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的遐想
2022-03-05高鸿
高 鸿
对石峁的感觉是神秘的。网上看了许多关于它的图片和文章,一直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这次随“百名文艺名家看神木”活动组来到陕北,最大的期待便是一睹石峁的风采。
据资料记载,早在20 世纪初期,国内报纸上就有一些关于石峁遗址的初步记载。当时的学者认为这是一座匈奴人留下的城堡,像陕西靖边的白城子一样,是匈奴贵族建立的大夏国国都。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首次文物普查认为,石峁遗址的年代大概是龙山时代。龙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发源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东夷部族,距今6000 多年。那么为什么会在黄河中上游的陕北神木发现如此大规模的遗址,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根据碳十四测定,石峁城使用的年代大概是4300 年前到3800 年前,延续有四五百年时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代早期大概在公元前两千年,石峁出现的年代比夏代要早,因此被称为“中国文明”的前夜。
站在石峁遗址跟前,那一层层用长方形和梯形石块砌成的石墙,支撑着一座城堡的重量。石与石之间缝隙严密,很难想象在4000 多年前,如此整齐的石块是怎样加工而成的?根据考古发现,在石墙中每间隔一段都会有一根较粗的木材,用来加固石墙,类似于我们现在建筑使用的钢筋,使之数千年巍然屹立,可见我们的先民早在4000 多年前就掌握了这一先进的建筑技术,比北宋时期出现的类似建筑早了3000 年。墙体中镶有大量的骨针和玉器,这些玉器制作考究,纹饰精美。大家知道,陕北地处黄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至今未发现有玉矿。那么,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技术条件下,这些玉器从何而来?如何加工而成?令人不解。石峁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骨制口弦琴是目前我国所见年代最早的弦乐器,其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丰富、结构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据初步统计,出土的口弦琴不少于20 件,与其共存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口弦琴在中国先秦文献中被称作“簧”。《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直至今天,口弦琴依然被许多少数民族在使用吹奏,那么,当年住在石峁城里的都是游牧民族吗?此外,石峁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陶鹰、石雕、乐器、骨针、燧石玛瑙箭头、壁画等文物。陶器是4000 年前石峁人的日用器皿,它们有不同的功能。如陶鬲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炊具,不管家庭大小、等级高低,都必须要用它来做饭。其他的几个陶器是当时使用的盛器,用来盛水、装粮食等。其中有一件比较小的陶鬲胎体很薄,是细泥质的,导热性能比较好。内部有一些附着物,应当是装东西留下的痕迹,它的功能有可能是用来温酒或温奶的器物。至于石峁人所吃的粮食,根据出土的遗物分析,基本以小米和糜子为主。展陈的陶鹰虽不完整,但姿态活灵活现。在一块长条形的石雕上,中间是一个神面,两侧是对称的两只老虎,老虎身上的条纹、牙齿,都可以看得到。另外一块石头的侧面上雕了一个椭圆形的人脸,表情稳重沉敛,感觉十分神秘。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处发现70 余件精美石雕,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系列测年数据显示,这批石雕的年代应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石峁外城东门址和附近出土的300余幅壁画,构图精美,色彩斑斓,在制作工艺和绘制技法上均与汉代及其以后的壁画相似,这暗示着中国早期壁画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技法早在夏代早期或更早时期就已经基本确立。
石峁出土的许多文物纹饰与后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案非常相似,许多人面纹饰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高度吻合——面部表情夸张,眉目倒竖立,类似今天的一些外星人物面具。四川广汉距离神木1400 公里之遥,在当时交通十分闭塞的情况下,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尤其令人惊叹的是石峁城的面积有425 万平方米,相当于六座故宫!而石峁遗址范围更大。明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全国大约有一亿人,而4000 多年前的石峁便拥有面积如此庞大的都城,不能不令人惊叹。
那么,这座拥有高度文明的遗址,究竟是谁的城邑?
从年代来说,石峁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据专家研究,有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为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7 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据此推算,石峁遗址最早在公元前2300 年,距离黄帝时代近400 年。黄帝之后,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那么这座用石头砌成的城堡,会是哪一位君王的都城呢?
发掘的过程中,人们在遗址的东门址发现了6 处集中埋藏人头的遗迹,人牲数量达百余具之多,其中一处代号“K1”的地方埋有24 具人头骨,多属于年轻女性,头骨多有明显的砍斫痕迹,有的枕骨和下颌部位还有灼烧过的迹象。专家分析,这一迹象或与人牲伐祭、燎祭等人祭仪式活动有关,感觉特别残忍,但在中国古代却并不少见。历史上,祭司与殉葬在奴隶社会十分普遍,直到3000 多年之后的清朝,仍用活人殉葬。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死后,都有人殉。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死后,殉死的妃嫔有30 多人。据石峁研究专家分析,这些被砍掉头颅去做祭奠的年轻女性并不是石峁人。经过碳十四同位素的鉴定,这些人可能来自于河北北部一带。由此可见,当年的部族之间战火不断,相互残酷杀戮,战胜者将别的部族人抓过来,把头砍掉,奠基在自己的城墙下,以示军事实力强大。
石峁遗址西南方向有一条河叫秃尾河。秃尾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河水清澈见底,滋润着这片土地。秃尾河东边有一个古代城垣,这是明长城边上的一个军事堡垒,叫高家堡。从高家堡往山上走便是石峁城。令人费解的是600 年前的明代城堡和4000 多年前石峁的都城,选址都在秃尾河沿岸。当地人因此认为,秃尾河是石峁城和石峁人的母亲河,祖祖辈辈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神木地处边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遥想当年,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人丁兴旺,战马嘶鸣,古城建筑富丽堂皇,气势巍峨。高高的皇城上,君王与群臣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享受着悠闲的盛世太平。然而,几百年之后,这座曾居住着数十万人的石头城突然被遗弃,秃尾河滔滔东去,哒哒的马蹄声渐行渐远,夕阳西下,石峁被涂上一层清冷的色彩,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湮没。
在世界史学界,商代之前的历史是不被承认的,就是因为没有可靠的历史和文化物证支撑。石峁的发掘,为华夏民族5000 年璀璨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