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家校共育的现状、关键点及案例设计

2022-03-04樊雅琴

辽宁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校线下协同

樊雅琴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众对线上教学和家庭教育的认知迅速提升。对学习场域的认知逐渐超出了学校的界限和范畴,向线上和家庭延伸。线上学习和家校共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有序推行。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是指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双线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和挖掘家庭的教育功能,家校协同合作,共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目前,无论是线上线下“双线融合”,还是家校协同育人,其发展都处于初期阶段,有必要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其中的关键问题,探索解决思路,为我国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方面的参考。

一、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教学形式拓展了学习的边界和场域,家校协同共育能够将家庭、学校双方的力量结合起来。前者可为后者提供具体的教育路径,后者可为前者提供丰富且必要的援助支持,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服务。现将线上线下“双线融合”与家校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如下。

(一)线上线下“双线融合”中的问题

“互联网+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改革教育教学的使命,先后出现了MOOC(慕课)、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微课等线上学习方式,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学界开始尝试利用线上与线下教育的各自优势开展混合式教学。历经20 余年,分别经历了O2O(online to offline)—OAO(online and offline)— 双 师 课 堂 —OMO(online merge offline)等几个阶段。其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程度依次递增,当前属于OMO 教育模式,即线上与线下双线深度融合教育模式的发展初期阶段。本研究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的现状,将存在的问题梳理如下。

1.师生双方的在线学习素养均有待提升

虽然当前师生的信息素养有显著提升,但在实际线上学习中仍表现出了“不熟练”“线上线下衔接不畅”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线上教与学的效果。加之,线下课堂教学形式已然成熟,师生都习惯课堂上面对面的教学。教与学环境的突然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且师生对于线上学习环境来说尚存在新鲜感,未能将数字化学习环境由他者关系转化为具身关系或解释学关系。这也是师生信息素养不足的表现以及削弱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对于学生来说,线上学习需要更多的自律和自控能力。这一点对于多数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不足的。因此,线上学习的体验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且会存在阻碍认知发育、引发视力模糊、带来抵触心理等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问题。

2.师生有效互动减少,情感沟通受阻

异地的学习方式阻碍着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降低,学生获取教师的反馈信息也大大减少。师生间互动的有效性降低。教师不能有效监督在电脑另一端的学生学习,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学生也会因缺少监督和反馈而降低学习的动力。

此外,虽然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现代社会的信息流通,但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效果却不尽相同。 由于技术的介入,线上学习中的师生沟通是通过通讯软件、电脑、手机等软硬件设施完成的,致使面对面沟通受阻。技术的“它异性”显现,人技关系中的他者关系较为突出。人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受阻,致使情感交流仅局限于网络文字、视频或语音等途径,人际互动缺失严重,师生间的人文关怀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3.教育服务能力尚显不足

教育服务能力主要指各利益相关主体对教育教学的服务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与支持能力、资源保障与平台的服务能力、教育治理能力等。目前来说,教师对于线上教学尚不熟悉,线上教学能力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能力还很薄弱,线上教学效果不佳。线上学习资源虽然内容丰富、使用方便,但质量得不到保障、知识结构不够系统全面,学习平台也存在功能不全、人性化不足等问题。技术支持保障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线上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此外,线上教育治理与均衡问题亟待解决。线上教育发展迅速,为教育均衡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但也需要合理的监督监管机制来保障线上教育的合理合法运行。在线学习需要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这对于农村地区或家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技术资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线上教学就无从谈起。

(二)家校协同育人中的问题

可以说,自教育产生以来,家校共育就一直存在,只是随着社会变革,家庭、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且不断变化。从早期以家庭教育为主的私塾教育,到工业革命时期以公共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再到19 世纪再度引发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校的分离与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必然趋势。有学者梳理了我国近70年来家校合作的发展历程,认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校合作经历了初步萌芽、正式推进、规范提升及战略发展四个时期,并逐渐朝着不断规范与发展的方向前进。尽管如此,当下的家校协同育人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1.家校双方的思想认同不到位

家校协同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双方的育人力量,相互协作,共同助力学生成长。然而,事实上,部分学校和家庭似乎都不十分认可这一观点。部分校长和教师认为,教育教学本就是学校的职责,负责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升入理想的学校;自己在学校里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已然繁忙,与家长沟通费时费力。一些家长亦认可这一观点,认为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无须家长做过多培养;自己平时工作较忙,无心教育孩子。可见,部分家校双方对教育责任主体方面所持的观点存在片面性,未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不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确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但传统教学过多关注“教书”,对“育人”的关注较少。这是家校协同认识不到位的一项重要原因。

