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鲷池塘精养技术的要点分析与控制
2022-03-04芮翔
芮翔
摘要:黄鳍棘鲷也称为黄脚立或者立鱼,其体长呈椭圆形,侧扁且背面狭窄,腹面钝圆。黄鳍棘鲷属于热带、温带的杂食性栖鱼类,在红海、阿拉伯海沿岸以及中国近海都有分布,喜沙泥底质的水域栖息。黄鳍鲷的幼鱼期都是雄性,生长3~4年转为雌性。9~11月是产卵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长速度较快,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
关键词:黄鳍鲷;池塘精养技术;养殖要点
黄鳍鲷的肉质细嫩且味道鲜美,目前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近年来,在我国的华南沿海等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黄鳍鲷是主要以动物食性为主的一种杂食性鱼类,因为口裂相对较小,只可以摄食体型较小的鱼虾等食物,通过人工饲养驯食之后,能够全部转换成人工配合膨化饲料的投喂。黄鳍鲷养殖模式主要包括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而池塘养殖包括池塘精养和池塘混养。
1.1 池塘准备
养殖水体需要选择靠近沿海河口的近岸位置,地势适中、平坦开阔,潮流顺畅、风浪较小、水源充足,便捷交通方便的潮间带,土质具备较好保水性,具备一定透气性,优先选择壤土与沙壤土。池塘的塘基必须不渗漏,建设便利的排灌系统,设置排灌分离系统,优先选择天然潮汐涨落完成排灌。水质无污染,酸碱度保持在7.5~8.6。池塘必须配备相应的增氧机。鱼苗放养前,必须清除塘底污泥,平整塘基,随后暴晒10~15天。随后便可以纳水到10厘米,池塘需要用生石灰消毒。放苗之前的10~15天,需要注入清洁水,进水口安装进水网,防止野杂鱼等生物的误入。
1.2 养殖水体要求
黄鳍鲷的生长温度必须保持在10~32℃,人工养殖的过程中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保持在25~29℃,所以,人工养殖在越冬时,需要加盖冬棚用于防寒。人工养殖最适应生长的盐度保持在5‰~8‰,黄鳍鲷对于溶氧要求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达到每升3.5毫克,养殖密度较高时,溶氧应当超过每升5毫克。一般情况下,养殖用水可以直接由海滩或是和海相通的江河引用,必须保证饮用水体的水质清晰,完全满足于国家制定的渔业水质标准,严禁出现水体污染问题。
2.1 池塘准备
出鱼清塘之后,排干池塘内的所有水,去除塘底淤泥,平整池塘,池底周围设置一定坡度,随后彻底的冲洗塘底,利用漂白粉以及生石灰等进行全池的泼洒消毒,消毒后需要暴晒,完成后需要进水培水。
2.2 进水培水
放苗前10~15天,需要用60~80目的筛绢来过滤,保证缓慢进水,水深达到2米停止,随后开始培水以及增肥作业。放苗前,如果水色呈现茶色或浅绿等,代表水体肥嫩,便无需人工增肥,保持天然状态,第二天可以正常进行投苗操作,大多数池塘在放苗之前水体颜色主要为茶色或者是浅绿。如果水体质量较差,微生物数量较少,可以利用黄粉和利生素来肥水,培育浮游动物,保证水体能够达到相关标准,随后再投放鱼苗。
3.1 放苗时间与苗种选择
全年都可以放养育苗,放苗的高峰期集中于12月到翌年2月,其余时间段也可以放苗,但是苗种供应受限,放苗量比较有限。苗种可以在海面海捕苗,并且在海面暂养10~15天。优质鱼苗的特点是鱼苗外观的颜色比较统一,横纹清晰,规格统一,个体均匀,体质健壮,不存在伤病问题,游动迅速,具备较强的逆水性。
3.2 养殖密度与放养程序
黄鳍鲷池塘精养模式的规格保持在每尾2~3厘米的苗种,养殖密度保持在每亩10000~12000尾。放养20~30天之后,规格达到每尾5~6厘米,需要过筛分养,规格不同的苗种需要分到不同池塘,或同个池塘当中的不同区域中养殖,保证规格统一的鱼苗能够集中于同个池塘与区间中,成鱼可以错峰销售,不仅能够规避风险,还能够保证养殖效益的最大化。按照鱼苗生长的情况提供相应的水域空间,提高饵料的利用率。按照池塘形状与鱼苗来划分养殖区间。因为池塘精养的密度较高,需要投放大量饵料,需要投放一定鲫鱼配养,鲫鱼可以寻食残饵与黄鳍鲷排泄物,不但能够降低水质污染,避免水质过肥,还能够提高养殖效益。
苗种需要在15:00~17:00放养,池塘投入适量高稳维生素C以及葡萄糖。第二天的下午利用“水蛛”于池塘的上风口,也可以在固定区间进行训食。第三天便可以开始正常进行训食投喂,每日投喂两次,放苗之后的7~12天内都需要利用“水蛛”投喂。随后利用海水鱼搭配饲料鱼苗宝拌鱼糜来投喂,投喂15~20天之后,开始转为海水鱼搭配饲料的开口料来投喂,随后逐步过渡海水鱼搭配饲料来投喂。每日投料量需要保持在池鱼体重的5%~7%。黄鳍鲷养殖中后期时,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及时换水,定期利用生物制剂和氨基酸以及有机肥等来确保水色。
5.1 养殖管理
每日早晨傍晚以及餐前餐后必须及时的巡塘,仔细观察黄鳍鲷的吃料以及活动情况。检查池塘设施如进排水口的通畅性,增氧機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规模化养殖场应当每隔10~15天便进行一次溶氧、pH、氨氮等各项指标的检测,保证各项指标能够达到既定的标准与要求。
5.2 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及时治疗”的原则,黄鳍鲷养殖的病害高发期集中于低温与高温期,病害主要包括水霉病与小瓜虫病。其中,水霉病主要发生于12月至翌年2月水温较低时,黄鳍鲷的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极易发生水霉病,病鱼会离群独游,摄食减少甚至不摄食。针对水霉病的防治可以在淡水中浸泡5~10分钟,随后拌饵用药氟哌酸,便可以治愈。针对小瓜虫病而言,主要发生于8~9月的高温期,因为天气多变,极易爆发寄生虫病,同时因为黄鳍鲷鱼体的应激增加且免疫机能降低,对于刺激隐核虫极易影响到黄鳍鲷的健康生长。病鱼摄食差且游水速度缓慢,病情严重时,病鱼全身分布大量小白点。针对小瓜虫病的防治,需要按照鱼类的实际生长情况来及时的分池养殖,保证养殖密度的合理性。养殖用水必须事先沙滤,在进水口必须安装有效的过滤网,降低刺激隐核虫进入的概率。养殖池塘必须利用高锰酸钾以及漂白粉等进行严格的消毒,从根本上杀灭池塘中的刺激隐核虫胞囊。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定期组织消毒杀虫作业,保证池底的清洁。在治疗的过程中,利用醋酸铜或硫酸铜全池泼洒,按照发病的实际情况来明确药物用量,每日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5天为一个完整的疗程,同时需要增加换水量。在药浴的过程中可以投喂适量的维生素以及鱼肝油等营养物质,增强营养,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黄鳍鲷属于广温、广盐、暖水性的经济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香且口感极佳,成为市场最欢迎的海鲜品种。黄鳍鲷个体生长速度相比于其他鲷类相对较慢,养殖周期相对较长,为保证黄鳍鲷养殖的综合效益,应当严格控制养殖的关键点,严控放养密度,保证黄鳍鲷的健康生长,提高黄鳍鲷养殖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