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理念下应用英语类一流课程改革与实践
——以《汽车文化英语》课程为例
2022-03-04蔡凤梅
蔡凤梅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开始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进一步将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性政策落到实处,为地方院校课程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在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背景下,如何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地方院校英语类课程,以服务地方特色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向一流应用类院校转型的重要工作。换言之,地方院校面临着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性任务,即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文化英语》翻译专业课程为例,从“新文科”课程建设路径出发,阐述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类课程建设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文科”理念导向的英语类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思考。
一、课程概述与建设思路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结合地方汽车产业经济、培养国际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特色课程群包括“汽车概论—汽车文化英语—汽车基础英语—汽车翻译实训”等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多个课程,《汽车文化英语》课程为其中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一)课程内涵定位与发展历程。《汽车文化英语》课程融合“英语”综合技能和“汽车历史、技术、市场”等行业知识,重在培养服务于区域汽车产业的应用型语言人才。课程坚持“产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围绕学生专业和职业发展组织教学内容,构建“英语+方向”新文科教学培养目标体系,重构以产出为导向的基于PBL理念的项目驱动式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体系,解决英语教学过程缺少衔接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线上学习、资源建设、学习评价、小组合作五联互动和深度融合。
《汽车文化英语》课程秉承“新文科”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革新,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改革实践。2017年,依托“微助教”平台,进行依托智慧教学手段的课程教学改革;2018年完成以OBE 为导向课程的大纲修订,首轮开展探究式、论文式、报告式等多元化考核评价;2019年基于PBL 教学理念,开展以产出导向的“小组合作探究、案例教学、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项目驱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2020年完成学习通在线数字课程建设,线上课程资源体系进一步完善;2021年全面实施基于POA 理念的“BOPPPS”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历时6年改革发展,现已成为专业特色鲜明、辐射效果潜力较大的核心主干专业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特色。特色校本一流课程建设往往以育人目标为导向,构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应体现创新性、独特性和多元性等特点。
1.课程目标解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目标应围绕育人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要素;应将课程中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才能深达学生学习的层面以指引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知识目标:认识并了解汽车与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具备基本的汽车文化认知意识,拓宽汽车行业知识面。能力目标:通过文献阅读整理、书面写作和小组展示汇报等训练环节,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思政素养目标:通过以“项目任务驱动”为导向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重塑学生汽车产业民族文化自信、探究创新、艰苦奋斗等精神。该课程教学目标解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方法过程可追溯”“全面育人”等原则。
2.创新与特色。《汽车文化英语》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坚持聚焦“汽车产业经济”的英语类课程校本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小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实践创新与学习反思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创新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SPOC+翻转课堂”课程体系建设。本课程打破教材内容壁垒,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分解教学任务,设置汽车文化主题的单元教学任务点和项目驱动大任务,制定了多层次的项目教学任务体系,实现“从做中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
第二,拥有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本课程改变传统的标准化考核,70%为探究式、论文式、小组展示等高阶性考核形式,考核性任务结合当前汽车行业热点问题,贯穿线上—课堂任务探究式教学—课后师生共评等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实现新文科路径下的思政素养教育和专业教学的高度统一。本课程结合汽车文化核心内容挖掘专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探究式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将汽车产业职业精神、交通安全意识、文化差异意识、摒弃享乐主义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到“德融课堂、盐溶于汤”。
(三)课程改革模式及框架设计。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自上而下做好框架设计,并逐层推进“育人目标解构—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资源开发—评价策略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联动式课程改革实践。《汽车文化英语》课程紧贴“新文科”理念,结合英语学科特色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践行以上联动式课程建设路径。具体包括:结合《汽车文化英语》课程全方位育人目标,尝试对现有教学资料进行重新改编和整合,进行以产出为导向的驱动—促成—评价等智慧教学模式研究,构建“线上学习—课堂教学—课后评测”三维联动混合式教学资源及任务体系。
二、课程改革实践
课程改革设计框架对课程建设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而一流课程改革实践则需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维度进行系列精耕细作的实施推进和实践探索,确保体现多方面、多维度、多形式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理念。
(一)课程内容重塑与组织。专业课的思政教育需做到两点:第一,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表达与情感价值观等有效融合,确保有“深度、广度和温度”;第二,必须注重融入教学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实现专业课程全方位立德。简言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需保证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活动实践相互融合,做到内容思政、过程思政。《汽车文化英语》课程内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探究性任务为载体,打破现有教材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具体如下:以汽车文化相关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听、说、读、写等任务,将知识点融入到任务中,同时挖掘探究式任务的思政元素,对应关系如下表1所示。
表1 基于思政教育导向的任务驱动课程体系
