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2022-03-04潘杰
潘 杰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453000)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是由动脉血管系统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特点,若干预不及时,将损害患者神经功能[1-2]。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AIS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1~74岁,平均(59.33±6.1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9h,平均(13.05±3.06)h。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60.14±6.1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31h,平均(13.95±3.18)h。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①起病为急性;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或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④排除非血管性病因;⑤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
中医符合《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辨证为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型,症见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言謇,头晕目眩,痰多、乏力等,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等药物(近1个月内);③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确诊;④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明确为脑内出血;②脑内肿瘤、血管畸形;③凝血功能障碍;④合并脑部其他器质性病变;④高血压、糖尿病;⑤不属中医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⑥不能配合治疗。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吸氧、心电监测、血压控制、降糖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mg,每晚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7)20mg,每晚1次;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56)30 mg,日2次。
观察组加用益气活血开窍方。药用黄芪30g,地龙10g,当归尾10g,红花6g,川芎6g,甘草6g,天麻12g,全瓜蒌24g,全蝎3g,石菖蒲9g,半夏9g。头胀眩晕加天麻、钩藤;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痰热较重加竹茹、川贝母;大便不通加枳实、麻仁;半身不遂加独活、羌活;大便溏泻去瓜蒌,加山药、炒白术。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各温服200mL。
两组疗程均为2周。
3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满分42分,总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5]。
抽取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
中医证候积分:对治疗前后4项证候(头晕目眩、痰多、乏力、肢体麻木)进行量化评分。头晕目眩:无头晕目眩(0分),轻度头晕目眩(1分),中度头晕目眩(2分),重度头晕目眩(3分);痰多:无痰多(0分),轻度痰多(1分),中度痰多(2分),重度痰多(3分);乏力:无乏力(0分),轻度乏力(1分),中度乏力(2分),重度乏力(3分);肢体麻木:无肢体麻木(0分),轻度肢体麻木(1分),中度肢体麻木(2分),重度肢体麻木(3分)。
观察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
4 疗效标准
据相关标准[3]制定。症状及体征消失,NIHSS评分减少大于90%为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缓解明显,NIHSS评分减少大于45%,小于90%为显效。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缓解,NIHSS评分减少大于等于18%,小于45%为有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NIHSS评分减少小于18%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50 18.63±4.32 11.89±3.39 8.679 0.000观察组 50 17.19±3.78 9.07±2.56 12.577 0.000 t 1.774 4.694 P 0.079 0.000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血液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血液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血液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CRP(mg/L) Hcy(μmol/L) FIB(g/L) D-D(mg/L)治疗前 对照组 50 16.19±4.60 26.91±14.25 3.60±0.66 1.18±0.55观察组 50 15.87±4.59 27.36±14.75 3.63±0.62 1.15±0.49 t 0.348 0.155 0.234 0.288 P 0.728 0.877 0.815 0.774治疗后 对照组 50 6.81±2.27* 19.14±9.26* 2.17±0.61* 0.54±0.39观察组 50 4.35±1.89* 14.61±8.48* 1.55±0.46* 0.31±0.12 t 5.889 2.551 5.738 3.986 P 0.000 0.012 0.000 0.00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头晕目眩 肢体麻木 痰多 乏力治疗前 观察组 50 2.31±0.54 2.37±0.46 2.30±0.35 2.09±0.36对照组 50 2.43±0.35 2.49±0.40 2.44±0.40 2.12±0.37 t 1.319 1.392 1.863 0.411 P 0.190 0.167 0.066 0.682治疗后 观察组 50 0.57±0.16*0.51±0.23*0.55±0.19*0.28±0.73*对照组 50 1.05±0.22*1.07±0.20*1.16±0.27*0.93±0.51*t 12.447 12.992 13.065 5.161 P 0.000 0.000 0.000 0.000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5.41%(2/37),对照组复发率为29.17%(7/2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782,P=0.029)。
6 讨 论
AIS在全部卒中的占比高达80%[6]。目前,西医对AIS的治疗主要为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缺血区血流量、供氧量,控制脑水肿,降压、降糖、降脂等[7]。
AIS属中医“中风”范畴。气虚为其发病之根本。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阐明因患者机体气虚,致使血行不畅成瘀,津液不能升化而成痰,痰瘀内阻,以致中风的发生。现代医家认为,本病多由机体受外邪侵袭、不节饮食、情志过极、过劳所致,从而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衡,气虚血瘀、痰浊阻络为其主要病机。治当益气活血、化痰开窍[8]。益气活血开窍方中黄芪补气行血,当归活血补血,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全蝎、地龙通经活络,天麻息肝风、除内风,半夏、瓜蒌、石菖蒲化痰开窍、醒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之效。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组织水肿、改善血液循环[9]。全蝎对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且具有降压、镇静、镇痛等作用[10]。地龙提取物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11]。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AIS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