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例
2022-03-04何诗洁何虹周求宁
何诗洁,何虹,周求宁
(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
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关键[1]。现今,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理念和范式,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2],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对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乃至创新链的有效结合。在这一阶段,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更加清晰,并开始对如何更加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进行探索,而职业院校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理解和处理教育与产业的逻辑关系,开始从服务、支撑甚至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度来开设专业、培养人才[3]。
2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酒店业的繁荣发展,促使整个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在市场对该专业毕业生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毕业生短期就业容易、长期择业困难,失业率高、留存率低的问题。这反映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实际需求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了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面临的困境。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时,没有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总体目标,脱离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并存在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不能体现以“应用”为主要内容和特色,课堂实践和企业实践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小[4]。二是院校实训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采买标准均落后于行业企业实际,严重限制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同样限制了专业发展。三是专业所使用的教材、线上课程等教学资源大多更新缓慢,且内容脱离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四是在院校师资方面,部分专业教师不具有行业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且师资教科研力量薄弱,对行业企业适应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技术、学术支持不足。
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面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困境,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三亚中瑞”)酒店管理及数字化运营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和海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深入探索产教融合,并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搭建育人平台,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并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改革的核心,坚持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营一体化发展,自建校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实践。
3.1 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走的是一条多元协同的道路,这种教育模式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应用。与传统以学校为单一育人主体的教育模式相比,它更加突出了主体的多样性、教学的灵活性和管理的综合性。“三亚中瑞”充分发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特色优势,依托行业企业资源,从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
3.1.1 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化建构与实施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5]。“三亚中瑞”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是由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酒店及休闲管理专业第一)进行学术认证的,全面引进了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进行学分互认,经过三年运作,已基本形成与洛桑先进理念及国内实情、学情相结合的产教融合特色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以酒店各部门、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流程和标准为依托,提炼行动导向的任务点,逐步构建层层递进的专业知识体系,并设置相应的基础课程。根据酒店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酒店职业岗位群状况及各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要点,进而提炼能力要素,构建“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推行面向酒店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职业化场景下不断练习专业技能、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素养,从而满足该行业对员工基本素质培养的要求。
该专业根据以上原则,设立了“1+0.5+1+0.5”的培养模式,两次分别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设置在第三和第五学期。学生第一学年在学院的教学酒店前厅、客房、餐厅三大模块完成岗位实训;第三学期接受酒店认知实习(半年);到了第四、五学期除了学习酒店基础管理知识,还要接受综合管理项目训练;第六学期接受专业毕业实习(半年)。目的就是让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在学中做,在真实职业场景中反复练习。理论知识学习、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交叉进行,理实结合,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技能,树立服务意识,建立管理思维,学习管理技巧,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校内技能实训+认知顶岗实习+项目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螺旋上升式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3.1.2 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渠道[6]。“三亚中瑞”集聚资源优势,按照行业标准在校内建成一座对外运营的酒店,该酒店三大一线运营部门——餐饮部、前厅部及客房部的近10项具体岗位,均有酒店各部门管理者及学院实操教师带领大一学生完成每周不少于30小时的实操训练,以培养学生服务技能为基础,涵盖“岗位认知-服务流程-服务技巧-服务反思”全流程。同时,该专业还在校内搭建了近10个校内实训场所,在实训中,学生模拟在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中按照既定的工作任务和流程展工作。实操教师在实训现场不仅能够及时关注不同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还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及时指导。这样,专业实训就超越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状况联系起来,起到了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的。
“三亚中瑞”自建校以来始终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截至目前,学院与全国各地80余家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旅行社、奢侈品企业、主题公园等泛服务类型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搭建了产教融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六学期进行,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以岗位“学徒”的身份直接参与日常工作,得到企业指派的“师傅”的手把手指导。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实习计划和管理方案进行讨论、设计和制定,同时,学院为每一位实习学生都配备了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通过电话问询、定期走访、周记反馈、校企座谈等方式,加强对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在顶岗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行业形成正确认知,树立正确职业定位,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质量培养。通过校企协同,不断提升实习生的满意度,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专业学生提升职业信心,提升留任意向。
3.2 校企合作搭建质量评价机制
在考核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对课程所涵盖的每一个任务点制定量化评判标准;对实操性强的课程,考核主体并不限于教师,还包括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企业参与评价,教师、企业和学生三方构成评价主体,按照评分点对学习任务中的各项服务流程、操作技能、工作步骤、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完成结果等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形成过程考核结果,并最终形成综合考核成绩。通过这种重能力、过程监控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锻炼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确保培养出真正受酒店行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3 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三亚中瑞坚持不以学历作为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的聘用上,看阅历、重能力,实操课程授课教师队伍既有岗位技能,又有管理经验。截至目前,酒店管理及数字化运营专业有超过60%的教师来自酒店业相关企业,为打造专业办学特色、培养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2020年末,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10家合作酒店的总经理颁发了聘书,受聘高管参与到该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等专业建设工作中,校企双方协同,不断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
3.4 产教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针对海南旅游淡旺季特点,2019年省旅文厅、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海南省酒店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创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旺季上班、淡季进修”,建立自学为主、辅导为辅、工学结合及校企联动的教育培训机制。三亚中瑞积极响应号召,为该项目专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不论是在专业课程设置,还是培养方式上都更为贴近企业,探索性地走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共促行业人才培养的步伐,还开展了基于实体化运作模式的多形式“送教入企”实践。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停工不停学,停课不停学,将行业暂时停工转化为勤学苦练的良机。通过校企协同创新社会培训模式,校企合作开展多元化的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岗位培训,发挥院校在企业培训中的关键作用,服务于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人才培养的需求。
4 结语
三亚中瑞酒店管理及数字化运营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和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坚持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营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使人才培养目标紧跟行业发展速度,高度契合行业需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真正受泛服务业欢迎的人才,并逐步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校企协同育人的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