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呼吸训练结合有氧运动训练应用于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
2022-03-04贺瑜飞黄燕洁
贺瑜飞 黄燕洁
1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214000;2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21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的呼吸道疾病,据调查,疾病的发生与肺部、气道及吸入过多有害气体有关,男性发病人数多于女性,且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占8.2%。临床治疗以氧疗、药物治疗及肺康复为主,其中以有氧运动训练为主的肺康复方案在临床使用已久,可改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抑制疾病进程。然而最新数据研究得知,慢阻肺患者骨骼肌萎缩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并增加医疗成本及死亡率。抗阻呼吸训练能更好地增加肌量,使得患者的肌肉功能得以改善。以往常规的腹式呼吸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时难以实施,缩唇呼吸难以掌控,无法量化及控制训练过程,抗组呼吸训练作为目前一种新型的呼吸训练方式,能帮助患者放松呼吸肌,提升其运动耐力,使其通气功能得到调节,呼吸困难情况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常用作肺癌术后的康复护理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将抗阻呼吸训练结合有氧运动训练用于COPD患者中,并取得积极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11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伴有咳嗽、咳痰及气促的症状;②患者认知、沟通及理解能力正常;③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全程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并伴有心绞痛史;②合并肺动脉高压;③合并神经系统及认知系统障碍。采用双号随机抽签法平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48~83岁,平均(60.25±3.67)岁;病程1~10年,平均(5.89±2.45)年;肺功能分级:Ⅰ级36例,Ⅱ级19例。对照组男31例,女2例;年龄50~85岁,平均(61.09±3.71)岁;病程1~11年,平均(5.94±2.49)年;肺功能分级:Ⅰ级35例,Ⅱ级20例。此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已征得患者本人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有氧运动训练,采用瑞典NOMARK 828E功率自行车,设置运动目标强度,通过首次运动心肺功能检查的最大摄氧量的50%得出,每次运动半小时,运动强度从低到高,以患者耐受为宜,直至达到目标强度,并维持该强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阻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连接吸气软管及呼吸训练器,一手置于腹部,另一只手握住训练器,呼气平静后,指导患者含住吸气软管,缓慢吸气,膈肌呈下降状态,腹部凸出,吸气流速指示活塞达到最佳值时,继续保持吸气,直至无法再吸。呼气时,膈肌呈上升状态,腹部凹陷,用手按压腹部下方,施加压力,吸气及呼气时间比值为1∶2,每次15 min,每日3次,持续6个月,以患者稍感劳累且未出现呼吸困难情况为宜,指导患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呼吸训练方法由同一研究者执行,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先示范动作要领,再让患者跟随,直至其掌握方法。在院内张贴海报,向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利用微信群发送疾病相关知识,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监督患者制定力度,鼓励患者定时主动汇报锻炼成果。
1.3 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干预前后,检测患者肺功能,指导患者取坐位,身体放轻松,采用日本CHEST/AC 8800肺功能仪,对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 FVC)、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及呼气中期流速(PEF)。每项检测3次,取理想曲线最大值。②呼吸困难:采用mMRC量表,对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级,0级表示患者只有在剧烈运动时才会出现呼吸困难情况,生活中正常运动及活动无呼吸困难现象;1级表示患者在上缓坡时伴有气短的情况;2级表示患者步行时伴有呼吸困难,使其步行缓慢;3级表示患者行走100米就需要停留休息;4级表示患者穿脱衣服、起床时伴有气短症状。运动耐力:根据6 min步行距离(6MWD)测定患者运动情况,指导患者在开阔平坦的路面快速行走6 min,并测定其行走的距离。③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量表(COPD-QOL)进行评估,共35个条目,4个维度,包含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状况、抑郁心理症状及焦虑心理症状,分别为13个条目、7个条目、8个条目及7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每个条目评分1~4分,总分35~140分,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呈反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干预前后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均得以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见表1。2.2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及运动耐力干预前后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及运动耐力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及运动耐力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的吸困难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运动耐力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见表2。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干预前后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以改善,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见表3。3 讨论
慢阻肺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逐渐出现肺功能受损及呼吸困难的情况,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导致其运动耐力下降,使其症状难以改善,更加重病情。临床研究得知,运动训练是肺康复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达到药物治疗无法代替的效果,让患者的呼吸肌功能得以提升,增加肺泡通气量,促进气体交换,使肺部残留的气体得以顺利排出,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呼吸功能,使其呼吸困难情况得到改善,进而提高患者运动能力,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有氧运动是肺康复的核心内容,可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患者的身体机能得以提升。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有氧运动刺激呼气肌及吸气肌,让患者肺功能得到提升,长期坚持还可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力,让肺部系统的免疫应急能力得到提升,抑制疾病的发展进程。呼吸训练也是肺康复的重要内容,通过呼吸训练,促使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刘飒等学者指出,传统的腹式及缩唇呼吸方式,需要呼吸肌参与呼吸交换,由于呼吸肌收缩不协调,会降低胸膜腔压力,使呼吸效率下降,因此,传统的呼吸训练在临床使用受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均得以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说明单一有氧运动训练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还需要配合抗阻呼吸训练,此种训练方式能规避呼吸肌收缩难以协调的情况,使吸入气体不均的情况得以调节,促进气体交换,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本次研究证实,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及运动耐力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运动耐力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原因是抗阻呼吸训练结合有氧运动训练使得患者的呼吸肌得到锻炼,患者的通气量得到提升,气道阻塞情况得到缓解,让呼吸困难情况得到改善,长期坚持,患者的骨骼肌耐力会得以提升,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得以提升,让患者膈肌功能得到锻炼,肺部容量得以增加,提高肺活量的同时,缓解肺部过度充气情况,使得患者的运动耐力得以提升。
此外,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以改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证实抗阻呼吸训练结合有氧运动训练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这与张钰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可能是患者的运动耐力及肌力得以提升,患者的活动范围得以扩大,日常活动能力得以加强,让患者的依从性得以提升,社交能力得以提升,增强患者疾病恢复的信心,因此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COPD患者,抗阻呼吸训练结合有氧运动训练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使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及运动耐力得到提升,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