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五育并举思想渗透研究

2022-03-05

今天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校园

王 斌

(徽县第一中学 甘肃 徽县 742300)

1.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研究现状

1.1 关于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最先由W.Waller在《Educational Sociology》中提出,他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而国内学界通常从广义上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师生共同创造校园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与此同时,狭义的校园文化指示校园精神文化。在本研究认为,校园文化应是广义上的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一切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所得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

1.2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保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归属避免校园欺凌,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此外,校园文化在师生养成教育方面还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成为名校竞争的核心,是推进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提升的灯塔。

1.3 当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本地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考察,发现当下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围绕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呈现出碎片化的拼凑式建构,缺乏有机统一和高效整合;二是校园文化三大主体内容发展程度不一,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均衡。物质文化以搭建为主,制度文化拿来主义,精神文化缺乏长效机制的维持,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停留在概念层面,至于实践效果往往大打折扣;三是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形式单一、效果差,灌输并没有让精神文化的内涵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2.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当下思政元素在课程建设和学校建设中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落实不够。此外,思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形式上来说,停留在说和看的层面,并未真正做到把校园文化精神注入进学生的骨子里;就内容上,来说缺乏并没有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校内校外思政资源来打造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不具备潜移默化的功能;就达成效果上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在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评价中缺乏制度保障,不同层面的考核都指向了升学率和上线率,本来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就疲于奔波,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经济、人力等投入更是大打折扣,校园文化的实践达成效果在此基础上继续打折扣就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亟待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更需要广大的一线教育者理解这一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作为一份子,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让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师生共同创造校园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伴随学生发展的一生。

3.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五育并举渗透的困境

第一,德育专职教师的缺乏,在农村学校凸显无疑,在德育方法的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能体现教育规律的理论和方法。但是总的来说仍然比较传统,以学校课堂灌输为主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得不到突破,教育方法单一,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还不够成熟。除了德育专职教师缺乏现象之外,本区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使得美术、音乐、体育教师短缺,造成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单一,校园文化单调,使得广大学生难以享受应有的体育、美育,纷纷转学,造成农村学校学生流失。

第二,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对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物质文明极度发展,精神文明极度缺乏,我们德育的方法仍然底气不足。青少年吸毒、犯罪、抽烟、上网成瘾等等不良现象正是对我国目前德育教育的最大的讽刺与挑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形成的统一的程式性的德育教育的局面,可以说在中国的大部分学校中的德育教育大相径庭,几乎没有什么显著地差别,就是对学生进行课本的教授,对学生在班会课上进行不痛不痒的说教,老师反复的说,反复的变换说教的对象,但是内容往往是几十年不变,老是同一个话题、同一套理论,管他三七二十一,一旦走进工作岗位,脱离学校便把一切都抛诸脑后,不注重德育方法的创新和总结,由此更加忽视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第三,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全部的希望都放在学校身上,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仅靠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共同的合力才很有效地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所以说单纯的课堂教学上产生的效果是不足的,这就要求德育教育要“走出去---引进来”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教育模式。

第四,受教育评价导向的影响,智育一马当先,成为显性评价的排头兵。因为长久以来,中小学已经习惯了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智育的水平,但是对于体音美等艺体教育及德育教育的评价缺乏量化及考核,这种量化和考核,既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学校美育、体育硬件完善,但是缺乏专职教师等软件,在我县很多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室硬件达标,但就是没有教师能够使用,排球足球等器材丰富,同样没有教师会教。所以,文化课课程成为学校生活的全部,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百废待兴。

4.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五育并举的对策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不能抛弃,还是应该作为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观点,每个时代的发展最终都会回到一个源的思想的端点。可以说,传统儒家的传统思想就是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源头所在,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深入到社会根基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推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是不可忽略的。必须引起重视,应当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纳入到校园特色文化的构建维度中。

第二,在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改变以前的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打破传统的老师讲述的自上而下的植入式的德育教学,逐步向教育主体认识上的“新保守主义”靠近,“我们应当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作为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或本质去看待,但是我们也应该坚持教师是整个教育或德育过程的主体”[1],正确看待二者的相互作用,合理把握二者之间度,将师生这对似乎是天生的矛盾体之间的张力问题处理好,培养培育主体性德育教育。因此,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应该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的前期调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德育素材和德育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构建的基础,然后结合学校管理的内涵,丰富与完善。

第三,校园文化的构建要注重发展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自我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给予学生优质的社会资源,为其提供充足的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大背景,给以其个性自由的成长沃土,同时学校要打破传统的分数至上的观念,改变以升学率判断学生好坏的价值评判标准,重视德育教育的隐性作用,家庭也要充分重视自身的作用,要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也要加强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藉此来影响孩子的成长加强,营造一个多元的校园文化体系,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校园生活中找到自己闪亮发光的舞台,让自己成为校园特色文化最美的代言。

第四,丰富校园特色文化的育人内涵,创新德育方法,并且要注重各种德育方法之间的糅合,注重各种德育教学的相互渗透,不仅将德育教育放在课堂之上,更要打开视野,秉着“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态度活到老,学到老,提升自我素质;要重视隐性德育教育。构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让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到校园特色文化的构建、完善之中。让校园特色文化从内涵上来说,是开放式的,能够通过师生的不断挖掘,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同时,通过固定的交流,使得广大师生能够增加对校园特色文化的认同。

第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将德育教学的理念引进来,同时要注意本土化的改造,使其真正的符合我们自己的学生的培养,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与定位,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场所进行扩大,走出校门,进行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切实的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第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将劳动教育作为课程实践纳入学生评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将劳动教育和课程实验结合起来,如建立植物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开辟实验田、打理试验田,种植作物,观察作物的生长过程,并加入生物学实验方法,获取实验结果,最后将收获的农产品发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第七,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和过程性考核。让学生的体育课不再是放羊式的散养课,而是真正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让学生在课程之外,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还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我国五育并举教育的内容和大纲不动摇。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推进农村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德育校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