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1978-2020年)中药鲜药鲜用研究的知识图谱及数据可视化分析*
2022-03-03龚伟玲彭修娟
韩 东,王 珊,王 乐,龚伟玲,彭修娟,李 波,刘 峰,3,4**
(1.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咸阳 712046;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咸阳 712046;3.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西安 710075;4.陕西省中药绿色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 710075)
鲜药一般是指未经任何改变或损失,在采收后即行使用的中药原料。“中药鲜药鲜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神农本草经》[1]、《五十二病方》[2]、《金匮要略》[3]、《本草经集注》[4]、《备急千金要方》[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肘后备急方》[7]及《本草纲目》[8]等均有关于鲜药广泛应用于外感热病、伤阴病以及内科杂病等治疗的记载,其既可用于慢性病,也可用于若干急症。同时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三版至第七版)中经典名方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近20%的处方组成中使用中药鲜药[9]。在民间常用的2000多种中草药中,有近30%以上的药材在传统用法中以“鲜用”为主。但碍于其不易保存、受季节限制等使中药鲜药逐渐被干燥药材取代,但其独特性和特有的临床疗效是无法被替代的,尤其是对临床上的外感风寒、温病、肺炎等病症。同时,现代大量研究数据也表明[10],鲜药的化学成分组成与加工后的干燥药材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且部分有效成分的含量往往较高,这也从药材物质基础方面揭示了中药鲜药鲜用的科学性和临床使用的合理性。如今,随着中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现代保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使得中药鲜药鲜用的品种也日益增多,适应症日趋广泛,为了能更好的贯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不断的挖掘中药鲜药的现代科学内涵,正确的把握其研究方向,有必要对当前中药鲜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分析。本研究试图通过文献计量学、数据可视化与统计分析,对1978年至2020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与中药鲜药有关的文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可视化研究,从整体上了解我国该领域研究现状并分析研究热点和前沿,以期为国内学者及相关机构进行中药鲜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行检索。
1.2 检索策略及文献纳入标准
检索时间为197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检索词:主题主要为“鲜药、中药鲜药、鲜药鲜用、鲜干药材的比较、常用鲜药材名称及保鲜技术”等相关鲜药关键词,语言限定为中文。文献排除标准:剔除报纸、会议摘要文献、报刊报道文献、诊疗指南、主题研讨、专访及摘要不规范、机构无效、作者缺失,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期刊。最终纳入有效中文文献163篇,以RIS格式提取相关信息,以备可视化分析应用。
1.3 分析方法
将检索结果的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以RIS及纯文本的格式导出,并借助Citespace软件(美国德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美国)及VOSviewer软件(荷兰莱顿大学科技研究中心,荷兰)分别从年度发文情况、学科分布情况、机构分布情况、期刊分布情况、作者分布情况及关键词进行分析与可视化,通过关键词来推测中药鲜药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研究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索结果
197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CNKI收录有关鲜药相关研究文献共计394篇,其中期刊类文献334篇、会议类文献30篇、硕博士论文27篇、报纸类文献3篇,按文献纳入标准经过剔除后,剩余有效文献163篇。被引频次总计722次,每项平均引用次数4.42。
2.2 年度发文情况
检索到的中药鲜药研究文献,在1978年-2008年的31年期间,每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而且无明显增加。2009年中药鲜药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出现了短暂上升。2010年-2020年期间,除了2016年发表文献数量较少(5篇)外,其他年份文献数量总体呈现增长。年度发文数量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见表1。
表1 中药鲜药领域发表文献年度分布
2.3 被引文献
本研究将中药鲜药领域的论文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如表2所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曾建国、张昭于2019年和1998年发表在《中草药》上的文章,主要是关于鲜药的炮制及发展概况的综述性论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30次、25次。被引频次排在第三、四、五位的分别是杨桦、贾晓斌、杜双有于2000年、2011年、2002年发表于《中国中药杂志》上的文章,主要是关于鲜药保鲜技术、鲜药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中药鲜药的开发,总被引次数分别为23、23、20次。10篇高引用文献中有9篇为鲜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临床应用,仅1篇为鲜药保鲜技术的实验研究,根据被引文献情况,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目前有关中药鲜药实验研究较少。
