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华教授“滞动针疗法”治疗慢性躯体疼痛临床特色撷英*
2022-03-03张卫华
王 健,张卫华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慢性疼痛(chronic pain,CP)是当今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棘手难题。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8年重新修订了国际疾病分类,首次将CP作为独立的疾病列入分类目录[1]。国际疼痛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在2020年7月发布新版的疼痛定义[2-3]: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而CP则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疼痛。据研究显示,欧美国家约1/5人口正遭受CP折磨[4],全球CP的流行率为12%~30%[5-8]。美国2.3亿人口中超过7 0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CP,每年因CP导致的医疗花费达1 000亿美元[9]。我国CP的发生率为35.9%[10],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1],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张卫华教授系国医大师郭诚杰嫡系徒弟、学术技术传承人,陕西省名中医,世界针灸联合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传承陕西基地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40年来一直从事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重经典,勤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运用“滞动针疗法”治疗CP的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1 滞动针疗法理论溯源
古代虽无“滞针法”之称,但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载[12]:“凡转针如搓线之状……搓针泄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通过对针柄单方向捻转,使针体与周围组织紧密缠绕,增加对局部的刺激强度。其名称虽异,但针法与之相类。
“动针法”也未被明确提及,但与《针灸大成·金针赋》所载“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以及后世提拉、摇法、飞法、震颤法等[13-16]相似,均是通过活动针体,进而加强针感的一类行针手法。
古代亦无“滞动针疗法”之名,然《针灸聚英·拦江赋》载:“重搓数十把针挟,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其中“重搓十把”与“滞针法”相类,“战提摇起”与“动针法”相似。
张信[17]在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滞针术”之名,此后李振全[18]命名为“滞动针刺疗法”,现在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滞动针疗法”的种类较少,故此,张卫华教授在传统的动针基础上,自创了外甩、环转、分层频捣等[19-20]动针手法,并且将多种针刺形式与各种动针法相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滞动针疗法,以应对临床各种类型及特点的慢性躯体疼痛,对症施法、针对性强、疗效甚佳。
2 滞动针疗法的机理
2.1 滞动相融,速激经气,加强针感,强通经脉《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由此可知得气是针刺补泻的前提,而得气的快慢与强弱直接影响针刺疗效。滞动针疗法先通过滞针[单向捻转针柄,使针体与周围组织(肌纤维为主)缠绕],可以迅速激发经气、加强针感,再施动针手法进一步激发经气,达到加速经气的流通,强通经脉的目的。即《标幽赋》所言“气速至而效速”。
2.2 以痛为腧,机械牵拉,松解粘连,疏通局部 临床常见的慢性躯体疼痛多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其局部易发生粘连、瘢痕、挛缩等,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或压迫神经而产生疼痛。滞动针疗法有“以针代刀”的作用,可通过滞针和动针的双重机械性牵拉、挤压作用松解粘连,迅速解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且根据生物电学原理,在滞、动针过程中,滞动针疗法能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进而增加局部病变组织的氧气、营养供应,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清除炎症介质及致病物质[21-23]。
2.3 多个系统,协同作用,共同调节,自行修复 当针体刺入穴位,会刺激机体各层组织细胞。细胞膜受体会产生应答进行反馈调节,使滞动针法的机械刺激信号传送至整个结缔组织[24],从而激活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等多个调节系统,进行反馈调节,发挥协同作用[25],共同调节,使机体自行修复。
