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信心 在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勇毅前行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2022-03-04时红秀
时红秀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全国掀起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的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发全球范围内人们的深刻解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学习二十大报告的体会,可概括为四句话:“实践成果讲够;理论探索讲透;信心挑战讲足;征途稳步变奏”。
实践成果讲够
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和十年取得的成就,特别是通过对比十年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局面的变化,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新时代16个方面的伟大变革。
经济发展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由人民币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提高到18.5%,增加了7.2个百分点。十年间经济年均增速达6.6%,远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近期世界银行披露,2021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11890美元,较2012年增长1倍,全球排名也由第112位升至第68位,提升了44位。这一时期全球化逆转、地缘冲突迭起,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反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中国经济却充满韧性和活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总和的25.7%。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在全球占比从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稳居第一;年度实际使用外资由人民币7000多亿元增至1.15万亿元,境外投资存量由不足6000亿美元增至2.7万多亿美元;2018年至2021年,外资累计净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和债券超过7000亿美元,年均增长34%。
经济发展已使全体人民真正得实惠。十年间,中国人均GDP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翻番,分别从3.98万元增至8.1万元、从1.65万元增至3.5万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增至78.2岁;通过打赢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
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带来的成就,越来越构成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也越来越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理论探索讲透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报告阐述了建党百年纪念时所总结出来的“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指出中国人百年奋斗史,“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坚持四个自信,“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指出以守正“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以创新“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提出“要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再次明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求把握好“五对关系”,提高“七种思维”的能力。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提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党的十八大开启的大胆探索,到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总结归纳,内容日臻丰富完善。这一探索得出“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经验,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信心挑战讲足
报告也冷静、理性地指出了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挑战。在经济发展和改革方面,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等等。
对于未来前景,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报告坦承“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因此深刻提醒“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但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使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城镇化持续推进,工业化加快升级。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4.7%;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其次,我国产业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十年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9.4%和28%提高到15.1%和32.4%。再次,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天问一号成功“落火”,嫦娥四号首探月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C919大型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等等。
更重要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涉险攻坚,坚决破除了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更加成熟也更加定型。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进程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社会基础,根本不可逆转。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足够的信心。
征途稳步变奏
稳定预期才能坚定信心。要深刻把握二十大报告中的“变与不变”。中国现代化进程,是近代以来几代人接续奋斗的过程,目标方向和团结努力都考验着每代人的战略定力,蓝图规划需要一以贯之、“一锤接着一锤敲”。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当然也没有变。报告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许多重大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今后的发展要以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决不能简单以增长率论英雄。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报告的部署包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等。鉴于百年大变局下各种风险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有时局面会很严峻。近年来强调金融安全、产业链安全,这次报告还就科技自立自强也提出了要求。
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是全面阐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分别就未来五年、十五年和三十年进行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增强信心,在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