表2 中药鲜药领域总被引频次前10位文献
2.4 学科分布情况
163篇论文共涉及8个学科,分别为医药卫生科技143篇(87.7%)、工程科技I辑7篇(4.3%)、农业科技5篇(3.1%)、基础科学3篇(1.8%)、经济与管理科学2篇(1.2%)、工程科技II辑1篇(0.6%)、信息科技1篇(0.6%)、哲学与人文科学1篇(0.6%),其结果提示鲜药的研究与医药科技卫生关系最为密切。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药鲜药的CNKI论文学科分布
2.5 机构分布情况
在鲜药研究领域,发文数量排名前五的机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9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篇),北京中医药大学(5篇),中国癌症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4篇),河南中医药大学(4篇),见图1。图中的节点表示发文机构,节点的大小表示机构发文量的大小,节点间的连线表示机构间存在合作关系。该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的图谱密度Density仅为0.0057,图谱密度低,其表示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关系较为分散,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是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研究所的合作,而不同地域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不多见。
图1 机构可视化图谱
2.6 基金项目分布(论文资助来源)
利用Excel对163篇有效样本中获基金资助的24篇论文进行分析,基金资助的论文数占总量的14.7%,对资助来源的统计分析可以为本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争取经费开展创新研究中提供参考。通常,一篇文献会有几项基金资助,但最直接相关的为列于第一位的基金,因此,本部分仅就第一资助来源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这些项目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多篇高被引的优秀论文,如表2中,第3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570875)资助的论文(杨桦,郝近大,易红,2000),第4篇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2006)资助的论文(贾晓斌,郑智音,黄洋,2011),第6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专项(04-05ZP52)(甘炳春,杨新全,李榕涛,2005),第8篇“江苏省领军人才”项目(2006)(陈斌,贾晓斌,2012)等。不过从整体科研项目资助情况来看,中药鲜药相关研究目前受到的基金资助度仍较小。
表4 前八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数量
2.7 期刊分布
197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CNKI收录中药鲜药相关研究文献共计163篇,发文量前10名的期刊共计发文65篇,占总量的39.9%,刊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见表5。《时珍国医国药》是发表中药鲜药相关论文最多的期刊,总发文量10篇;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中国中药杂志》,为12.8次/篇。同时,发文量前10名的期刊都属于医药卫生科技,说明中药鲜药的研究在医药卫生科技方面更加受关注。
表5 中药鲜药鲜用研究论文期刊分析
2.8 作者分布与合作关系
以每篇论文的作者列表为一条记录,利用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涉及到的379位作者进行分析,根据作者在文件中的出现次数,将出现频次较高排名靠前的43位作者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作者之间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但不同的研究团队之间合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中高产作者耦合强度前三位的作者分别为梅全喜、覃文格和郝近大。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发现,以梅全喜为核心的合作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鲜药应用、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11]。以覃文格为核心的合作团队,主要涉及壮医鲜药应用的研究[12]。以郝近大为核心的合作团队,主要涉及鲜药贮藏与保鲜技术方面的研究[13]。近几十年来鲜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在临床上相对较少使用,对其研究则更少。中国中医科学院郝近大研究员以中药鲜药为专题于1984年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中药鲜药的历史、现状以及鲜药药理、药化和制剂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于1995年出版了《鲜药的研究与应用》一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有研究表明,部分药材的干、鲜品从化学物质组成到功效均有很大差异。目前,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鲜药的应用也随之被重视,中药鲜药的研究将会成为具有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中药传承创新研究方向之一。
2.9 关键词