课程将教学活动开展分为三阶段:线上学习内容为章节听、读、写等知识技能任务,强调“自学”能力;课堂授课内容,遵循“驱动—促成—评价”循环式产出导向法,在掌握线上学习情况基础上通过“模拟口语任务、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开展思政导向的课堂探究式小任务,强调“思辨”能力;强化应用内容为思政导向的项目驱动任务(1 次/2 章节),强调“实践”能力。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具备运用“语言+方向”多学科项目实践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所谓课程挑战度,要求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汽车文化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以产出为导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学习—课堂教学—课后探究—第二空间展示分享”四维联动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每学期线上学习10 学时,线下学时22 学时。线上网络学习主要完成识记和理解的低阶思维认知目标,线下课堂教学完成应用、分析、评价与创新的高阶思辨目标。
1.线上学习:首先通过学习通线上“驱动”任务(听、读等低阶理解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知识、明确单元目标,为创造性学习做准备。
2.课堂教学:(1)反馈与目标。通过提问、问卷、头脑风暴等方式检验导学任务完成效果,明确学习目标。(2)基于项目驱动的参与式学习。以教师反馈及讲授、案例教学、小组研讨、模拟训练、作品展示、归纳总结等形式,开展思政素养导向的分析性、批判性、创造性等产出导向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指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疑难突破、知识产出检测、评价总结三个环节。
3.课后探究与评测。学生针对单元项目,课后开展信息检索、案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小组展示准备活动,完成单元驱动项目。通过网上答疑、产出性考核作业、师生共评等方式测试学习效果,反思内化知识。
4.第二空间分享展示:通过班级QQ 和班级公众号分享展示优秀小组作业成果,以促进团队沟通和激励。
(三)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意见》指出:一流课程需加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评价,提升课程学习广度,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深度和挑战度。依照《意见》,《汽车文化英语》课程采用线上线上混合式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调查报告式(大作业)、小组展示(项目驱动小组合作)等综合性作业评价方式开展。学习通在线资源学习要求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主练习和探究学习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拓展学习能力和信息化学习能力;小组驱动任务贯穿教学始终,要求学生根据既定汽车主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汇报,重在培养学生思辨、文献阅读、团队协作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期末考核大作业要求学生调研校内职工购车情况,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和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其中学习通用于学生课前知识摄入、课堂参与和课程作业、微课资源学习等评测(共占30%)、小组项目学习成果展示(占30%)、终结性考核大作业(占40%),小组学习成果评测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
三、应用与成效
《汽车文化英语》课程是我校目前面向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大二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共计开展3年,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反馈、同行反馈持续完善,运行效果良好,取得系列改革成果。我校外国语学院计划下一学年将课程资源持续向校内所有专业开放,扩大课程受众面。
(一)线上资源建设及应用。《汽车文化英语》课程学习通线上资源建设涵盖汽车品牌和标识探究、汽车发展历史、汽车营销、汽车安全技术发展、新能源—未来之车等5 个主题章节内容。章节任务模块包括知识技能性任务和项目式产出任务两部分。其中知识技能任务开展主要依托该课程学习通自建SPOC 在线资源进行,包含章节导入、听力、阅读和翻译、写作、补充阅读资料、探究性项目任务要求等6 个模块,每模块包含测试题库、英文音/视频、阅读材料等多种电子资源。另外,每章节均包含网络答疑和讨论模块,以便教师在线答疑及反馈。
《汽车文化英语》课程教学实践效果良好,运行数据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参与性、自主性和积极性。最近两个学期《汽车文化英语》线上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通在线学习次数分别为6316 次和3746 次,在线学生讨论帖数分别多达422 次和344 次。学生在项目驱动任务表现出色,在《汽车文化英语》课程微信公众号学习成果产出精彩纷呈,包括思维导图、海报和小组展示汇报等形式,富有创造力。线上资源与学习数据的统计情况见表2。
表2 《汽车文化英语》课程线上资源与学习数据统计表
(二)教学效果。近三年本课程每学期评教分数高达98 分以上,均大幅超过全校平均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项目学习成果产出丰富新颖、极具创造性。通过“专业+方向”语言类课程学习,多名学生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 三级),另外,学生在语言应用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包括湖北省翻译大赛一、二、三等奖、外研社“国才杯”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省校级奖项多项。依托本课程孕育出一系列ESP 相关教研项目和成果,课题组成员完成理论著作《面向汽车产业需求的工科院校ESP 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编写《汽车行业英语》教材,该教材在同类院校使用效果良好;省级校级研究课题多项,其中“面向产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1+2+X”订单式ESP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课程前景规划。2019~202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要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汽车文化英语》课程坚持校本特色,持续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力争勇创国家级一流课程。
1.持续深度优化完善期。《汽车文化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特色教学视频、教案、课程导学案等教学资源包,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更系统的线上资源辅助,以建促教;依托逐渐完善的课程资源继续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设计、评测体系等深化改革,实现课前与课后、线上与线下、学生自学和教师支架教学等教学过程无缝融合,以改促教;进一步丰富本课程教学案例库,搜集学生新颖别样的学习成果并展出,持续建设本课程公众号等第二课堂空间,以评促学。基于以上举措,打造具有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2.校内外推广示范期。近五年,发挥本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的可借鉴使用特点,向我校大学英语四级后课程之一《汽车行业英语》推广,实现两课共建,扩大课程受益面。同时,以本课程为混合式教学示范案例,将其推广至校内外同类专业应用型课程,充分发挥本课程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以课带课,以点带面,推动“新文科”导向的通识与专业课程群建设,逐步培育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新工科、新文科的高水平课程群。
四、结语
《汽车文化英语》课程坚持“新文科”导向,符合特色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需求,能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模式创新、课堂评价多元等方面成绩显著。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产出导向育人贯穿教育全过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一流特色课程建设是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基础工作,《汽车文化英语》课程坚持发挥特色应用类英语课程改革标杆和示范作用,将进一步深入推进校本特色课程推广、完善、教学资源及实践平台建设与整合,以实现共享、互享、开放,扩大受众面,促进多学科交融的国家一流“新文科”课程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