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指导护理模式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2022-03-04魏雯琪
魏雯琪
(宝鸡市高新医院,陕西 宝鸡,721000)
慢性肾衰竭是患者慢性肾脏疾病不断进展的终末结局,患者肾功能慢性减退并出现代谢产物潴留,同时机体内环境严重失衡,近年来该疾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患者可产生乏力、夜尿增多、食欲下降、腰酸等症状。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目前血液透析是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在血液透析期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以及贫血等情况,影响其病情康复和生存品质,所以做好患者的科学护理与指导改善其机体营养状况具有重要价值[1]。以下将分析对于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运用营养指导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70 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5 例,男18 例/女17 例:年龄53~87 岁,均数(65.6±1.5)岁;体质量指数(BMI)16.8~31.7kg/m2,均数(22.6±1.6)kg/m2。对照组:35 例,男19 例/女16 例:年龄52~86岁,均数(65.7± 1.3)岁;BMI 16.7~31.9kg/m2,均数(22.7± 1.5)kg/m2。2 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如健康评估、心理疏导、健康知识宣教、并发症对症处理以及疑问解答等;观察组联合应用营养指导护理模式,方法为:(1)加强患者的营养知识宣教,使患者了解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蛋白质的丢失量较多,因此在日常饮食中需要特别注意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例如鱼肉、鸡蛋以及牛奶等。依据体质量计算,蛋白质摄入应达到1.2~1.4g/kg;(2)向患者讲解确保日常的热量摄入充分非常关键,与此同时在日常饮食中需要确保糖分物质的适量摄入,通常为5~69g/kg。此同时叮嘱患者适量摄入富含脂肪的营养食物,并在血液透析期间对于饮水量进行严格限制,避免饮用各类含糖饮料;(3)向患者讲解通过科学合理膳食维持合理的体重,对促进病情康复以及确保血液透析治疗顺利完成有重要作用。患者日常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避免食用高钠盐含量的各类食物,如各类腌制食物,对于咖啡和茶等饮品也应限制。日常可选择新鲜的低糖水果食用,指导患者遵医嘱适量补充维生素B,同时对磷摄入进行严格控制;(4)患者日常遵循低钾的饮食原则,钾的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1.3g/天以内,橘子、香蕉和各类果汁以及肉汤等均属于高钾食物,应限制食用。
1.3 评价标准 2 组患者均于护理干预8 周后评估护理效果,(1)测定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2)统计2 组患者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 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 s),组间数据行t 检验,计数资料为[n(%)],组间数据行χ2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学指标测定结果组间对比 护理前2 组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P>0.05,护理后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
表1 血清学指标测定结果组间对比(± s,g/L)
表1 血清学指标测定结果组间对比(± s,g/L)
组别 白蛋白 血红蛋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6.62± 4.65 40.85± 5.19 92.26± 17.16 105.36± 15.26对照组 36.65± 4.63 37.26± 4.19 92.25± 17.18 94.65± 16.36 t 值 0.219 4.035 0.197 9.635 p 值 0.806 0.026 0.512 0.003
2.2 营养相关并发症率组间对比 营养相关并发症率观察组为5.71%,对照组为22.86%,P<0.05。
表2 营养相关并发症率组间对比[n(%)]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从而维持其内环境的稳定,降低患者的残疾率以及死亡率[2]。然而在长期的血液透析过程中容易出现贫血以及营养不良等情况,这主要与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影响食欲以及患者缺乏良好的自我营养管理能力等有关,在血液透析期间血液内的各类营养物质不断丢失未能及时补充,进而引起营养不良[3]。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给予科学的护理服务与指导,调整患者的日常膳食结构并确保其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并提升其营养状况,这对于预防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有重要价值[4]。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通过运用营养指导护理模式,该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显著提升,并高于同期对照组,与此同时营养相关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该护理模式的运用,可提升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营养指导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率,并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