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瓷器上的礼贤下士图

2022-03-03张婧婧蓝海燕

陶瓷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物象寓意瓷器

张婧婧,蓝海燕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403)

0 引言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礼贤下士的轶事,至今仍传为美谈。如文王访贤、版筑求贤、三顾茅庐、汤聘伊尹于莘野、光武帝延聘严光、尧访许由、舜访善卷、虞访伯成子高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历史典故在明末清初时期的瓷器上反映的各朝代明君对贤臣的求贤若渴的故事题材十分突出。以古视今,礼贤下士是一个通晓用人的不可或缺的素质。诸葛亮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曹操《短歌行》中,以周公为比,形容对名臣良将的渴望。中国人常言,士为知己者死,对于封建时代的君臣而言,最佳的组合便不仅仅是君臣关系,更是一种知己相携的默契。就如商鞅之于秦孝公,孔明之于刘备,“礼贤下士”便是君王首先给予国士的诚意。

1 经营位置——构图的巧妙

“经营位置”最早被南朝齐梁时期的绘画理论家谢赫记注于《画品》中,其中提出的关于绘画的六大要领成了美术史上品评创作的“标杆”。因此,“经营位置”自然是可以作为画家绘画途径的一个重要准则,同时也考验着画家的审美意识。站在美术教育的角度,“经营”可以引申的解释有很多,但广为人知的是它代表画面构图的一个绘画因素,换句话说就是造型基础。下面我将以两个典故的瓷器作品来谈其中“经营”的巧妙。

1.1 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明崇祯年间五彩文王访贤故事图盖罐

(图1)画面采用红、绿、黄、紫等多种彩料表现,记载的是周文王拜访姜子牙,请求姜子牙出山的故事。当时姜子牙处于隐居之态,天天闲来安逸乐于垂钓。在被周文王的求贤之举感动后答应其请求离开隐居之地效忠于周。盖罐上可见绘有多层次山石,云纹以及绿色苔点晕染的V 字形黑色草地。一般在瓷器上以绘有姬昌带着侍从与姜子牙互相礼拜的画面为多,亦有画姜子牙正在垂钓,周文王前来拜访的场景。但是不管是那种画面布局,画面的人物位置安排总能看出其中的主从关系。即使是处于下风略显谦卑的访求者,出于传统观念的尊卑等级,在画中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安排,无论俯视还是平视都似乎还存在着一定的君臣距离,只不过围绕此题材绘画的艺人构思巧妙,把画面“经营”得恰到好处,既能表达君圣臣贤,又能不亵渎皇威。(图2)

图 1

图 2

1.2 岚溪草堂·青花釉里红聘庞图将军罐

(图3)虽然这是一个近代很新的作品,但作为拟古之作,也是一个极好的代表作品。罐上绘制的是端倪的《聘庞图》,同样地,该图的人物位置“经营”也是恰到好处。(图4)首先,它以借古喻今手法为皇帝歌功颂德,画面描绘刘表亲至山林请隐士庞德公出山的故事。其次,故事取材得益于三国时期“礼贤下士”的社会文明风尚。主画面二人皆彬彬有礼,一方施礼,一方回礼,和睦融洽。其余侍从有持节、牵马者居刘表后。不多的三两人以合适而又极具考虑的巧妙构图绘制于画面上,远处屋外桃花点点,域岭小溪。另有用笔致精工,衣细幼,山石多施小斧皴略加点。三国乱世,天下群雄割据,刘表与庞德公表现了乱世之下,雄心君主对贤臣良将的珍重渴求。在将军罐上绘制古画《聘庞图》,同时结合器型特点,将画面创作得环抱一体,构思巧妙,构图细致,表达了对古代君圣臣贤,礼遇贤德的治世期盼。同时,我们也应从中领会另一思想:当代器物,不仅仅是当代生活意趣的体现,更是对传统人文与情怀的传递。

