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研学旅行中实施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2-03-05廖月映

今天 2022年5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劳动

廖月映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衡阳 421000)

前言

劳动教育作为近几年来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从最开始的“三育”到“四育”,直至拓展到如今的“五育并举”,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以劳动实践让学生们体验社会生活,从而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到研学旅行中,可以让学生在相对陌生的环境,和同伴共同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学习多门劳动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快乐当中学习,在多样的劳动氛围中获得成长,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1.概念阐述

1.1 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指的是学校依照地域特色、学科教学内容的需求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等,组织学生通过集体食宿和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亲近社会,帮助学生们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加深学生与社会、自然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强化他们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从本质上来讲,研学旅行是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学生们通过参加集体性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校外参观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拉近和自然、社会之间的距离。而且研学旅行一般实践活动相对较多,通过确定固定的主题,明确课程标准,让学生们可以在动手制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分组交流、相互探讨,并且书写研学日志,对整个研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有所感悟和启发[1]。

1.2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热爱劳动和劳动的人民。同时,劳动教育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劳动教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社会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让学习者能够养成勤俭质朴以及劳动的好习惯,培育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做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组织研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引导各学校能够积极贯彻落实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第三阶段是大力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依照政策的要求,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外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大中小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体系,为开展更有规划的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和基础设施保障。

2.在研学旅行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开发

2.1 分层设计研学课程的目标

在研学旅行当中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明确课程目标、劳动课程设置的方向,让学生们在接受劳动教育之后能够在体质、智力和品德方面有所发展。在具体落实劳动教育之前,要求教师能够明确研学旅行的主题,依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价值认定、创意物化、问题解决以及责任担当的目标,设计明确的实践内容和方向。例如,想要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就可以让他们亲自参与集体的农业劳动,共同完成播种或收获的任务,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以及热爱劳动的品质。以价值感悟为核心,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到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参观并体验有关课程,认识到历史先烈们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通过红色之旅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家国观[2]。

2.2 合理安排旅行距离和活动

研学旅行实践中,劳动活动的创设与旅行的距离以及劳动主题息息相关。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特点的不同,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安排旅行的距离以及劳动活动的时间,课程的侧重也应该有所区别。例如旅行的时间较短,可以安排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博物馆进行简单的劳作、访谈和采摘,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其养成环保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实践基地,开展农业劳作和工业劳动等,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调查访问和文明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付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而针对一些时间跨度长的旅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跨越城市,在不同的风景区或实践基地,学生自己赚旅行费或照顾饮食起居,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甚至能让学生们设置感兴趣的研学主题线路和劳动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3]。

2.3 筛查有区分度的研学课程

在研学旅行中,劳动课程的内容是劳动课程活动的主体,具体包括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形态,要求教师可以设置多类型的研学主题,为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的经验学习空间。例如,在设计劳动课程主题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结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核心素养养成方式,设置劳动教育研学实践主题课程的大致框架,然后在框架当中增添多样的劳动实践领域。例如红色教育,通过参观当地或旅行途中的革命根据地、战争纪念馆和革命纪念馆等,让学生可以油然而生一种爱国情绪,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设计非遗教育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走访瓷器镇等文化基地,亲自参与制作瓷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生们继承和发扬非遗传统,产生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以上实践性劳动学习,大多以体验为主,倡导让学生在研究、参观和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并培养他们多样化的情绪和情感。

2.4 安排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

对于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讲,在研学旅行中,通过劳动课程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劳动来满足他人或者社会组织的实际需求,如勤工俭学、志愿服务或参与公益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产生被需要的精神满足情绪,使学生产生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和技能。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抽出一天时间到敬老院或孤儿院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关注这些群体的生活现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研学旅行基地或者实践基地中,通过引导学生制作陶艺、编程、动漫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技术意识,让他们在手脑并用的情况下,融会各学科知识,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和工匠精神[4]。

3.在研学旅行中落实劳动教育的对策

3.1 在集体生活的劳动中养成劳动能力

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获得新的劳动认识,需要暂别校园和家庭,进入到陌生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当中学习生活和旅行,最先面临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例如在旅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们准备好自己的个人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无论是行李的搬运,还是清洁卫生工作,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独立习惯。必要情况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劳动方式,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克服惰性思维,勤于动手,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热爱上劳动。例如学生们的研学旅行地,选在了一些条件相对刻苦的山区,学生们需要克服遥远的路途,以及水土不服给自己身体造成的影响,教师要引导他们独立解决劳动问题,例如保暖问题、晕车问题以及住宿问题等,让学生能够尽早适应陌生的环境,学会自我照顾、独立生活[5]。

3.2 在劳动课程实践中内化价值的了解

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劳动活动,能够通过集体生活的形式,共同完成劳动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例如在远程旅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助完成车票订购和行程设计的工作,后期无论是行李搬运还是住宿环境卫生的清洁,学生们都可以集体承包,通过困难分担的方法,明确自身在团体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例如,在进行爬山等相对危险的研学旅行时,学生难免会出现磕碰的情况。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掺扶或帮助托运行李的方式,共同承担困难,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在完成农业劳作任务的时候,虽然环境艰苦,而且卫生条件也相对较差,但是学生们却能在共同吃苦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处理好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担当品质。

3.3 在评价反思中加强劳动意识及创新

研学旅行劳动课程重要的内容之一便是评价反思,要求学生们可以在评价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树立更先进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过程参与感、实践能力、责任担当、思维品质以及价值认同感。例如能够针对研学旅行过程中劳动任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率先解决问题;可以对劳动的价值予以动态的测评,提出劳动是创新的源泉,一方面认同劳动最光荣,另一方面也要强化自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让学生能够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情况下,不断创新,为社会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人才。

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研学旅行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这些举措也是落实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在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进一步安排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劳动活动,让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有效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的价值,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劳动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热爱劳动
小黑的旅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