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2022-03-05郑颖杨小娟

职业时空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郑颖 杨小娟

摘要:中职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出发,从中职教育的整体规模、分布情况、结构和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等方面着手,运用SPSS、DEAP等工具模型具体分析该区域中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尝试从多角度提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教育发展和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等职业教育;匹配度;产业结构

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所构成的经济区,是中国西部与全国和全世界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区,是连接欧洲的关键枢纽和重要门户。两大核心城市,沿长江有长江经济带,“南向”投资向外连接东南亚、南亚市场,对接“一带一路”则是连接中欧、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成都发展重心向东跨越龙泉山,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空港新城等,重庆则重点向西布局科学城等重大项目。在中国经济进入后疫情时代、内外循环双重驱动的背景下,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成渝两地合作共识达成的基础上,抓住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研究经济圈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和现实的。

一直以来有关文献研究和社会观点都偏重高等教育,关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但中职教育更关系到实操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制造业的进步,是整个国民经济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中等职业教育為社会输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影响着产业结构类型人才供给的数量。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它决定了人才供给的结构和层次。某种程度上说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中职教育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地区经济发展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中职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需致力于培养高技能、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文章尝试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关系,分析二者的适应度,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文献述评

(一)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研究

近年来,大量的国内外优秀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得这两者之间的研究更加深入。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协会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讲,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明确地指出人力资本是现代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蔡增正(1999)通过建立全部作用和外溢作用的模型,194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研究反映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并具有实质性[2]。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匹配度研究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中职与普高的录取比例要达到5:5,也就是说要扩大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近年来,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很多学者也开始着手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王燕(2017)运用了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新疆的中职教育与GDP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新疆的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等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不匹配[3]。李建国(2019)微观的角度运用DEA模型分析江西省中职教育投入产出效率[4]。崔晓迪(2017)分别从从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这三方面分析了京津翼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匹配度[5]。朱新生等(2011)运用计算贡献率的方法来研究中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6]。李长惠等(2008)以重庆市为例,计算中职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认为中职教育与地区经济是密切联系的[7]。卢曼萍(2014)等人通过对江西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得出这两者是非线性正相关的,根据这一结果他进行了显性和内隐原因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8]。

从已有的文献看,学者普遍认为地区经济与中职教育密不可分。但当前研究中职教育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的文献还很少,大多集中于高等教育。本文将研究两者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匹配关系,考察中职教育是否顺应了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匹配度情况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两者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根据四川和重庆近五年来的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和GDP的数据为依据,来分析成都、重庆和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等职业学校和GDP关系的现状。

从表1可以知道四川中职学校在2015-2019年的五年间在校生人数、专职教师数、学校数都是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教育经费和生产总值是呈上升的;而从表1可以看到重庆的GDP在这五年间呈上升的趋势,中职在校生人数2015到2018年是递减的,2019年较上年增加了17114人,专任教师数、学校数2015-2018年没有太大波动,教育经费逐年上涨的。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5年到2019年的生产总值是逐年递增的,但是与此同时该地区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都呈下降趋势,与四川整体上相似。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的线性关系分析

根据表1数据,以四川、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5-2019年GDP和中职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数、教育经费收入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数为指标,运用SPSS软件分析之间的线性关系。(见图1、2、3)

根据图1、2、3散点图可以看出四川、重庆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5年的生产总值和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数、中职学校数并没有呈现线性正相关的关系,但是GDP和教育经费收入是线性正相关的。随着教育经费收入的增加和我国GDP的增长,我国中职教育的规模、学校数、专任教师数等应该会有所提升,但是从上述的分析来看,这些指标不升反降。中职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整体规模上并不匹配,滞后于地区经济。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内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校分布不合理

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成都发展位于榜首,重庆次之,这两个城市发展迅速,经济远超周边地区,形成了所谓的“中部塌陷”。根据2018年川渝两地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以知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成都和重庆中职学校数分别是86和132所,然而其他区县的中职学校数很少,最少的是资阳,该地区只有7所中职学校,很明显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并且大多数国家级、市级重点中职学校分布在成都或者重庆,其他周边地区大部分都是一般的中职学校。其次,各种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也分布不均。各个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度很低,缺乏相互协调、合作等。可以看出中职教育出现了断层式发展的现象,但是它与成渝双城经济圈要“以点带面,均衡发展”相矛盾,若成渝地区各城市都不进行资源共享,单打独斗,不合作共赢的话,是没有办法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和京津翼城市群并列的城市群。

(二)中职教育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在分析中职教育与地区经济时,不仅要从它们整体规模上进行分析,还要从这产业结构上来刨析中职教育是否符合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两者是否匹配。根据四川省和重庆市中职教育和地区经济的相关资料做出了表5、表6。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成渝地区近十年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总体上来说就是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尤其是近几年来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从整体上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学校和产业结构在一、二、三产业上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向二、三产业发展。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匹配度并不高,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表2可以得出四川省和重庆市近十年来产业结构和中职教育匹配度较低。四川和重庆在第二产业所贡献的GDP大概都在40%左右,接近各自总产值的一半,但是中职教育人才供给方面只有20%左右,也就是大约五分之一的人才是属于第二产业。成渝地区中职教育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还体现在第三产业结构上。近十年来,四川省和重庆市在第三产业上的产值都已经超过总产值的一半,但是在中职教育上第三产业的人才供给已经远远超过50%,达到80%左右,也就是说越来越多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

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教育和产业结构在一、二、三产业上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中职教育人才供给和产业结构发展匹配度较低,成渝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发展并不均衡。