图 3

图 4

2 物象选择的符实与寓意

中国绘画作为中华文明精髓的重要部分,自然有其自身语言系统,而构成其语言系统的物象必然有理可据,符合逻辑性的。那么,礼贤下士图作为一种绘画题材绘制于瓷器上,自然也是属于绘画范畴。同理,瓷器上描绘的物象也是合情合理,符合逻辑思维的。

2.1 符实表达

首先,如果单看三顾茅庐、文王求贤、版筑求贤等历史典故,它们都是有对应的季节的。比如三顾茅庐第一、二次是在建安十二年的隆冬,第三次是在建安十三年的初春。再看所有现存绘制三顾茅庐典故的瓷器,便会发现画面中有的画春季,有的画冬季,而这信息主要是可以从画中特定的物象提取的。以元代青花三顾茅庐大罐最为代表性,现珍藏于英国裴格瑟斯基金会。(图5)

图 5

该大罐见证了元代青花瓷的巅峰境界,作品画工技术精湛成熟,纹饰主要以三顾茅庐人物故事纹、卷草纹以及变体莲瓣纹分别合理有致绘于瓷器器身。主画面以连环画的形式完成,故事情节完整,描绘公元207年,刘备求贤若渴,率领张飞关羽两名大将及随从三次前往深山隐林诚恳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整个景物布局将刘备求贤的恒心,诸葛亮的睿智潇洒以及一旁陪同臣子的焦灼表现得活灵活现。所以上文所提的特定的物象便是画面景物布局中的“柳树”、“松柏”。中国人绘画向来与文学意境相通,从文学的角度就可以很好诠释画上的文学语言。或许有人会提出松柏乃四季常青之物有悖于特指冬季的疑问,我想引申一下思维进行解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乐于赋予事物美好寓意而达到满足内心的情感寄托,松柏是极受喜爱的一种,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再言,松与其他花木相比是具有其独特性的,不仅为百木之长,耐高寒,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逆境中昂扬生长的娇子,通常被用来作为名堂梁柱。那我们不妨以一种双重定义来看待此特征,实可定为耐寒之代表,情可喻为贤才之美德。不管选取哪种定义,都有理由作为绘画题材绘制于瓷器上。

2.2 寓意表达

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底蕴的中国,其传统观念往往决定了艺术活动的表达方式,而传统观念往往以人类的意志促使形成。这就不难解释艺术活动总避免不了夹杂人类的主观情感。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东方感性决定了对万事万物都讲究吉祥好寓意,就像他们认为一个好名字就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好运一样。再谈中国艺术文化,无论是传统大优势的陶瓷、中国画、诗书还是现代关注焦点的服饰、建筑、影视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包含代表“美好”的寓意。相信绝大多数学习过中国陶瓷史的人都对《三面鱼纹彩陶盆》不陌生,在分析该作品时,书中明确提到了彩绘鱼的形象有着“寓人于鱼”的特殊含义,结合图腾说的观点不难得出“鱼”是当时古人的一种信仰。

