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多元识字激“活”课堂氛围
2022-03-05梁杏群
梁杏群
摘 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认知能力的基础。处于第一学段,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课堂专注时间也较短,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缺少主动识字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一识字教学的课堂现状,一线教师需深耕教材,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识字教学策略和方法。本文以小榄镇开展的语文教研活动为背景,以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课堂为抓手,笔者结合本年度的教学实践,从“多元识字”教学法出发,探究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多元识字;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一、统编教材修订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材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据悉,“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2016年9月,一年级学生正式使用统编教材,连续四年,逐年过度,一直到2020年,整个小学阶段才全部转为使用统编教材。修订后的统编教材较之前的一纲多本教科书,汲取了其中的优点,一改以前教科书中存在的不当之处,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
二、多元识字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多元识字”教学法的基本含义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依靠拼音来识字,还要借助字的字形、结构、偏旁部首等来辅助识字。这要求教师能够整合汉字的相关知识点,综合性地处理课堂内容。温儒敏先生所提出的“多元识字”教学法是针对于长期的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所打磨出來的前沿理论,毋庸置疑,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教学指引的。
三、统编教材在识字教学内容上的革新
(一)单字学习为先,拼音学习为后
在使用统编教材之前,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中文教科书外,许多版本的教科书在识字章节的内容都是以拼音学习为先,单字学习为后。而统编教材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单字学习为先,拼音作为辅助内容放在后面的教学步骤,或者是双管齐下。
(二)减少识字数量,提高识字效果
在识字数量上,统编版教材较之前版本教材相比,对识字量的要求降低了200字,虽然学生的识字量有所降低,但是对学生识字的预期效果大大提高,一改从前的量化宽松的十字标准。这也为广大一线教师的识字教学课堂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小学第一学段。
(三)运用文理识字,强调文化内涵
语文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体系中的首要学科,作为母语教育承载着,它依托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仓颉造字取代了结绳记事以来,以文字来记录生活,表情达意,甚至是以文载道,以史明志。一线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关注文字背后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蕴。笔者认为,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四、第一学段中多元识字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识字
温儒敏先生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平衡学情和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从兴趣入手,结合统编教材的编写内容,找到学生的兴奋阈值。识字教学不仅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还应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如笔者在教学生认识《坐井观天》中“井沿”的“沿”字,引导学生知道“沿”在文中有“边”的意思后,启发问学生:井的边叫井沿。我们的教室里也有“沿”,你能找到吗?当一学生说“桌沿”后,老师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桌沿”;当有学生说“窗沿”后,老师请学生到窗户旁比划“窗沿”;接着,老师继续追问:你觉得什么地方也会出现“沿”?一名学生说:“床的边叫‘床沿’”;另一名学生说:“饭碗的边叫‘碗沿’”;当有一个学生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鸭舌帽说出“帽沿”时,老师及时肯定该生能学以致用……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识字和生活中的使用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二)通过字源剖析,源头寻根识字
字源识字法是通过对汉字的溯源分析,依据汉字的演变规律,从汉字的形与义、音的关系入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笔者以《江南》教学“鱼”字为例,对字源识字进行剖析:
师:这么美的莲叶,可爱的鱼儿也被吸引来了,它们纷纷游过来,就成了——
生:鱼戏莲叶间。
师:“鱼”字是从鱼的形状演变而来的象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等慢慢演变而来的,最后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楷体“鱼”字。看,甲骨文的鱼(师边说边指)上面像鱼头,中间像鱼的身体以及鱼鳞,下面像鱼的尾巴,两侧像鱼鳍;今天我们看到的鱼字,上面的斜刀头就像——
生:鱼头。
师:中间的田字就像——
生:鱼的身体。
师:下面的一横就像
生:鱼的尾巴。
师:汉字的演变多么有趣呀!课后,你们可以和父母一起,到“汉字叔叔”网站上查看自己感兴趣的汉字是怎么演变的。
字源识字法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联系起来,环环相扣,课前以兴趣激发学生预习识字;课中依照字理规律引导学生识字;课后鼓励学生依照课中所学习的方法自主识字。
(三)采用类比对照,进行对比识字
在汉字中,字形相近的字很多。第一学段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识字教学要达到“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的目的,笔者结合低年级的教学实践,在识字教学中妙用类比对照,进行对比识字。
1.巧用形旁辨字义
字形相近的字大部分是形声字。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识字加油站”,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在教学区别形近字“锋”、“峰”和“蜂”时,引导学生联想:“锋”字是“金字旁”,说明与金属有关,最可能和“刀”搭配;同理,“蜂”字是“虫字旁”,表示是与昆虫有关的字,最可能和“蜜”搭配;“山”与“峰”搭配。组成词语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最后借助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巧用形旁辨字义,学生通过对字义的理解,可以准确识记、辨认这三个形近字。
2.妙用声旁辨字音
有些形近字,可以根据字的声旁来辨认字音。如《场景歌》中的“艘”和“舰”,形旁相同,都是“舟字旁”。筆者引导学生了解带“舟字旁”的字一般与“船”有关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声旁分别是“叟”和“见”,它们的读音大都与声旁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妙用声旁辨字音,学生利用声旁猜读生字的读音,不仅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能在学习中区分形近字的音和形。
3.活用字义辨字形
有些形近字,可以根据字义来分辨字形。在教学《日月明》中,区别“尘”和“尖”两个字,笔者根据字义引导学生分辨字形:细“小”的“土”便是“尘”;上“小”、下“大”,就成了“尖”状的物体。活用字义辨字形,学生既理解了教材文本内容,又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识记了这两个字。
4.趣用儿歌辨字形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识字教学中,应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为了让学生区分“渴”和“喝”,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师:小鸟飞了多远呀?
生:一百多里。
师:一百多里到底有多远呢?
生1:一百多里就是一千多米。
生2:我觉得一百多里就是很远的。
师:一百多里大约有50000米还要多一些。老师打个比方,咱们的教室,长度大约是8米。飞了一百多里,大约飞了6000间教室。
生:哇!
师:远吗?累吗?渴吗?是呀,这只小鸟实在是太渴了。这个字是“渴”字,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是它的双胞胎兄弟,长得特别特别像,谁呢?
生:喝。
师:是的,你有方法区分它们俩吗?
生:“渴”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喝”字的部首是“口字旁”。
师:你能不能跟大家说说,“渴”为什么是三点水,“喝”为什么是口字旁呢?
生:因为口渴了想喝水,喝水是用嘴巴喝的。
师:咱们班的孩子真厉害,能够根据字的形旁来想字的字义。是呀,口渴了,自然会想到水了,所以“渴”字的部首是“三点水”;喝水,当然是用嘴喝啦,所以“喝”字是“口字旁”。我们编个顺口溜来区分这两个字吧——渴了渴了要找水,要想喝水张开嘴。
生:齐读顺口溜。
师:有时候遇到容易混淆的汉字,我们可以编顺口溜来区分。
根据汉字音、形、意的不同点,趣用儿歌辨字形,可以帮助学生辨别、记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寻找汉字所蕴藏的童趣,这样,枯燥的识字教学也会变得妙趣横生。
除此之外,笔者还尝试在课堂中运用“字谜识字”、“加减法识字”、“联想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同时关注教师对学生识字情况的教学评价以及周期性地定时定量复习识字的内容,依照记忆遗忘规律,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不断的尝试与积累中,学生学起来越发轻松,课堂效果越来越好,总让人有“磨刀不负砍柴功”之感。用活多元识字,激活课堂氛围,光明在前。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吕艳红.小学“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3]郝盼盼.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