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素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05黄巧云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型实验

黄巧云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有全新的视点和理念,即立足于“应用型”,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视社会服务职能,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策略,密切跟踪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

一、研究现状

“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指的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2]。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与计算机类其他专业并无明显区别,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弱,人才培养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不够完善

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内容大多以理论为主,配套的实验又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科的前沿性和交叉性有所欠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高校的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存在矛盾,脱离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

(二)“双师型”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当今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突出,但实际的网络工程项目经验却较为缺乏,这使得他们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不仅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甚至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无心向学。

(三)实验平台共享性有限

首先,网络工程实验需要专门的硬件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这可以让学生有较好的现场感,与工程环境接近,同时要求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所有的实验操作,这对于程度差的学生而言挑战较大,也不利于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次,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设备更新换代很快,实验室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学校投入较大的经费,因而实际可开展的实验项目也受到了限制。

因此,不断探索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这对于地方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互联网+”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为基本理念,对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立体化建设,既符合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求,又可以满足企业所需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

(一)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实践和职业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即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采取“三年理论学习+一年综合实践”的培养方案,对于学生毕业要求上的能力点都要有明确描述,并对应到具体的课程知识点或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注重数学与通识教育的培养,使其具备识别、表达及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课程学习,辅之以实验实训环节,使其具备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增设产业和技术前沿课程,突出时代性、前沿性、前瞻性;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形成如图1 所示的课程体系。

图1

首先,学校应结合新工科工程教育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邀请企业资深工程师一同进行课程改革探讨,将专业课程与企业认证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如在路由交换技术(上)的课程中嵌入网络工程师(H3CNE)认证的内容,在路由交换技术(下)与网络安全技术的课程中嵌入网络高级工程师(H3CSE)认证的内容;同时,把“双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修完课程后考取相应的技术认证。采用目标导向的方式,既符合学校教学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又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其次,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校应增设产业和技术前沿课程,如人工智能、软件定义网络、云计算与数据中心等,既有助于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也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动向;同时,设置专业拓展选修课,允许学生跨专业、跨方向修读其他课群组的课程,以便更好地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互融,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拓宽方向。

最后,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与辅导员相互配合,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未来职业发展对就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要求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的过程中。第一阶段,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第二阶段,通过开展俱乐部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和项目研发,参加专业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这既有助于个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互助的氛围;第三阶段,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深化校企合作,践行产教融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践行产教融合。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课堂上的知识,也要能够灵活应用并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以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契合度的不断提高。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在产学合作基础上,大力推进网络工程实训、实习、培训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采用“学徒制”的方式,由企业工程师带着学生参与网络运维服务项目、网络及安全设备维保服务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工程技术,真正做到毕业生就业时“零距离”上岗。

而教师作为高校学科建设中重要的执行者,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因此,通过选拔优秀教师到企业参加业务培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获取工程项目经验,以此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企业时刻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企业工程师主要优势在于其掌握本行业先进的信息和技术,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通过聘请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

(三)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开放与共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教授曾说过,实验室是学校的半壁江山,[4]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实验室,在高校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是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和载体,[5]对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能力的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开展课程改革的同时,学校应加强网络实验室等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进一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推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6]将虚拟实验教学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一方面,在实物实验之前,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对实验过程有个直观了解,可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减少实验设备的损耗;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任何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开放和共享,突破传统实验室在时间、地点和设备数量上的限制,真正起到以虚补实,以虚促实的效果。

(四)构建全程“闭合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落地的保证,是教学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多元考核方式、多维度评价方式及企业满意度反馈的“三位一体”质量评价体系,调整和改革教学方式,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首先,学校通过在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原理考试及实习实训中,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责任担当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交叉学科的应用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维考核方式的转变,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其次,根据“三方评价”即督导组、同行教师和学生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每学期由学生对课程按各项指标进行打分,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同行教师进行课程互评,增加教学研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老教授担任督导员,协助检查、监督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帮助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法。最后,学校要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要以服务社会、促进就业为目标,充分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评价标准,及时了解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信息,不断充实评估数据,实现“评价—反馈—改进”闭合循环的评价机制,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各个环节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主观能动性强,实践动手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在学科竞赛方面,近三年获省级以上专业学科竞赛37 项;在校企合作方面,与某集团共建实验室,与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课程,将学生输送到企业,以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实现学校学习和上岗工作的“零过渡”;在毕业后的就业跟踪调查中,学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的成本,亦招到符合需求的人才。

猜你喜欢

网络工程应用型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简介:网络工程专业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做个怪怪长实验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网络工程中的安全防护技术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