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中的赋比兴
2022-03-04井石
井 石
清乾隆年间,甘肃临洮诗人吴镇有首诗,其中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诗句,也就是说,是诗人吴镇最早发现了“花儿”词里“比”和“兴”表现手法的应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在“花儿”中,这三种方法的使用更为完美。这三种属性,“花儿”中全有。为了研究分析的方便,我把它们分别命名为“赋格花儿”“比格花儿”和“兴格花儿”。下面就这三种“花儿”,做简单的分析。
赋格“花儿”
赋,简单地说,就是铺陈直叙,把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
过去的庄稼人太困难,
挣不上钱,
吃不饱肚子着熬煎。
如今的生活像甘蔗的秆,
你嚼着看,
一节儿比一节儿更甜。
这首“花儿”像老人们在唠家常。上阕一开始,不用“兴”,不用“比”,直截了当,说“过去的庄稼人太困难,挣不上钱,吃不饱肚子着熬煎”,完全用口语陈述过去,下阕转过来用和上阕同样的语言:“如今的生活像甘蔗的秆,你嚼着看,一节儿比一节儿更甜。”
这种叙述方式,就具备了“比”“兴”都无法达到的语言冲击力。现在新创作的“花儿”,大都用“赋格”的形式,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格律限制下的“花儿”空间,把叙事抒情的机会扩大了一倍。如:
丝光袜子嘛花篮儿鞋,
怪不怪
把好脸面抹成了妖怪,
连一句普通话说不来,
学老外
开口就“咕嘟啦拜拜”。
看这首当年冶进元老先生编的“花儿”,从第一句“丝光袜子嘛花篮儿鞋”到“把好脸面抹成了妖怪”再到“连一句普通话说不来,学老外,开口就‘咕嘟啦拜拜’”,整个“花儿”里,没有一句废话,从头到尾,全是说一位媳妇的外在表现。
这就是赋格“花儿”。
比格“花儿”
“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如:
菜园地里的韭芽儿,
风吹时两下里摆开。
尕手尕脚的尕身材,
走路时尕手儿甩开。
这位阿哥用韭芽儿“风吹时两下里摆开”来比喻“尕手尕脚的尕身材”的心上人“走路时尕手儿甩开”的样子,这种用上面两句比喻下面两句的方式,非常贴切,闭眼能见,十分传神。还有:
金钗跌到水缸里,
我当了金花儿了。
阿哥走到地边里,
我当了金瓜儿了。
“花儿”一开头,说这位尕妹看走眼,把跌到水缸里的金钗看成金花儿了,但像犯这个错误一样,她又眼睛走神,把走到地边上的阿哥当成金瓜儿了。如果说前面的看错是真看错,那么后面的看错就是故意的了,因为无论如何,是不会把心上人看成瓜的。
实际上,这就是比喻,把阿哥比作“金瓜儿”,是说阿哥在她眼里的金贵,阿哥来到我的身旁,犹如跌到水缸里的金钗般难遇,一个“金花儿”,一个“金瓜儿”,就把她对阿哥的金贵形容得无以复加了。
这就是比格“花儿”的艺术魅力。
兴格“花儿”
“兴”,也就是用开首句子起兴,这是民间谚语中常用的手法,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这首童谣中的“一二三四五”就是兴,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引出“上山打老虎”这句话起兴的。开头起兴的“花儿”是“花儿”中的重头戏,也就是说,兴格“花儿”在“花儿”中占大多数。尤其是出一个上阕,大家对的“花儿”,全是兴格“花儿”。如:
菜籽的花儿黄死了,
风吹着过河去了。
这两天没见想死了,
你阿里做活去了?
前两句“菜籽的花儿黄死了,风吹着过河去了”,就是为起兴而设,它与后面“这两天没见想死了,你阿里做活去了”的疑问毫无关系,只是用了前两句的韵脚而已。
三星上來着当空里挂,
七星儿摆八卦里。
尕妹急了是把我哈骂,
我阿么敢说话哩?
一看就明白,无论三星是不是在当空挂,七星摆不摆八卦,都和这脾气不好的尕妹、惧内的“我”没有任何关系,它也就是给下两句定格韵脚罢了。
这就是兴格“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