3 滞动针疗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滞动针疗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治疗疾病范围也逐渐扩大,临床常用于治疗的慢性躯体疼痛有肩周炎、肌筋膜炎(肩背腰部)、膝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等。
周斌[26]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用滞动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结果滞动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王雄将等[27]采用滞动针疗法治疗腰臀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汪国翔等[28]、DENG K F等[29]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滞动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分别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常规针刺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滞动针疗法组效果明显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组和常规针刺组。谢玥[3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用滞动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与常规针刺与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进行比较,结果滞动针疗法组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下肢麻痛、步行和日常生活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和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组。邓燕琴等[31]、YAN Q[32]分别采用滞动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与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组、传统针刺组进行对照,结果滞动针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周毛生[33]采用滞动针法治疗网球肘并与常规针刺进行比较,结果滞动针法组治愈率优于常规针刺。SUN H T等[34]采取滞针法组与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性坐骨神经痛,结果滞动针组总有效率(96.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0%)。ZHAI W[35]采用滞动针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结果治愈45例,显效6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0%。
沈潇婕等[36]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等4大数据库,归纳有关滞针疗法的疾病谱,统计出滞针疗法病谱病症应用总频数为161,共涵盖6个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泌尿生殖系统),50个病症,其中尤以肌肉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疗效更为突出。
经过查阅滞动针疗法的相关文献,其中有关滞动针疗法的基础研究仅有1篇[37],由此可知在基础研究方面不足,而且其所有临床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其选取的样本量均偏少;(2)操作的手法不统一;(3)治疗结果的评定标准尚未统一。因此,未来“滞动针疗法”的研究应以临床为主,规范手法名称和具体操作方法,采取多中心、大样本对照,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开展相应的生物、化学、物理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使该疗法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4 针刺形式、滞动针的类型及操作
4.1 针刺形式 (1)一针刺。操作:嘱患者取适宜体位,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后,取一根一次性毫针(与病变深度相宜的0.25 mm×40 mm的华佗牌针灸针)进行治疗。(2)三针爪刺。操作:常规消毒后,取3枚一次性毫针(0.25 mm×40 mm由痛位深浅确定的华佗牌针灸针)于痛点中心分别向外与皮肤呈45°斜刺,3根针之间呈120°,本法因三针形如鸡爪,故名三针爪刺。(3)单、双圈围刺。操作:常规消毒后,取数根0.25 mm×40 mm一次性华佗牌毫针(长度由痛位深浅确定),一针直刺痛点中心达应刺深度,再分别于该针之上、下、左、右(其距离因痛位大小确定)向痛点中心呈包围式斜刺4~6针;病变区域较大时则采取双圈围刺:即在单圈的基础上再围刺一圈,针的数量依据针刺部位范围而定。(4)双向透刺。操作:常规消毒后,取2枚0.25 mm×40 mm一次性华佗牌毫针,分别于带状痛位或条索状筋结的两端双向互相透刺直达其中间。(5)分层多向刺。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取0.25 mm×40 mm一次性华佗牌毫针,将进针点组织结构进针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每部均捻转得气,再将针身提至天部,分别向上、下、左、右多方向斜刺。
