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中的文学期刊及其发展道路
2022-03-04孙涛
孙 涛
一、文学期刊对新媒体的尝试
从期刊上网,与网站合作,到开通博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我们看到,在很长时间里被定义为“传统”的文学期刊在新媒体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开拓与探索。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尽管文学期刊在新媒体发展道路上做了不少尝试和努力,但是相较于文学出版和网络文学在新媒体领域的大步迈进,文学期刊新媒体探索的步子依然相对缓慢。目前,文学期刊的主阵地仍在纸媒领域,其新媒体的运用也局限于电子期刊和微博、微信等少量媒体平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同时,随着文学期刊新媒体道路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也渐渐显露。
一是新媒体对期刊整体风貌的确认和建设问题。众所周知,新时期以来,为了摆脱“千刊一面”的办刊弊病,文学期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十分重视探索和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从栏目设置到用稿风格,从封面设计到版式配图,均呈现出稳定而统一的趋势,为期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然而,当我们把视野从纸质期刊转移到新媒体,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近年来,《收获》《当代》《花城》《十月》等文学期刊均开通了公众号,编发推送的方式多是选文+创作谈+评论。不难看出,尽管编辑者会有意识地在推文标题前标注栏目名或刊名以示与其他期刊的区分,然而仅是这种在题名上的差异显然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期刊的“辨识度”在微信平台上变得模糊和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同质”的文本推送。可见,新媒体尽管具有缩短期刊发布周期、图文并茂、编读互动等诸多优势,却也因发布内容的间断性和拆分性不易呈现文学期刊的完整风貌,而后者恰恰是文学期刊非常重要的价值所在。可见,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新媒体对期刊整体风貌的确认与建设等问题。如何让文学期刊的完整面貌在新媒体中再现,并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功能巩固与提升期刊的独特风格,这无疑是文学期刊的编辑者们在新媒体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文学期刊与新媒体的对接
三、文学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文学期刊将近20年的新媒体发展道路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两者之间不能通过简单的媒介相加完成良性发展循环,而应当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立足于文学期刊的文学性,在通盘考虑不同媒介优势特性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纸媒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从文学期刊发展的角度来说,文学期刊走新媒体道路无疑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纸媒能够借助新媒体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和重组,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另一方面,新媒体也可凭借与纸媒的接轨,在不断交流与磨合中完成与纸媒的适应与融合。其实,不论是纸媒还是新媒体,文学期刊最终展示与传递的依然是文学,其赖以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媒介的新旧或更替,而在于其是否能够有效地传递文学作品与人文精神。新媒体的交互、共享、迅捷和亲民的特性与文学期刊的传播理念并没有矛盾。文学期刊既要坚守纯文学品性,又要利用多媒体让纯文学品性得到扩张和发挥,这是一条必由之路。总之,未来的文学期刊必须要开放包容,既要有鉴赏力与审美力,坚守纯文学的阵地,同时也要有新的技术和新的创意,让文学的理念获得更快捷广泛的传播。文学期刊的编辑也要转变思路,形成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尤其是要有一种鉴别能力:哪些适合在纸质上刊发,哪些更适合在媒体上展现。只有有了这样的区分,才能真正让不同的媒介形式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互动共生,更好地成为传递文学精神的良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