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字碑下发呆
2022-03-05刘鹏
作者:刘鹏 点睛师:吴小虫
点睛前:
整个下午,溃败在无字碑下
麻木的阳光死水微澜
落叶在凝视下逃逸
我也在逃离,无意中踩住了水的烂尾
那些皮毛毫无用武之地
无字碑上没有文字
一无所有,留白如此极致。含蓄
令人费解。整整一个下午,我在这里徘徊
想读出石头上风雨雕刻出来的是非
我听过苔藓开花的赞美诗
也懂得牡丹滑落枝头的叹息
这两种事物有不同指向,但殊途同归
并无什么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虚幻的事物令人陶醉
这一生过于漫长,体内的水汽被沥干
石头开花,无法复原鼎盛的权势
无需替胜负、兴亡代言,也不必粉饰
确凿的存在,成为石碑里无冕之王
但我分明看见那些匍匐脚下的水
疼痛与反抗,面对熙熙攘攘的推敲和打磨
我们有了惺惺相惜的悲悯与宽恕
点睛后:
在无字碑下发呆(去掉“发呆”)【理由:“发呆”类似网络用语、口语,从汉字本身形象看,缺乏美感,建议删去。剩下“在无字碑下”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整个下午,溃败在无字碑下
麻木的阳光死水微澜(改为:阳光有些麻木又充满仁慈)【理由:此句和上一句在词语搭配、句子协调方面很突兀,且作为主基调的“溃败”之后紧接着用了“麻木”,显得混乱。如主语成了“阳光”就显得舒服一点。第二,“死水微瀾”是成语,用在此处相当于直接堆了一块石头,而不是镶嵌成为一体】
落叶在凝视下逃逸
我也在逃离,无意中踩住了水的烂尾
(分节)
那些皮毛毫无用武之地
无字碑上没有文字
一无所有,留白如此极致。含蓄
令人费解。整整一个下午,我在这里徘徊
(分节)
想读出石头上风雨雕刻出来的是非(“是非”改为“故事”)【理由:后者更含蓄、典雅,有正念之感】
我听过苔藓开花的赞美诗
也懂得牡丹滑落枝头的叹息
这两种事物有不同指向,但殊途同归
(分节)
并无什么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虚幻的事物令人陶醉
这一生过于漫长,体内的水汽被沥干
石头开花,无法复原鼎盛的权势
(分节)
无需替胜负、兴亡代言,也不必粉饰
确凿的存在,成为石碑里无冕之王
但我分明看见那些匍匐脚下的水
疼痛与反抗,面对熙熙攘攘的推敲和打磨
(分节)
我们有了惺惺相惜的悲悯与宽恕
点睛师评论:
为一首诗分节,形式的重要关于这首诗,首先在整体上,后半节比前半节好,流畅且不失诗性,如“虚幻的事物令人陶醉”。在技术上,主要是三点:
一、标题。去掉“发呆”。理由:“发呆”类似网络用语、口语,从汉字本身形象看,缺乏美感,建议删去。剩下“在无字碑下”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正文第二行。“麻木的阳光死水微澜”建议改为:“阳光有些麻木又充满仁慈”。理由:此句和上一句在词语搭配、句子协调方面很突兀,且作为主基调的“溃败”之后紧接着用了“麻木”,显得混乱。如主语成了“阳光”就显得舒服一点。第二,“死水微澜”是成语,用在此处相当于直接堆了一块石头,而不是镶嵌成为一体。
三、正文第九行。“是非”改为“故事”。理由:后者更含蓄、典雅,有正念之感。
关于这首诗,细读之后,个人以为在形式上可以稍微“跳”一点。如果按四行一节划分,就会显得清爽且容易进入,也避免了后半部分在强行的“议论”和“抒发感情”而沦为散文的危险——一种及时的刹车。这种分节或者通过其他形式来体现诗歌的独特性,也是一种技艺和审美的需要,使我们最终在一群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当然,它最终服务于思想和语言,服务于诗本身和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