(三)成渝地区各市中职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1.指标选取。不仅要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该课题,而且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去探讨该问题,从而更加充分、全面地分析造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匹配的原因。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市中职教育投入产出的效率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市中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6个市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收集的2010-2018年的数据,运用DEA模型充分分析该课题。根据该模型建立要求,借鉴李建国(2019)的研究指标,以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教育费用支出、中职学生招生数为投入指标,以人均生产总值、中职学生毕业数为教育产出指标去分析成渝地区部分市中职教育投入产出效率[4]。

2.DEA结果分析。通过收集2010-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市的相关数据资料,再运用deap2.1软件整理得到表3。从表3的数据来看整体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市中等职業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该地区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同样存在差异,原因是由于成渝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各市投入的教育经费与当地实际情况并不匹配,没有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在整个研究期间只有雅安市一直处于DEA有效状态,说明该市的中职教育的投入产出很好,教育质量也很好,那么该市可以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扩大中职教育规模。南充市2010-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产出综合效率值波动较大,原因可能是人才流失,外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较多,但是在政府的调整及出台相关政策后这种情况在2013年后就得到了改善,投入产出综合数值趋于平稳。其他市的投入产出综合数值都波动不大,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资源、专业以及教育质量来提高教育投入产出综合效率,使中职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要达到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一目标,离不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中职教育更关系到实操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制造业的进步。根据上述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较差。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教育学校、教学资源、设备分布不均,呈断层式分布。重点中职学校一般分布在成都重庆两地,周边市区不仅学校数量少,质量也堪忧。该地区经济发展本就不均衡,市区间横向联系薄弱,合作能力低,竞争激烈,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均分布会阻碍成渝地区中职教育的整体发展,从而会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进程,加深该地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进度滞缓也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需要不断优化。在2010至2019年十年间四川和重庆的产业结构都是第二产业占比逐年减少,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虽然该地区中职教育的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但是比例分配却不合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教育第二产业人才培养不足,中职教育本就是着重培养制造业、技术型的人才,不管是四川还是重庆中职教育第二产业人才培养仅占20%左右。第三产业人才培养过剩,该地区近年来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0%左右,但中职教育第三产业人才培养高达80%。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然而人才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的需求,是否能够引领该地区成功地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进行转型,是衡量中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是否匹配的标准。

3.根据上诉DEA分析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各市之间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明显的差异性。各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型人才,中职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会影响人才供给,还会阻碍产教融合与协调发展。虽然政府近年来对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扶持、资金投入力度愈来愈大,但是当地政府并没有好好运用这些资源去协调好中职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没有使教育投入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力量。

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相适应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目前成渝经济区中职教育明显发展不足,与产业结构并不适应,并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使成渝地区成为更高质量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因此中职教育必须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需要,从各个角度出发,明确目标,立足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以点带面,均衡发展”的要求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对成渝地区的新要求:要把成渝地区发展成为更高质量的成渝经济圈,来拉动西部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要克服长期以来“中部塌陷”的问题,明确“以点带面,均衡发展”的要求。这一要求其实就是政府要从整体上统筹兼顾,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划,以成都和重庆这两大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从总体角度做好分工,并且中心城市要发挥好自身的辐射作用,其他地区也要好好配合中心城市,城市之间应该资源互通互用,教育资源更应如此,各自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优化职教资源与布局,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使中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教育学校分布十分不均衡,所以必须要加大优化中职教育资源与布局。对于某一地区来说中职学校的数量和资源并不是说越多越好,想要加快产教融合的进度我们必须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来说中职教育应该培养更高技术的人才,通过提供这些优秀的人才来促进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培养高技术的中职人才是不可行的,首先这些地区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要加大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优化办学模式和学制,其次,该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的人才需求类型培养符合当地特色和需要的人才。

中职教育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中职教师,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来吸引优秀的、高学历、实用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要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过硬的实操技能和授课技能。对于这一类教师应该大力引进和聘用,或者学校可以把校内优秀的教师进行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合理设置学校专业,促进中职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根据数据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主要是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且第三产业服务业近年来在迅速发展,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在一、二、三产业上输送的人才没有很好地与产业需求相适应,想要提高中职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就要使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导产业结构而定,对于某些不好就业、供过于求的学科专业来说可以适当地缩减专业规模和招生人数,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资源还可以节约资金。对于该地区来说可以适当增加中职教育第二产业学科的招生人数和专业,适当地减少第三产业中职教育招生人数等。

(四)加大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中职教育的经济效益

在政府、学校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金投入也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还不能够支撑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要思考怎样才能增加中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以此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让中职教育能够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滞后于经济。

教育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但是可以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调动全社会关注成渝地区的中职教育。同时由于资金分布不均的问题,政府還应该制定有效的策略让资金公平分配。在运用这些资金的时候也需要慎重,要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尽最大的努力提高中职教育的经济效益。中职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也要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输送优秀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依据[J].经济研究,1999(02):41-50.

[3]  王燕,李秀花,巴合提努尔,牛风君.新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8):16-19.

[4]  李建国.江西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5] 崔晓迪,翟希东,张晓凤.京津冀中职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7(02):27-32.

[6] 朱新生,谢忠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贡献的实证研究——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6):29-33.

[7]  李长惠,向才毅,马世洲,肖俊夫.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探索,2008(01):186-191.

[8]  卢曼萍,皮芳辉.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7):8-10.

[9] 罗哲,文春帆,吴洪江.成渝经济区产业经济与职业教育的供需矛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9):60-63.

[10] 辛夏夏,曾姗,闫志利.北京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12):19-25.

[11] 李海.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综述[J].河北职业教育,2018,2(04):75-78.

收稿日期:2021-11-02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巴经济走廊产业园投资安全与效益研究(18B007);西华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中巴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增长策略研究(PSC17W10)

作者简介:郑颖(1998- ),女,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会计);

杨小娟(1982- ),女,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边境贸易。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