家校协同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明确家校协同的核心任务是摆正家校位置、端正家校协同态度的关键要素。

2.学校的执行力不强

虽然国家出台了家校共育相关政策要求,但当前学校的执行力度尚不强。主要表现在家校沟通多以成绩为主,而针对学生品德、性格、人际等方面的交流较少;沟通主要以结果性信息交流为主,缺乏对深层次原因的挖掘和剖析,难以达到共情学生并采取适宜干预措施的目的;家校沟通的频次、内容、质量尚处表层;学校未形成相对成熟的家校沟通机制、长效运行机制,且能够胜任家校协同工作的教师短缺。究其原因,就学校角度来说,学校未真正将家校协同作为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存在应付工作的现象;就相关教育部门及社会角度来说,他们对学校的考核以及对人才的要求仍以成绩为主,未给予学校足够的精力和空间开展家校协同工作。

3.家长被动参与且胜任力不足

在现有的家校合作中,家长往往是被动参与,缺少自主权。信息流通通常是由学校流向家长,反向流通则往往不被接受和采纳。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失,不愿采纳家长建议,且对育人的目标理解有失偏颇,往往认为成绩提升才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家长的诉求是否合理也是关键因素,这就对家长的育儿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受家长文化水平、工作岗位的制约,其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家校在协同育人上地位的不平等、胜任力的不足均是制约家校协同的重要因素。

如前所述,线上线下各有利弊,家校之间各有分工。线上线下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是二者问题的并集,而是交集;同时,二者之间相互配合辅助,会弱化或减轻部分融合问题。如何界定并充分利用各自的潜能和优势将是线上线下家校共育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融合育人的关键问题

(一)功能定位

不可否认,线上教学能够推动教育均衡的发展,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的教学形式,二者各有利弊,互为补充。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异地交流,弊端在于人际社交受阻;线下教学的优势在于情感互动丰富,弊端在于时间和空间受限,二者的角色关系如互相调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设置适宜的学习场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分析家长和学校二者间的分工与区别是理清其联系的前提基础。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肩负着学生成长的主体责任。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务,家校协同能够帮助家庭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家校协同能够帮助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等信息,以便给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可见,二者对学生成长各有分工,且相互协同。

如果说线上线下是学习场所的变化,那么家校则是教育主体与教育目标侧重点的不同。前者从纵向上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灵活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后者则从横向上将多重利益相关者联合在一起,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四类要素自由组合,相互协同。

(二)目标体系设计

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核心目标是,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从横向的家校协同和纵向的线上线下融合两个角度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从宏观层面来说,其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从微观层面来说,其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适应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标实施过程中要坚持“长板理论与短板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确保德育发展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长板”;否则,则以短板理论为核心加强德育,以此保障“立德树人、德育先行”根本任务的落实。目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体系

(三)融合育人路径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有利弊。同时,家庭、学校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家校间的协作来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教授归纳总结了家校合作常见的六种类型,分别是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与社区合作,同时以线上线下为横轴,以家校为纵轴,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即居家线上、居家线下、智慧校园、课堂教学。其中,“居家线上”是疫情期间的常见教学形式,适合基本知识内容的掌握以及虚拟实验、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居家线下”主要指学生线下的自主学习以及与家人的交往相处。家庭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德育培养的第一场所。学生与家人的相处模式势必会影响其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方式。为孩子创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树立道德榜样和行为规范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智慧校园”主要指在校园内利用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即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通过识别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环境要素,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与过程分析,以改善和优化学习质量和学习体验。“课堂教学”主要指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形式。面对面教学不仅能开展实践活动,还能促进情感互动。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人际互动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见下页图2)。

图2 线上线下家教协同育人的路径结构

本研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先自主学习,后合作辅导”的思路,充分权衡居家线上、居家线下、智慧校园、课堂教学四种学习场域的利弊,将学习分为“任务布置—自主学习—虚拟演练—辅导反馈—实践操作—布置下节课任务”六个阶段,如下页图3所示。

图3 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思路流程

课程学习是任务驱动式的。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在上一节课的最后时间布置的,然后让学生在下节课前的这段时间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课上集中交流、辅导,并在本节课的最后阶段完成下节课的任务布置工作。

