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22-03-05王学卫山东省高青县第五中学256300
王学卫(山东省高青县第五中学 256300)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通过生物知识向学生传达积极的生命观,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生活中养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爱护生命的良好习惯。基于此,生物教学中要重视生命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确立人性化的目标,增强生命认知高度
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能力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所以要确立人性化的教学目标,改变以往只追求知识能力的教育方式,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改善学生生命教育的体验,增强学生生命认知高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研读整理生物教材过程中要做到分门别类,将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和珍视生命的教学元素挖掘出来。以“双主题”方式设置课程内容,增加认识生命以及感悟生命的学习环节,使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
例如,在学习《认识生物》这章节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经历生长繁殖,会有外界应激反应,需要营养物质,能够呼吸以及产生废物等。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生命体特征后,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主动分辨大自然中的非生命体与生命体,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体的含义。除了病毒外,生命体都由细胞构成,在真正理解并懂得运用知识点后,学生才能进行独立思考,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最后引入生物圈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同样要具备博爱精神,尊重生物圈中的每个生命体并爱护他们。通过这种情感渗透的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生命认知高度,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
二、挖掘教材生命元素,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生命体之间相互存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这节课时,学生需要了解两栖类生物的形态特征,然后通过对比两栖类动物和陆地动物以及水中动物,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如,青蛙幼体时期叫作蝌蚪,只能在水中生活而不能在陆地生活,原因是蝌蚪使用腮进行呼吸,成年后就会在保留腮结构的基础上进化出另一种呼吸器官,此时青蛙就可以用腮和皮肤进行呼吸,因此青蛙既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蝌蚪由于不能在陆地生存所以无法捕食陆地上的生物作为食物,为了能够捕食陆地上的生物,蝌蚪才通过进化的方式让自己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所以,可以理解为是环境导致青蛙生物形态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不同生命体不仅存在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同样也存在互助关系。比如,牛椋鸟和水牛。水牛体格庞大,在炎热的夏季,身体会滋生许多寄生虫,但水牛却无法通过自身来清理寄生虫,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灵活的鸟类——牛椋鸟。牛椋鸟会帮助水牛清理身上的寄生虫,避免寄生虫危害水牛身体健康。通过列举自然界真实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三、教学环节进行渗透,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提高生命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这节课时,可以将生命教育和教材内容相结合。比如,生物生理和生物的分布及生物的形态等相关内容,将之与具体的生命体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生存现状,明白环境与生物生存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体会生命顽强的品质,从而逐渐形成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的正确生命观念。此外,借助实验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活动规律,感受生命的含义和意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实验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给学生创造参与实验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活动,亲身经历生活历程,感受生命的魅力和精彩,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例如,在教学“细胞”这节课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细胞结构,了解植物细胞分裂过程,联想到自身细胞为了完成个体的生命活动贡献自己的“一生”,从而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对生命的含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除此之外,要认识到学生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在认识生命这个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一方面要注重层次性,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学生分析问题以及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生命发展,将理论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实验活动,锻炼学生处理图形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寻找自身的闪光点,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也要明白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空间。
四、开展生命主题实践,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指出: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教育。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这就要求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最终就是要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学生习惯的养成不仅取决于思想价值所处的层次水平,同时还在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启发。为此,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教材内容与日常饮食健康相结合,带领学生了解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不良饮食习惯会伤害身体健康,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疾病伤痛。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周围人饮食习惯,对比拥有好的饮食习惯的人与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在身体健康方面有哪些差异。这样,学生就会对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加强约束和规范,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此外,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辨识能力,也进一步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重视生命教育的开展,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有效教育模式,带领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