让学生在真实的诱惑中感受蚂蚁队长坚定的信念和面对诱惑的挣扎以及作出的选择。学生在情景扮演中与文章角色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的记忆。情景教学是学生自由发挥和创作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认识[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思想的结晶,包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传统文化渗透和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中华素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