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补肾明目汤结合针刺辅治视神经萎缩疗效分析
2022-03-04周妍妍郭晶晶
周妍妍,贺 玲,郭晶晶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视神经萎缩是临床常见视网膜神经损伤的最终结果,一般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会导致视神经纤维传导功能障碍,从而出现视力障碍与视野变化,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视神经萎缩属中医“青盲”范畴,多由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所致,临床应采用疏肝解郁、调畅气血等治疗措施。疏肝补肾明目汤将诸多疏肝解郁、强肝明目、调畅气血药物合用,可减轻症状[2];穴位针刺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改善视神经损伤[3]。本研究用疏肝补肾明目汤联合针刺辅治视神经萎缩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0例,均为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视神经萎缩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25例(26眼)和研究组25例(27眼)。常规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9~73岁,平均(55.69±8.57)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9.95±4.15)个月;原发性10例,继发性15例;左侧10例,右侧14例,两侧1例。研究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8~74岁,平均(54.89±8.69)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0.03±4.22)个月;原发性9例,继发性16例;左侧11例,右侧12例,两侧2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伴有视力下降、无法矫正,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色淡甚至苍白,边界模糊;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视觉诱发电位为阳性。②中医诊断符合肝郁气滞型,视物昏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口干舌苦,舌红苔薄白,脉弦或细弦。③依从性较好、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检查治疗。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高度近视、黄斑变性、视网膜脱落等其他眼科疾病会影响视功能;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③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检查治疗;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常规治疗。口服维生素B1片(山西皇城相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1887)10mg,日3次;甲钴胺片(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07)1mg,日3次。
研究组加用疏肝补肾明目汤(自拟)联合穴位针刺治疗。①疏肝补肾明目汤药用黄芪30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12g,泽泻12g,菟丝子12g,枸杞子12g,白术9g,郁金9g,石菖蒲9g,当归6g,丹皮6g,三七6g。日1剂,加水600mL,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②穴位针刺:取穴窍明穴、患侧球后、太阳、合谷、睛明、足三里、瞳子髎、头维、阳白、神门、四白、攒竹、风池。采用针灸针(0.25mm×0.25mm),窍明穴针刺方法为自一侧枕骨粗隆上0.5cm处向另一侧枕骨粗隆上方排针,斜刺6~10针,留针5~6min,采用捻转手法,频率为240次/min,不提插,出现麻胀针感后留针5~6min,再行针1次,留针1次,最后起针;其余穴位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日1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视物昏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每项0~3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视力与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S)、平均缺损值(MD)、视野指数(VFI)],视力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受试者距视力表约5m的距离,采用小数记录法记录;采用德国OCULUS公司提供的视野计检查,由同一医护人员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检测。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潜伏期、振幅),采用德国Roland公司提供的眼电生理仪,在舒适安静、屏蔽电磁的暗室内检测,取坐位面对刺激器,适应10min后,检测距离为1m,受检眼与刺激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线;指导患者集中精神,固视屏幕中心红点,认真观察眼位,在恒定眼位下测定记录。
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视力中心暗点消失或显著缩小,视力提高大于4行,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大于70%为显效。视力中心暗点缩小并转变为相对暗点,视力提高2~4行,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70%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眼数(%)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视物昏朦 情志抑郁 胸胁胀痛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 25 2.21±0.34 1.05±0.28* 2.12±0.32 0.93±0.22* 1.93±0.28 0.78±0.15*常规组 25 2.16±0.31 1.69±0.30* 2.07±0.29 1.43±0.28* 1.85±0.26 1.06±0.21*t 0.543 7.798 0.579 7.021 1.047 5.425 P 0.589 <0.001 0.565 <0.001 0.300 <0.001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与视野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与视野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与视野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眼数 视力 视野MS(dB) MD(dB) VFI(%)治疗前研究组 27 0.30±0.11 15.03±2.51 13.25±2.06 63.25±9.69常规组 26 0.32±0.13 14.89±2.48 13.34±2.14 62.58±9.02 t 0.606 0.204 0.156 0.260 P 0.548 0.839 0.877 0.796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 27 0.45±0.12*20.56±2.62*10.32±1.85*67.85±10.39*常规组 26 0.37±0.14*17.64±2.58*11.64±1.97*64.25±10.04*t 2.236 4.087 2.516 1.282 P 0.030 <0.001 0.015 0.206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眼数 P100波潜伏期(ms) P100波振幅(μV)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 27 138.25±12.76 126.56±10.21*4.88±1.02 5.94±1.09*常规组 26 140.12±13.04 132.85±11.58*4.92±1.06 5.32±1.07*t 0.528 2.100 0.140 2.089 P 0.600 0.041 0.889 0.042
6 讨 论
视神经萎缩是指由多种其他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或其轴突发生病变,导致视神经全部变细的形态学改变[4]。临床治疗多采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维生素类药物等,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保护视神经,恢复视力。
中医认为视神经萎缩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升降无序,导致气血瘀滞,无法上达于目而目失所养,临床应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益肾明目为主要治则[5]。中药、针灸等内外兼用手段在改善视功能方面取得一定治疗效果[6]。本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常规组,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常规组,视力、MS、VFI大于常规组,MD小于常规组。疏肝补肾明目汤方中石菖蒲、郁金疏肝解郁、调畅气血,黄芪益气温阳、补气固表,当归养血活血,川芎、白芍、赤芍养血调肝、活血通络,白术、泽泻健脾益气、利水化湿,菟丝子、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丹皮、三七活血化瘀通络[7]。诸药合用,可疏肝理气、强肝明目,符合视神经萎缩病机。穴位针刺符合“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选穴原则,以窍明为主穴,辅以太阳、球后等诸多穴位,能疏通眼部经络、使气血上通于目,保证目得血养而能视[8-9]。二者联合应用能发挥协同作用,共同改善视力及视野。
视觉诱发电位属于非创伤性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在视神经萎缩研究中应用广泛,其中P100波潜伏期与视觉信号传递速度密切相关,而振幅能客观反映视觉冲动兴奋速度。研究对其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P100波潜伏期短于常规组,振幅大于常规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嗪能明显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发挥保护作用;当归中阿魏酸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并促进视网膜增殖;同时其他有效成分还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保护视神经[10]。针刺眼周穴位能疏通经络,加速头部血液循环,营养视神经,促进神经纤维的恢复,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11]。因此,中药与针刺联合能改善视神经损伤,恢复正常视觉诱发电位。
综上所述,疏肝补肾明目汤联合穴位针刺辅治视神经萎缩疗效较好,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视力,改善视野及视觉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