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学校内涵提升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

2022-03-04石海钧河南省周口市第二十二初级中学466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优质内涵学校

石海钧(河南省周口市第二十二初级中学 466000)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学校内涵提升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在《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中曾多次强调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2017年4月颁布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和2021年11月公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的通知》,更是旗帜鲜明地规划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综合各方解读及近期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学校内涵提升应坚持以下价值取向。

1.适切规范的发展理念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适应当前形势、切合自身实际、符合时代规范要求的理念指导。相较于外延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尤为重要。它是一所学校的魂魄所寄,是指导学校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最高价值标准与最基本的原则,是全校师生行为目标性转化的基础。适切规范的发展理念可以作为一个支点撬动学校整体的发展,它不仅仅具有导向功能,还可以凝聚共识,约束行为,稳定秩序,激励人心,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传承基因。概括而言,学校内涵发展理念应由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管理思想、特色方向等要素构成,其“适切规范”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内涵提升目标的最终达成率;应该强调的是,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方向明确的情况下,“适切”的个性化发展理念的确立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2.完备高效的机制建构

完善齐全、良性高效的制度建设、发展模式建设、运行机制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是学校内涵提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适切规范的发展理念”的外在转化和具体体现,是学校倡导的内涵提升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可见的、可感的、可行的、条理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学校内涵提升的必要根底与前提。在彰显机制建构标准性、延续性和导向性特征的同时,确保内涵机制建构的顺利开展,确保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思想行为与学校内涵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

3.优质高能的师资配置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提升的根本。学校内涵发展的着力点究竟在哪里?说一千道一万,关键点还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才是一所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和可持续性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优质均衡发展形势下义务教育学校内涵提升对师资配置的要求更高,它包括师资资源均衡配置和教师自身素养均衡配置两个层面,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的基础上,教师自身素养配置要突破单学科知识的把握、课堂学习规律研究的传统垣囿,上升到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高度,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去掌握满足每个灵动生命内在渴求与期盼的能力,进而铸就学校内涵发展的人力根基。

4.五育并举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判定。广义的课程建设是指以受教育者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在育人过程中采取的科学规范的、长期系统的方式方法的提取升华和系统整合;狭义的课程建设是指学校从落实课程方案、规范教学实施到优化教学方式的过程(教育部等六部委《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和学校其他事业发展一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形势下的学校内涵提升同样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建设,它应该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建设准则,以“立德树人”“课程育人”为建设目标,以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并在优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落实为实施途径。严谨而活泼,规范而富有特色是新形势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典型特征,也是彰显学校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5.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师生以校园为舞台,通过建设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日常生活活动缔造并共享的特定精神环境及文化气氛。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内涵的承载体,是学校内涵精神产生的土壤。在基础教育“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应紧扣学校办学理念及发展目标,紧贴学校实际,立足学校文化底蕴和传承特色,在赋予师生文化自觉和精神意识的同时,建立起潜移默化影响师生工作激情、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的环境氛围。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核心要素都应彰显学校师生的团体人格意识和校园品德意识。就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言,独具特色的思想理念、品德规范、文化生活、舆论环境、言行礼仪、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资产,与校园物质文化一起,都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指标要件之一。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学校内涵提升的主要瓶颈

1.理念把握肤浅化

常见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调研不够深入,不顾与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适切性”,盲目追求高、大、上、新、奇,以至无法达成内涵提升的最终目标 ;一个是理解政策不到位,主观缩小或偷换学校内涵提升的概念内涵,把学校内涵提升等同于“特色创建”“文化氛围打造”等局域性行为,用规模替代质量,以豪华代表优质,导致学校内涵提升无法形成和谐统一的体系。

2.价值取向功利化

其表现为:在追求学校内涵提升的过程中,一些学校无视或轻视来自学校内在本质和自身因素的原动力,忽视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客观规律,不去激发蕴藏于广大师生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内驱力,“本本主义”至上,“政绩主义”为先,大做表面文章,为“单纯指标性追求”“运动式创建”大开方便之门。

3.机制建构形式化

如前所言,标准性、延续性和导向性是各领域工作机制建设的重要特征。学校内涵提升领域的机制建设亦是如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形势下学校内涵提升的机制构建应以优质均衡发展系列文件为指南,以内涵各要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为脉络,以指向明确的内涵发展方向为核心,在考虑历史延承性的基础上,构建起目标一致、前后衔接、左右贯通的合力型制度和运行程序。但在现实中,形式主义的机制建设仍然比比皆是,翻开制度汇编,各项制度琳琅满目;细致探究,各行其是之处俯拾皆是。

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学校内涵提升的实施策略

1.坚持服务至上导向

新形势下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服务导向,解决好“动力源”的问题。在实施中,一是要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育服务,认真落实指导学校内涵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在学校内涵提升过程中影响、熏陶受教育者,助力学生成长;三是坚持为教师成长服务,以人为本,让施教者获得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的快乐;四是坚持为学校长远发展服务,为学校铸魂。为学校的可持续性优质发展奠定基础。

2.优化全程管理机制

一是要坚持“依法治校”理念,增强主动自觉履行政策法规的意识,把行动纳入各项规范中;二是要坚持管理标准化,对标对表,以政策为指南,深入调研单位实际,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全领域的规章制度;三是积极搭建制度运行平台,大胆学习、借鉴、尝试各行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探索沟通畅达、合作高效、易于聚力的管理板块;四是健全长效评价体系,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维化方向,优化考试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五是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教(职)代会、三级(学校、年级、班级)家委会、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以陶行知先生的“以科学之方,新教育之事”“一切以事为中心”改造思想确保管理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能得到随时有序的调整、补充。

3.完善课程体系构建

一是要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统筹落实地方课程;二是充分挖掘学校传承基因,立足学校优势和短板,积极开发能彰显学校内涵特色的校本课程;三是树立“大课程观”,积极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一切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纳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资源利用充分的大课程体系中;四是加大各级课程、各学科课程的统筹整合力度,加强各级、各学科课程的融合渗透设计,提高学校内涵提升和彰显的效力;五是及时组织“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等教科研活动,不断促进课程体系建设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4.狠抓课堂教学改革

一是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新课程改革思想;二是聚焦课堂教学,倡导定期教研基础上的随教随研,随时反思、修改、调整、完善,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瞄准课程范式的转型,积极构建与学校内涵发展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由封闭、统一、预制、垄断向开放、多元、生成、特色的蜕变,真正激发师生的智慧、激情、想象力、创造力;四是坚持公平教育的原则,不断探索实践均衡背景下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途径,切实保障每一位学生平等受教的权利;五是不断提高作业、考试设计水平,持续性完善科学调控作业总量、规范作业设计、优化考试措施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优质内涵学校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活出精致内涵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挖掘习题的内涵
学校推介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