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践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022-03-04周丹
周 丹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
0 引言
普通大学向应用型转变是当前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是进行应用型大学建设重要的特色和途径。应用型大学需要通过开办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或课程来进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此畅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成长渠道。因此,产教融合在校企合作中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即是在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
1 应用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背景
应用型大学的出现是为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与劳动市场需求不匹配之间的问题。近年来各大高校也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不断改革,如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进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要进行战略转型,从传统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予以了明确,提出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重点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主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2]。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教学内容和生产过程相联系,使之具有应用价值[3]。
所谓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即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依据市场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资源和信息共享等手段,在课程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库等内容共同进行开发的过程。
2 应用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大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有了较为成功的尝试,陈慧珍(2020)认为专业基础理论是展开合作课程讲授的前提,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帮助学生整合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实践能力[6]。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中,需要强化合作创新,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模式角度的创新,更需要发掘企业的主动性,兼顾企业的效益[7]。现代学徒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在职业技能型院校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将职业院校的学生身份定位为既是学生,又是学徒。不仅要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到工厂一线跟随企业师傅进行生产操作。这一过程中学校是主体,企业配合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8]。具体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校方面
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当前的主流,教师在进行合作课程的开发时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往往是从教材中的岗位模拟和工作仿真角度进行课程设计[9]。而校企合作中需要多方协调,也会花费相关教师的较多时间和精力,与其现有教学工作可能存在冲突而导致课程开发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10]。当学校对于这项内容的关注度不够时,往往会将合作课程的开发视为教师和企业的工作,没有付出相应的行政干预和配套奖励制度,使得教师和企业的参与度大打折扣。
2.2 企业方面
在研究中发现,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仍有待加强,应用型大学开发课程的目的更倾向于与专业学科培养目标一致性和完整性,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将企业专家的知识优势与现有理论课程相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合作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大部分参与校企合作课程的专家属于兼职,其积极性有限,若考虑到商业机密的保密性问题,企业的真实资源可能无法如预期的提供给学校,导致课程开发效果大打折扣。
3 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例——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3.1 课程开发的主体
在应用型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当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适合应用型本科大学实际的路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以湖北某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其与黄冈某建筑业公司合作开发的相关课程实践,探索应用型大学提高合作课程开发效率的经验和模式。
黄冈某建筑业公司是一家从事新型材料生产的科技公司,属于业内的标杆企业。双方已签约成立实习实训基地,双方按岗位专业技能的需要,共同撰写行业培训资料或教材,为学生的专业实训,为公司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教案;另一方面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即是在此背景下进行设计和展开的。
3.2 主要内容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和学生的就业意愿,结合企业目前的生产实际和项目情况,安排了如下表1所示课程,由安全管理部、技术质量部、生产部和设备管理部分别负责专项课程的讲授,所有课程由技术质量部统一安排学习。
表1:实训课程安排
除了安排相关实训课程外,还组织学生进入各业务部门,指派专门的师傅进入一线带学徒,帮助学生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流程,并由各业务部门专门指派负责人对学生的具体工作进行安排,并对师徒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技术质量部为例,学生进入管片、实验室、PC车间,在师傅的带领下从事管片质检员、试验员、PC质检员等工作,部门部长为总负责人。
3.3 小结
从上述课程安排来看,校企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赢。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急需获得相关专业的实践培训,而这些内容难以在校内设置实验室完成。学生来到企业生产现场,由企业专家带领学生完成相关实训学习,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特征,从本质上来看,上述课程内容设置是由企业主导设计的,使得学生具有“双身份”,实现岗位成才培养和项目化绩效管控体系。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例如企业师傅带实训的学徒可能会视同自身工厂的学徒,因而在行为上和标准上并未进行个性化教导,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接受,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化,影响到实训的效果。
4 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建议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政策,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应用型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可以在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共育的基础上,吸收其经验教训,并结合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特征进行课程开发。本文认为如图1所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应遵循如下模式:
图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模式
4.1 强化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双主体办学”效应
学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在实践中出现了主体单一的现象,在前文的案例中,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入工厂一线,由师傅讲授一线中的实用知识,操作实践更易于上手,实现岗位培养人才。在应用型大学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应注意调节好校企双方的关系和定位,保证“双主体办学”发挥应有的效应。现代学徒制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经验可以推广至应用型大学中,应考虑到参与企业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保障企业以主体的身份持续性投入,才能发挥企业主导,学校主持的双主体效应,教育市场和劳动市场能在双主体效应下得到较好的贯通,学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能更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实现产教的融合,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对接。
4.2 突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双身份学习”效应
“双身份学习”效应主要涉及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的身份既是高校学生,又是公司学徒,在校期间学习本科专业基础知识,实训期间进入企业真实环境,由师傅现场传授操作技能,是员工也是学徒,这种双重身份学习所能达到的效果需要由双办学主体予以保障,并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和再分配。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对应用型大学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资源进行改造,也对企业现有的岗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的专业教师是“双身份学习”的另一个主体。校企合作课程对应用型大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专业教师既要完成专业教学中的普通课程,还要掌握合作课程的相关实践知识,需要多与企业专家交流学习,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实现“双身份学习”。
4.3 发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多平台协作”效应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多平台协作”除了包括课程开发的两个主体企业和学校外,还包含了政府和行业部门。中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大多数是通过“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来推进的。这类大学自身处于学术型大学的底层,导致院校转型普遍存在经费来源单一、财政投入有限等问题,难以建设和改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设施和平台;虽然很多院校努力尝试服务地方和企业,但限于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足,往往败给同样开拓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型大学。因此,对于应用型大学展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持和财政投入。
行业平台也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一环。各应用型大学与企业合作中,如果将视野聚焦于专业对口的行业,会使得可选择性减少。因此,相关院校可以将各类行业平台整合到专业建设平台中,充实校企合作课程的专业师资队伍,并利用行业平台推介本专业的毕业生参与实践和提升就业率。综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平台的优势,实现多平台的协作效应,避免出现前文所述的学校单枪匹马搞课程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