同时也隐喻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再看有关正能量主题服饰和活动策展方面,都喜欢采用大面积的红色,那是因为自古以来“鸿(红)运当头”、“大红大紫”的喜庆吉祥寓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意识中,就连现在表现明星很有前途,深受大家喜欢都沿用“红了”这个词。显而易见,有关中国人的行为创造活动和一定程度的寓意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带着这个结论去分析瓷器上礼贤下士图的相关物象,我们之前或许存在疑惑的物象因素也就合情合理出现在此主题绘画上了。(图6)如上文提到过的元青花三顾茅庐大罐中关于物象“松柏”的双重定义的第二义,便是用以松柏自身的生存特质来寓意贤臣孤傲耿直的品格,同时也十分贴切人物的形象。除此之外,在表现求贤题材的绘画中是可以发现有不少作品上绘有“芭蕉”的纹饰或者充当一个小景。对于“芭蕉”运用到绘画上的说法,有大部分美术研究工作者提出“芭蕉”由于本身形态造型以大叶突出,所以采用“芭蕉”入画象征“大业”。(图7)我认为站在政治层面谈,这是说得通的,况且在封建君主的统治下一切的艺术活动都得为政治服务,所以“芭蕉”寓意“大业”是符合统治者审美意向的。养心灵的感应关键在于画者内心的感悟与大胆的联想。自然的美没有自动成为艺术的美的功能,需要借助来自人类情感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便是区分普通人与艺术家的参照因素,也就是说,感悟与联想对一位画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缺乏联想的作品结局注定是遗憾的。所以,为什么会有一样的故事题材但是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宣纸上绘制的版筑求贤题材到了瓷器上,绘画元素除了山水以外,还有其它表现题材地装饰纹饰,例如蕉叶纹、莲花缠枝纹等等,这看似不属于故事情节的因素,其实都是可以被视为画家与自然的情感互通或者是作者艺术创作的联想。

图 6[明·正德至嘉靖] 景德镇窑红绿彩三顾茅庐图大罐

图7 [明·天顺]青花三顾茅庐图大罐 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

3 联想于山水的表达

从我们可以搜集看到的多数礼贤下士图,如果找它们的共同点的话,“山水观念”入画似乎顺理成章地出现在众多求贤题材的人物故事图作品中。为什么不直接统称为山水画,首先山水画是一个系统性很完整的学科,相比之下,我认为山水观念更适合礼贤下士图的背景说明。山水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人文发展中逐渐进化成美术史领域中的专有名词“山水境界”,我们在探索绘画题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以一种回忆或想象的手段来记载发生或未发生的人事物,可以是陈述事实,也可以是天马行空,主要取决于画者自身的情感联想,随之融入山水,便有了专属于个人的绘画风格。再看文王访贤、版筑求贤、三顾茅庐、汤聘伊尹于莘野等表现礼贤下士的历史题材故事,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感渲染,在此基础上,画家将其绘制于画纸或器物上,必然也会追求延续情感的表达,这时候山水观念作为情感表达的桥梁引入画中就格外有用了,也可以说是传达出了一股“山水意境”。在东西方的绘画领域中,人与自然一直是画家们需要不断摸索、思考感悟的艺术哲学。中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所以山水画表现自然纯粹,并不以人为焦点,而西方传统风景画则向来以人为主。从表面上看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十分明显,但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所有画家一生都在探寻的奥秘,这并不划分国界。尤其是山水画家学会与自然进行对话在绘画创作中格外重要,进行这种对话的同时,人与自然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客体。此外,早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概括关于画家与自然的艺术创作理论,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的天然与生俱来,如何使之与自己建立对话,培

4 小结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可以说中国人在政治层面上是有一套自己成熟的模式的,其中尤以君圣臣贤最为深奥和高明。我们不妨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历史文化,如此一来便能看出古代统治者推行的求贤政策是有着强烈地求贤意愿的。文学是社会政治的一种反射,通过文学可以观察到社会的政治状况,绘画也同样承担了相应的角色。贤臣、明君是社会政治永远的理想期盼,即使现在已不存在君臣,但依旧有着相近的模式——当今大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秉持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治国理念,引才纳贤,努力凝聚尚贤爱才的社会文化。我认为礼贤下士所表达的治世理想并不仅仅于古代而发挥作用,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礼贤下士作为中国政治管理的精明良策不仅从文学上得以流传,在艺术上同样得以传承。结合以上论述,可见作为绘画表现形式的“礼贤下士图”具有绘画艺术与政治指导双重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艺术可以不仅仅是历史的反映,可以不仅仅是某个情节或经典的表达,可以是历史本身,也可以作为古代对现代赠予的锦囊妙计。

猜你喜欢

物象寓意瓷器
美好寓意品芝麻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盛放的寓意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模仿老鹰的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