自主学习与虚拟演练需要在课前完成,课中主要进行教师辅导、同伴交流、实践操作以及反思总结等。这一思路流程囊括了线上线下翻转型课堂与线上线下互补型课堂的优势,通过合理利用学习方式、组织学习活动,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其中,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其要完成的活动内容、学习目标,适合的学习场域和学习方式。

就自主学习阶段来说,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一阶段主要是自主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品格和能力。根据现实条件和资源类型,学生可在居家线上、居家线下、智慧校园中自主选择学习场域。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也有自主学习的可能,因此这里以虚线框的形式加以呈现。此时的学习方式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就虚拟演练阶段来说,学生需要完成本节内容对应的习题、任务,或者线上完成虚拟实验的操作。这一阶段也是自主发展的阶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选择的场域主要有居家线上、居家线下、智慧校园。此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既可选择自主完成,也可选择与同伴合作学习。

就辅导反馈阶段来说,学生需要就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和任务完成情况与同伴交流,并就难懂的或未解决的问题咨询老师。教师既可就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也要及时关注每个小组或每位学生的个别问题。这一阶段主要是社会参与的阶段,培养学生人际互动的能力以及为自己学习负责的担当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课堂上发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居家线上和智慧校园的场域。学习方式则以合作学习为主。

就实践操作阶段来说,学生需要继续完成本节课的习题、调整任务设计思路或完成真实的实验操作。这一阶段可根据课程内容属性及学生特征灵活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相应的学习目标包括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中的一种或两种。学习场域则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也可选择居家线下和智慧校园两种场域。

此外,除了上述六个步骤反思总结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预设主要是在课中完成,也可根据学习进度和学生学习特点等因素安排在课后完成。学生主要反思总结本节课程学习中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下节课学习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同伴和教师可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反馈,以帮助其改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立德树人、德育先行”的根本任务将贯穿课程始终。首先,在任务布置阶段,教师需明确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哪些行为是值得表扬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例如,要认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不能弄虚作假,不能蒙混过关;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抄袭答案;要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并乐于帮助他人。其次,在学习开展阶段,要求学生严于律己,遵守道德规范。最后,在反思总结阶段,学生要反思自己在“德”的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当然,对于“德育”的具体内容及其标准来说,本研究尚显欠缺,主要将关注点放在了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定位及路径设计上。对于“德育”的更深层次研究将是未来值得关注的地方。

三、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案例设计

笔者尝试将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思路流程应用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一章中的“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一节。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使用电压表并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要事先对一节课的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进行细致安排。由于一节课的任务布置环节是在上一节课的最后时间发生的,因此这节课的部分准备过程需要教师在上一节课前完成。教师需要完成本节课的教案、教学设计及资源准备。其中包括制订适用于本节课的操作规范;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梳理和总结;选定可用于本节课的虚拟实验平台;推荐选用合适的课外资源;真实实验器材需要在本节课前完成准备工作;同时还需要收集整理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在课中集中讲解;准备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并尽可能以多种呈现方式展现,如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

(二)课前学习阶段

在上节课布置任务后与本节课前的这段时间,需要学生学习并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技能,包括领悟道德规范,并言行合一,严格执行;了解本节课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任务、目标和重难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课外资源,开展拓展性学习;完成虚拟实验操作,评估自己的操作规范,并反思总结未掌握的知识技能,完成虚拟实验报告;反思或邀请同伴评估自己在本次自主学习阶段中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

课前学习阶段,学生既可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或与同伴合作学习,也可根据自身习惯和需求,充分考虑居家线上、居家线下、智慧校园、课堂教学四种学习场域的利弊,自主选择学习场所。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且如果学生选择“居家线上”或“居家线下”学习,那么学校需要提前与家长沟通,来保障孩子的学习环境,并根据自身能力给予孩子适当的学习辅导和交流。家庭是孩子德育成长的第一堂课。事实上,孩子是一张白纸,其品德言行是对父母品德的反映。在自主学习阶段,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可联合社区,呼吁并倡导居民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牢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课中探究阶段

本节课上课伊始,教师首先需要将收集到的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其次,开展真实的物理实验活动。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相比是有不同之处的。此时学生会遇到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师依然需要采取“集中讲解+个别辅导”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再次,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难点和疑惑,并对比思考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和在本节课上的行为表现,着重从“德”的角度作出评估交流。实际操作中,针对学生不恰当的品行,教师可考虑与学生单独沟通,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如有必要,可及时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当然,这一过程对教师的沟通能力和自身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在课堂结束前,教师需要将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

猜你喜欢

家校线下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