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素养的好坏是历史考试成绩好坏的前提和基础

2022-03-05余爱胜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素养

余爱胜

摘 要:语文素养与历史考试成绩;历史考试由重识记到重能力;历史考试注重唯物史观的培养;历史考试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历史考试重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书写规范的考核。

关键词:语文;历史;能力;素养;唯物史观;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本人近十年来都从事毕业班历史教学,在每年的历史考试结束后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本人越来越觉得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与该生的语文素养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就是说在班里语文成绩越好的同学,他的历史考试成绩也会相对较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是由下面几个方面决定的。

其中之一是当前考试形式的改变,现在的历史考试已经打破了过去死记硬背的特点,不再是知识的单纯记忆,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分析中明确主旨,提炼出主题,正确理解题意,然后作答,否则就会答非所问,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差,理解能力差,就不能明白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出题者的观点,因为他看不懂啊,所答自然不着边际。

其二是现在的历史试题除了考重要的,基本的知识点外,还看重学生的唯物史观,也就是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一个语文基础差的学生理解自然不到位,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差,对历史事件不可能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他不知道什么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历史唯物史观,符合现实生活,不能与时俱进,符合科学,评价自然不能公正全面系统。

其三语文素养差的同学其语言概据能力,表达能力自然也差,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不知道怎样把握关键词,提炼出要点,既使似是而非勉强获得了一些信息,他也不能用最简洁最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啰哩啰嗦说了一大堆,也没谈到点子上,对于语言的组织,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谓是思维紊乱,言不由衷,词不达意。

其四是现在的历史考试一般会增加一些这样的考题,让学生根据材料表述自己的观点,一些同学语文基础差,平时作文就是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不善于议论抒情,面对这样的题目,自然也不知道去如何表达,既使表达出来,由于对材料读得不太明白,所表达的意思离题千里,也就是审题不当,观点自然也不正确,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跑离了。

其五是有些学生平时语文素养差,书写不规范,错别字成篇,同音字,形似字分辨不清,因为对意思理解不清,所以写起来错别字很多,而历史中专有名词都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字错了自然意思就变了,例如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汽与气的含义不同,许多同学经常写错,一错显然概念不同,就不能得分,戊戌变法,许多同学也经常写不好,《权利法案》许多同学写成《权力法案》,不一而足,都是语文基础差带来的历史问题。

因此,在语文和历史教学中,把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非常必要,我们也知道,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都不是系统而是零碎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结合,常言道:人史不分家,因此,在语文和历史教学中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大有作为,例如我在讲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秦末农民起义时,往往提前让学生学习《陈涉世家》,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对于秦末农民起义暴发的原因,陈胜,吴广的人物形象,战争的具体时间,地点,经过,政权名称等都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讲历史人物司马迁,讲他的《史记》,我常向学生介绍他的《报任安书》,让学生了解李陵之祸,也了解司马迁的不平凡经历,激发学生為理想奋斗的热情,鲁迅称赞司马迁的巜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正是从文学和史学上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可见,要写好一本历史著作,让其名留千古,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而制定的教育路线,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对于历史而言,语文课本中渗透了许多历史知识,例如一篇课文必然涉及到作家作品,作家都生活在一个鲜活的时代,了解作家身世,就有例于掌握那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哪怕一个成语也可让你掌握一段历史,投鞭断流,闻鸡起舞。都是历史的缩影。特别是一些典型的课文,无不充满了历史分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唐宗宋祖,一代天骄。读《岀师表》我们全面地掌握了三国鼎立前的政治背景,诸葛亮的治国方略。可见语文学得好的学生真的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胜一筹。

所以由此看来,语文素养的培养客观重要,现在的孩子,成天一个手机,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直观,更快捷,现在的孩子还有几个静下心来看一部长篇小说,背一背诗词,对传统文学已疏远许久,脑子里只有游戏,导致语文素养越来越差,写不出一篇好文章,也读不懂一篇好文章,更不要说抓关键词,把握材料与观点的一致,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简明扼要。这样的语文底子怎么能做好历史材料分析,人物评价等主观题。

本人认为中学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训,让学生多背背诗词,多写写作文,多训练一下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这才是考好历史科目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孩子,长期养成了不读书的习惯,看到书就头痛,所以做历史考卷,面对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等等丰富的内容,首先情感上就怯场了,谁会静下心来仔细去看,跑马观花,肯定会遗漏重要信息,失败是顺理成章的事。

把语文素养培养起来,历史考试成绩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建华主编巜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初中历史毕业会考指导丛书》岳阳市教科所

[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历史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