关键词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通过VOSviewer对中药鲜药相关关键词进行统计,对本研究所涉及的163篇鲜药文献中439个关键词进行密度分析,发现“鲜药”、“临床应用”、“金龙胶囊”、“保鲜技术”、“化学成分”、“储藏”等为热点关键词。同时,该研究还利用VOSviewer对439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可视化聚类图(见图2)。在聚类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1个关键词,其出现频次越高节点越大,1个颜色代表1个聚类,聚类是由共现频次高的关键词或术语构成,图中的连线代表2个关键词至少有1次共现在1篇文献中,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线越粗。现对聚类图中聚类关系最为显著的几类进行分析。
图2 国内中药鲜药研究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1) 动物鲜药及其制剂是治疗肿瘤、癌症有效途径
鲜药治疗疾病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鲜动物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金龙胶囊”的成功研究及临床应用。“金龙胶囊”是以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等为原料,采用“低温冷冻现代生化分离提取工艺”进行制备的鲜动物药制剂,研究发现其能提高胃癌、肺癌及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病灶脏器的功能及血象具有保护作用[14-17]。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30余家大中型医院对2660例10余种肿瘤患者的Ⅳ期临床观察研究表明,金龙胶囊在改善临床症状、缩小癌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18]。金龙胶囊研制成功为鲜动物药在抗肿瘤和癌症方面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19],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肿瘤治疗,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已经逐渐开始趋向于动物药治疗。鲜动物药的研究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如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低温提取分离干燥技术等)相结合,保持药物的生物活性,更加科学合理地富集其有效成分,明确临床定位,解决患者病痛。
(2) 中药鲜药以清热、凉血、解毒为其主要临床功效
鲜药相比于干燥药材其功效更偏凉偏润,味厚力峻,临床上主要用于外感风寒、瘟病及伤寒、肺炎、肺痈、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的治疗[20]。以白茅根为例,《本草纲目》[8]对白茅根的记载为“必鲜用者为胜,干枯者不堪用”,明确指出鲜茅根的临床疗效优于干茅根。《本草求真》[21]:“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消脾胃伏热、生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22]:“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白茅根最善涵养真阴,清虚热而不伤脾胃。”民国著名医家丁甘仁治疗温病时处方中亦多应用鲜药,如常用鲜荷梗以治壮热、汗多不解;用鲜地黄、鲜沙参、鲜石斛清肺生津;清暑之品则多用鲜荷叶、鲜薄荷、鲜藕节之类[23]。目前有关鲜药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鲜鱼腥草的胶体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化脓性皮肤病,且效果显著。Sekita等[24]研究发现鲜鱼腥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引起化脓性皮肤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同时该研究团队还发现,鲜鱼腥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口腔传染病(如牙周病和龋齿)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具有抗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抗炎作用有关,同时该研究也提示用鲜鱼腥草所开发的漱口水可用于口腔护理及口腔传染病预防[25]。李艳等研究发现,鲜车前草外用对创伤性溃疡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6]。鲜药在中医临床上治疗温热之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其独特的临床疗效是干燥药材不能媲美的[27]。
(3) 冷冻等现代保鲜技术的发展为鲜药保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传统的中药保鲜大多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普遍存在季节性强、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使用条件限制较多、保藏时间短等问题,所以鲜药的保鲜技术成为扩大鲜药应用的主要瓶颈问题。但随着冷冻、冷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蔬菜保鲜方面的成功应用,为中药保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借鉴[28]。目前部分已成功应用于生姜、地黄、石斛、鱼腥草、穿心莲、石菖蒲等中药的保鲜和储藏方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杨桦等[29]通过研究发现,生姜采用速冻保鲜贮存后,挥发油和总姜酮的含量10个月后基本没有变化。鲜地黄中极易降解的环烯醚萜类成分梓醇,在采用速冻保鲜贮存后,6个月时间内其并未发生降解,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还原糖和多糖的含量未见明显改变。鲜石斛中的总生物碱在采用速冻保鲜贮存6个月时间内含量变化较小,糖类的含量也未见明显改变。汤海燕等[30]研究发现,速冻保鲜技术较保鲜剂保鲜法可使鱼腥草、穿心莲、石菖蒲等的贮存期延长20天以上,且所需成本较低。从研究中可以发现与传统的保鲜方法相比,冷冻、冷藏技术大大延长了药材的保鲜期,尤其是对于根茎类中药鲜药。
(4) 常用鲜药的功效物质及药理活性显著高于干燥药材,其具有不可替代性
