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
2022-03-04何欣
何欣
牛结节性皮肤病简称LSD,也叫牛结节疹、牛疙瘩皮膚病、牛结节性皮炎,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的LSD病毒(LS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全身性感染疫病。山羊痘病毒属还包括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三者之间亲缘关系很近,并存在交叉免疫保护。该病主要危害养牛业,是OIE法定报告的疫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管理。
LSD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有的黏膜和器官表面出现广泛性结节,病牛伴有流泪、流涕、皮肤水肿、表皮增生、肌体消瘦、淋巴结肿大,体温41℃以上,稽留热型,产奶量显著下降,公牛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育,母牛流产等症状,瘤体包裹流产胎儿,肉牛生产性能下降。皮肤结节主要在头颈部、四肢、生殖器和乳房部位,40%~50%的病畜会出现全身病变,导致病牛的皮张无法使用。牛感染该病后,5%~85%发病,20%死亡率。
病牛的唾液、眼睛分泌物、精液和皮肤结痂皮等含有LSDV。病畜及其产品的接触可传播此病,蚊虫等叮咬也可传播,多发生在蚊、蝇、蜱等动物叮咬吸血活跃的季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LSDV抵抗力强,在坏死的皮肤结节上可存活达33天之久,在风干的皮革中可以存活18天,在阴暗的棚舍中可以存活数月。-80℃可保存10年。55℃2小时和65℃30分钟均可将其灭活。LSDV对强酸、强碱、氯仿、乙醚、甲醛等敏感。黄牛、奶牛、水牛等均为易感动物,家兔和羊等动物也可被感染。
自然潜伏期为7天,世界上首次报道是在1929年的赞比亚,逐渐向北扩散到津巴布韦、博茨瓦纳,主要在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呈地方性流行,1989年从非洲大陆蔓延到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2013年土耳其报道该病,2015年希腊和俄罗斯也报道该病,2016年开始在欧洲蔓延。2019年我国的新疆地区首次报告LSD,截止到2021年,全国共有新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广东、广西、内蒙古、云南、海南、四川、山东、宁夏、陕西、重庆共计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报告了LSD,基本遍布我国的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后分析认为LSD传入大概与跨境活牛贸易和走私活牛有关。严防这个环节有增加消灭该病的可能性。
可先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一个初步的诊断,然后再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有条件的机构可进行病原分离鉴定。LSD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技术和血清学检测技术进行诊断,PCR技术可以对山羊痘病毒属成员的特异性和毒种鉴别,野生型与疫苗毒株鉴别诊断等。有研究报道说感染LSD的牛在感染后的2~28天的血液中能检测到LSDV。血清学检测技术中,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但二者的特异性较低。病毒中和试验是检测山羊痘病毒比较常用的方法,只能检测中和抗体。血清中和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利用抗体消长规律,采样时间间隔一定的天数进行。间接ELISA方法敏感性较低,对羊痘血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达到95%以上。蛋白印迹分析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可检测LSDV的P35抗原,此法的缺点是操作费时费力。我国的诊断技术研究的少,主要是采用病毒P32基因PCR方法和间接ELISA方法,因此,在检测诊断技术上,研发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诊断技术方法还是很重要和紧迫的。
主要措施是排查和免疫,免疫前需要对本地区的牛和高风险地区调入的牛进行排查,确定没有发病牛再进行疫苗接种。目前预防LSD的疫苗有细胞传代减毒活疫苗、基因改造活减毒疫苗等,疫苗稀释后,小牛可在肩胛处注射,其他牛在颈部注射,进针角度与皮肤成20°,进针长度大于1厘米,缓慢注射,防止注射过快疫苗溢出影响效果。另外,根据国内外的流行情况做好风险评估,严防死守。对确诊病例的扑杀和无害化处理要及时,对同群牛采取监测和临床监视、限制其移动、禁止调运、紧急免疫接种,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等措施。对发病场的环境清洗干净和彻底,定期消毒,并想办法消灭养殖场的蚊蝇等虫媒传播链。另外严防跨境活牛贸易和走私活牛也是控制该病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