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衷浅貌 短语长情
——《涉江采芙蓉》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2022-03-04卞雅
卞 雅
在赏析《涉江采芙蓉》时,巧设情境,以境融情,激发学生主动深入思考诗歌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浅貌”下的“深衷”,领会诗歌的意蕴之美。
一、《涉江采芙蓉》情境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体会诗歌中“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体验;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感受诗歌中“思乡怀人”的情感;培养学生人文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心理成像,抓住“芙蓉”意象,解读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思乡怀人”的情感价值。
(三)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应用:联系文本,了解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及文学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提升思维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审美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诗人的悠远绵长、曲折迂回的离别感伤之情,接受诗歌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提问法等。
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之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多角度地鉴赏诗歌。
(五)学情分析
1.鉴赏缺高度:高一学生缺少从宏观的文学史范畴鉴赏诗歌。
2.鉴赏缺深度:高一学生诗歌鉴赏仍处于浅表化理解阶段,尚不能构建诗歌与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的联结。
3.鉴赏缺角度: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语文知识的积累,具备诗歌鉴赏能力,但鉴赏角度的分析尚不全面。
二、《涉江采芙蓉》情境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活动任务一:诗词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带有“芙蓉”意象的古诗文和背景音乐,如《爱莲说》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楚辞》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江南可采莲》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等,总结“芙蓉”的别称,如“荷花”“莲花”“芙蕖”“菡萏”。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含有“芙蓉”意蕴的古诗文,延伸学生语文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宽度。
活动任务二:了解文学常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涉江采芙蓉》出自哪里吗?
生1:《古诗十九首》。
师:请同学们简单地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古诗十九首》。
生1:《古诗十九首》包含了十九首古诗。
生2:每句诗都是五个字。
生3:不是一个作者创作的……
明确:《古诗十九首》选自《文选》,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通篇五言,被誉为“五言之冠冕”,标志着五言诗歌的成熟。包括人生失意、两地相思、感慨生命等创作主题,抒发的是“人同有之情”,善于抒情,却不直言,情感质朴精练,诗境自然,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情境与情思交融互化。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时期的萧统组织文人编选,区分和梳理文学和非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二)创设问题情境,置身诗境
师:同学们,请带着“谁‘涉江采芙蓉’”“‘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诵读诗歌有助于学生获得个体经验的表达,与文本、作者以及诗歌蕴含的情感产生同频共振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个体独特审美体验的形成和表达。
活动任务三:谁“涉江采芙蓉”
师:请同学们自愿结成学习小组,思考第一个问题:谁“涉江采芙蓉”,并说出理由。
生1:我们认为是女主人公“涉江采芙蓉”,女主人公是“涉江者”,“还顾者”是女主人公“所思”的男主人公,因为“芙蓉”之一意象多用来形容女性,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说过:“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而且“远道”和“旧乡”是相互对立的,男主人公离开旧乡,那么留在旧乡的就是女主人公,采莲的也是女主人公,她思念的人正在“远道”。
生2:我们认为是男主人公“涉江采芙蓉”,“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主人公,因为在古代离“旧乡”而走“远道”大多都是男子,男主人公远在他乡,思念在“旧乡”的“同心”之人,想要采下芙蓉花,送给“同心”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正如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文无达诠”,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活动任务四:“采芙蓉”的目的
师:通过上一个问题的思考分析,“采芙蓉”的目的便已经明确,即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芳相赠,以结恩情,以花草慰藉相思之情。
设计意图: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思辨意识,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避免学生思维固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辨性理解能力。
活动任务五:为什么是“采芙蓉”,而不是“芳草”
明确:“芙蓉”又称“荷”“莲”等,是我国诗歌文学作品创作的常见意象,具有清幽、高洁的品质,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坚贞、纯洁和美好。
(三)改写创作,情境再现
出示改写要求:可自拟小标题;至少运用两种以上表现手法;体现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体现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
设计意图:改写创作深化了学生对古诗文审美鉴赏的体验,描摹诗歌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佳作,全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含蓄深刻的情感以及自身独特的内在意蕴,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具有极深的文学价值。立足于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借助情景教学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感,发掘诗歌文本蕴含的丰富意蕴,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