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与对策探究
——以四川省师范院校为例
2022-03-05韩晓娟
韩晓娟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 621006)
一、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1]而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要对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性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其中,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针对其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走上教师岗位,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作为生态文明意识代际传播的纽带,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因此,针对师范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以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当口,以四川省师范院校为例,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本文对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川内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抽样调查,被调查人群涉及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并覆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美术学、学前教育、英语、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体育教育、化学等各个专业,以四川省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生态责任感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情况四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着重分析大学生在生态知识,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以及生态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出相应对策。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对生态知识有一定掌握,但还存在盲区
“生态知识是大学生生态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大学生对与生态相关的一切专业知识和常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得知,部分大学生对基础的生态文明知识有一定掌握,但还存在知识盲区。例如只有36.9%的同学知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36.31%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了解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60.71%的同学表示自己大概了解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对于世界环境日是哪天的问题,只有44.64%的同学知道是6月5日。上述数据表明在师范院校,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生态知识有一些基础性的掌握,但总体而言,还存在欠缺,他们的生态知识储备还有待提升。
(二)大学生具有生态忧患意识,但未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对于大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主要是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会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在垃圾分类问题上,45.24%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再扔垃圾;在如何看待打包剩余饭菜问题上有27.98%的同学表示自己可以接受这种行为,但自己不会这样做,还有11.9%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在使用一次性餐具问题上有20.24%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47.02%的同学偶尔使用一次性餐具;与此同时,对于当前地球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91%的同学表示十分担忧,2.38%的同学表示没什么可担心的,3.57%的同学觉得当前地球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如何与自己无关,2.98%的同学觉得只要自己不受伤害,就没事儿。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生态忧患意识的,但也仅处于意识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存在知行不一的困境。
(三)大学生生态责任感薄弱,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在被问及“谁应该对保护生态环境负最大责任时?”认为是地方政府的同学占比34%,认为是中央政府的占比5%,认为是企业公司的占比11%,认为是个人的占比50%。这表明在保护生态环境这个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具有政府依赖性,或者将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归结于企业公司,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在被问及“在发现浪费水电等环境问题时会如何处理?”57%的同学表示只会和周围同学抱怨一下,而表示会找政府或者学校等机构反映问题的同学占36%,6%的同学则表示自己会视而不见,1%的同学会选择联系媒体曝光。这种现象表现出当今大学生在遇到这些浪费资源等问题时,还缺乏积极主动的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责任感。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分析
(一)社会对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对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主要有广播电视、学校教育以及微博、抖音等自媒体,而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同学则比较少。这表明,社会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是凌乱的,不成系统的,没有形成科学的线上线下的合力宣传。而且,大学生仅通过学校、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接收生态知识和培养生态意识,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深化,使得生态意识不能走进实践,贴近生活,从而也没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家庭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不够重视
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只有7%的同学会受到来自于家庭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导。这表明,家长在对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方面是存在缺失的。这种缺失使得孩子在学习中形成对自己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无所谓”的心态,由此在生活中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当在生活中出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现象时,也就很少去积极解决问题,甚至采取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三)高校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学校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系统不完善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直接原因。”[3]因为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效果。但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知,有64%的同学表示自己的专业没有开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42%的同学表示自己的老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很少涉及甚至从未涉及生态文明教育。这表明,“当前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和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时无法匹配最先进的生态理念,仍然以狭隘的发展观作指导”[4],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在调查结果中表明,只有42%的同学知道并参加过学校环保类的学生社团的活动。这表明,高校的学生社团开展生态文明相关主题活动较少,而且宣传的力度不够,流于形式,延续性差。这样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停留在“知道”而“做不到”的层面。
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只有5%的同学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生态环境感到十分满意。这就表明大多数的同学对自己所生活的学校的生态环境是不太满意的。也就是说,高校本身就未能形成一个生态气氛浓郁、生态文明意识强烈的行为整体和文化环境,而大学生深居其中,又怎会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呢?