有关中药鲜药和干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多。研究发现习用鲜药的化学物质组成和药理活性与其干品差别较大。Gu等[31]采用UHPLC/Q-TOF-MS对鲜、干马齿苋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多酚和生物碱类在新鲜马齿苋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干品。鲜品马齿苋的抗菌、降糖和抗氧化活性均优于干品马齿苋。又如鲜地黄性寒,味甘、苦,偏于清热生津,凉血止血,而生地黄性甘、寒,长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现代研究发现地黄从鲜品加工成生地或熟地后,梓醇的含量下降1/10,甚至更低;桃叶珊瑚苷、毛蕊花糖苷、地黄苷A等均发生降解[32-34]。梁爱华等[35]研究发现,鲜地黄汁、鲜地黄水煎液能使类阴虚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且其作用显著强于干地黄。有研究还发现部分唇形科植物如柠檬、牛至及薄荷经干燥后部分挥发油及其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降低[36]。Meng等[37]采用GC-MS对于鱼腥草鲜、干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发现鲜品中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均高于干品。在鲜药研究中,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是保障鲜药产业稳步发展的关键,质量标准体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7个鲜药中,生姜、鲜地黄药材标准相对比较完善,而其他鲜药标准中检测控制项目较少,如鲜鱼腥草、鲜益母草和牡荆叶仅对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别进行了规定,缺少检查、含量测定项[11]。因此,有关鲜药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方法及相关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引起各界学者的注意。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使用Citespace及VOSviewer软件系统,对CNKI 1978年-2020年163篇有关鲜药的文献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显示鲜药的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高被引文献多集中在中药鲜药的发展状况、临床应用、保鲜技术等方面;其研究资助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布情况其结果提示鲜药的研究与医药科技卫生关系最为密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少且分散;发文量最高的期刊为《时珍国医国药》,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为《中国中药杂志》;合作网络经分析发现当前中药鲜药鲜用领域形成了三个较大的合作团队,分别是以梅全喜、覃文格、郝近大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目前中药鲜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动物鲜药”、“鲜药的临床应用”、“保鲜和储藏技术”及“化学物质组成”等几大方面,该研究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本文通过对古籍、文献等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出了使用频率较高的前10位鲜药材,并对其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如表6所示。从表中信息可知鲜药材所涵盖的化学成分类型较广泛,主要为挥发油类、生物碱类、萜类、黄酮类等,但无共性成分类型;从临床应用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的鲜药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功效,其多为清热药;该列表的相关信息与本文的统计学计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对使用频率前10位鲜药材相关信息的整理为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鲜药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表6 使用频率前10位鲜药材的相关信息
同时本文也通过对各类资料的收集、查阅及整理,发现截至2020年12月,具有批准文号的鲜药相关产品有189种,其中89种属于药品,100种属于保健食品。在89种药品中,有17种药品为纯中药鲜药制剂,如:金龙胶囊、垂盆草冲剂、竹沥合剂、鱼腥草滴眼液等。由此可知,中药鲜药在中医临床治疗、大健康产品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历史及发展前景。
但在中药实际调剂中,以干代鲜的现象多有发生。这一现象多受制于鲜药的局限性。首先,因为鲜药的货源比较匮乏,不能为鲜药的临床应用保持充足的供给;其次,中药鲜药的保鲜技术整体相对比较落后或者是保鲜的技术及装置价格较高,使其难以实现大生产;同时,部分临床医生对鲜药的认识不足,缺乏使用鲜药的经验;最后,缺乏完善的中药鲜药质量标准,部分鲜药的质量标准存在研究不够深入、检测项目不够完善的情况,而且存在部分鲜药标准使用中药干品的质量标准来替代。鉴于上述问题,为了扩大鲜药应用及研究,提出以下倡议:第一,加强中药鲜药的研究及应用的相关宣传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提高各界学者对鲜药的重视及科研兴趣;第二,加大对中药鲜药保鲜技术的研究,可以借鉴果蔬农产品的保鲜技术,以及针对特定类型的中药鲜药,制定适合的保鲜技术,将鲜药的保鲜及贮藏现代化、产业化。第三,完善中药鲜药的质量标准,基于中药鲜品与干品的差别,应建立适宜鲜药的质量评价体系;第四,继续研究挖掘古籍古方中鲜药的临床用药经验,为中药鲜药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诊疗经验和理论依据。总体来说我国对于中药鲜药的研究依旧任重而道远,既要做到古为今用,又要做到化古为今,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各界学者的关注,从而充分发挥中药鲜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