(四)大学生自身忽视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是否重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问题决定着其是否能够树立正确、完善的生态文明意识。”[3]但在调查结果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忽视了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在被问及“是否有必要在课堂中融入生态文明知识”时,13.7%的同学呈现出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中融入生态文明知识是可有可无的,与自身的发展、就业没有太多关系,学习生态文明理论、参加生态文明实践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就业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思想上就忽略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对于老师所讲授的生态文明知识没有引起重视,也就很难接受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责任感。
四、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一)政府和社会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
1.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
在当今发展迅速的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生除了在线下进行宣传和教育之外,政府和社会更应抓住互联网的机遇,通过网络,多渠道、多途径的进行宣传,“要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感性等优势,丰富大学生的感官感受。”[5]例如以定期播放环保纪录片、举办网络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倡导和组织相关公益教育活动,结合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对大学生积极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做到线上线下统一,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并且在全社会营造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
2.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恩格斯曾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这就告诫我们必须要遵守客观规律,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但“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7]只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严加惩罚,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才能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约束力,做到尊法、知法、懂法、守法,以此增强生态法治观念,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并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家庭要重视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1.家长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影响和教育息息相关。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离不开家长的循循教导和以身作则。因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子女在行为上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就是子女学习的模板。”[8]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其他长辈应该从自己做起,严格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绿色的消费方式,尽自己所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并监督他人,对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伤害野生动物等行为进行劝导、制止和举报,为孩子树立起良好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2.从小重视并培养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不可只看重考试结果,也应该重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做家务等形式使孩子懂得要保持家庭环境整洁,让孩子体会到在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中生活的美好,形成对美好环境的追求,然后将这种追求从“小家”拓展到“大家”。“家长还可以利用有关环境的重大纪念日组织家庭活动,这样开展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增强了学生自身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9]
(三)学校要完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系统
1.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传播生态文明知识
“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实施者”[10],好的教师队伍对于传播生态文明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因此,打造一支生态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来给大学生授课,对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态文明知识渊博的老师可以更好地教给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并且以身作则,给予学生示范榜样作用,这种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又应当如何去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呢?第一,学校可以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教师的考评晋级体系和进修培训体系,通过这些体系让教师能够自觉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二,学校可以实行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优秀人才,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注入新鲜血液;第三,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和参与生态文明有关的课题研究,并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这样一来可以调动教师的科研的积极性,二来也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教学,更好地传播生态文明知识。
2.建立完善课程,将生态意识融入课堂教学
“作为课程建设的标志,课堂教学可谓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平台,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必由之路。”[11]因此,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高等院校要肩负起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将生态意识融入课堂教学。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生态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学校可以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以及社会调查课三方面入手。首先,专业课程必须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做到学科交叉,让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生态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学校要利用好公共必修课程的课堂教育,如《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对这些课程中所涉及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重视并加以详细讲解,必要时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将生态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最后,学校应充分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活动,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了解当前人类所面对的生态危机,并借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危机教育。
3.创建生态校园环境,增强生态情感
“学校是大学生每天学习与生活的美好家园,正如地球是人类能够生存其中的唯一家园。”[12]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且巨大,因此,创建生态校园环境,构建和谐的人与校园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但创建生态校园环境不仅要注重提升物质环境,更要重视培育精神文化。首先,学校应当充分处理好校园内部的生态问题,例如绵阳师范学院的草溪河污水治理以及校园垃圾回收利用等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学校还应当发挥宣传部门的作用,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和宣传方式,例如:爱心包裹,为垃圾箱涂鸦,写标语等实践活动培育校园生态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情感。通过这些措施使大学生养成自觉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维护学校的整洁美丽的行为习惯,再由校园拓展到整个大自然,使大学生从内心由衷的去保护生态,爱护自然。
4.发挥校园学生社团作用,践行生态意识
“校园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或目的而结合的群众性非正式团体。”[13]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培养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载体。学生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举办各种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活动,普及生态知识,践行生态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融入了解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中,树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例如可以由社团牵头在校园内建立资源回收网络,定期回收二手自行车、二手书等等废旧资源,并利用回收废旧资源赚的钱设立基金为新生或者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金等等;还可以进行爱心包裹、绘画长廊、校园植树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应用于实践,在体会活动过程中的快乐之余,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
(四)个人要自觉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自我教育与培养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升生态文明知识素养
毛泽东曾经说过:“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是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14]所以,大学生要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首先就要掌握足够的生态文明知识。而学校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学生社团所举办的主题活动等就是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利用这些机会加深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了解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了解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生态问题等等,从而提升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美丽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15]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将所获得的生态文明知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生根于现实中,做到知行合一。“坚持知行合一,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是知识、意识、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16]对此,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等形式有组织的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现状,把握自身在保护自然环境中的义务和责任,宣传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例如少点外卖、节约水电、对垃圾进行分类等等。在这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小事情中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最后,大学生还应该对自己进行自我反思和教育,真正的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育并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需要社会、家庭、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只有得到社会全体的充分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迈出崭新步伐,美丽中国的梦想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