4.2 滞动针法
4.2.1 外甩滞动针法 即在滞针得气后施以外甩动针法的方法。操作:当采取与病变相适的针刺形式后,针尖达到应刺深度,捻转得气后,行滞针法,压手固定针柄下端防止回转,刺手将针顺时针单方向捻转,以肌纤维(为主)缠绕针身出现滞针现象为度。滞针的标志:术者不能再行捻转手法;外提针柄时针身带动局部使皮肤外突;患者针部有沉紧、酸、胀、重、麻、被牵拉等感觉。再行外甩动针法:刺手夹持针柄,向外甩动6~9次(注意用力不宜过大),患者局部会有被牵拉和微痛感。
4.2.2 震颤滞动针法 此法即在滞针得气后再行震颤动针的一种滞动针法。选取与病变相适的针刺形式,针尖达应刺深度(痛位所在深度)后,捻转得气,行滞针法(同外甩滞动针法),再行震颤动针法:刺手拇指、示指夹持针柄行小幅度快频率提插、捻转(不低于200 r/min),持续10~20 s。
4.2.3 顺逆时针环转滞动针法 即滞针法与顺逆时针环转动针相结合的滞动针法。选取与病变相适的针刺形式进针,当针尖达应刺深度,捻转得气,先行滞针法(其法同外甩滞动针法),再行顺逆时针环转动针法:刺手拇指、示指夹持针柄分别顺、逆时针呈圆形旋转6~9圈。
4.2.4 提拉滞动针法 该法是在滞针法的基础上施行提拉动针的滞动针法。选取与病变相适的针刺形式进针,当针尖达应刺深度,捻转得气后,先行滞针法(其法同外甩滞针动法),再施行提拉动针法:刺手拇指、示指夹持针柄提拉6~9次(力度不宜过大)。
4.2.5 频捣滞动针法 此法即融滞针法与频捣针动针法为一体的滞动针法。选取与病变相适的针刺形式进针后,当针尖达应刺深度,捻转得气,先行滞针法(其法同外甩滞动针法),再施行捣针动针手法:刺手拇指、示指夹持针柄,进行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幅度为0.2~0.4 cm,频率为5~10次/s),持续10~20 s。
以上所有滞动针法结束后均留针约30 min,期间可重复操作2~3遍。出针时均逆时针方向捻转针柄,使针身与局部组织松开后,缓慢出针,嘱患者活动患部或其临近关节。
5 适应证
本滞动针疗法的适应证为慢性躯体疼痛,如肩周炎、(肩、背、腰)肌筋膜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等。
6 典型病例
6.1 病例1患者,男,42岁,于2021年4月20日初诊。主诉:右侧腰痛3个月。患者于2021年1月中旬因打篮球不慎扭伤右侧腰部,经中西医方法治疗后疼痛有所减轻,但一直未愈,腰痛时轻时重,每日晨起床时稍重,活动腰部后略有减轻,以深弯腰和开始伸腰时疼痛明显。检查:右第三腰椎横突处触及一结节,中等硬度,压痛明显。舌质暗,脉涩。腰部X线摄片示:无明显异常所见。西医诊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断:腰痛;辨证: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活络止痛。治疗:阿是穴(右侧腰三横突之结节处)。采取一针外甩滞动针法,经1次治疗后腰痛减半,腰部可顺利弯曲至90°。隔日治疗1次,先后同法治疗6次,腰痛、局部结节均消失。
按语:根据本案患者临床表现及四诊可诊断为腰痛,即西医学中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由于第三腰椎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因此在急性扭伤或慢性牵拉损伤导致横突周围水肿、渗出等创伤性炎症反应,继发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反复刺激邻近神经而产生腰痛[38]。本案虽早期进行中西医治疗,但效果不佳,且未规律治疗,致正虚邪恋,病程长达3个月之久,患者第三腰椎处压痛,痛点较小,因此张卫华教授采取滞动针疗法中的一针外甩法对其经行治疗,激发局部经气以加强、控制针感传导,能更快地使气至病所,松解粘连,舒筋止痛,最终使腰部经络气血恢复濡养功能,因此患者腰部痛止、结散而愈。
6.2 病例2患者,女,46岁,2021年4月11日初诊。主诉: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3个月余。2021年1月初在外打工,因地处北方,衣衫单薄,天气骤冷,肩部受凉,随即右肩出现间断性疼痛,未在意,后疼痛逐渐加重,肩部活动受限。先后就诊于多家三甲医院,均按“肩周炎”治疗有效而未愈。现在症:右肩持续性痛,夜间、阴雨天尤甚,右肩关节活动受限。查体:右肩部肌肉变硬,三角肌上外侧、喙突、左肩井穴、秉风穴、曲垣穴压痛明显,右肩关节前屈约60°、后伸约45°、外展约70°。DR检查示:右肩骨质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肩周炎。中医诊断:肩凝症;辨证:寒湿阻滞证。治宜散寒除湿,温通经络。治疗:在压痛点明显处施围刺提拉、震颤、顺逆时针环转滞动针法,另加Thermal Design Power(TDP)治疗仪烤电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共治疗2个疗程后肩痛消失,肩关节各方位活动正常。2个月后随访,疗效巩固。
按语:根据本案患者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漏肩风,即西医学中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periarthritis ofshoulder,PAS)。肩关节周围的肌腱、腱鞘等软组织损伤或退变诱发慢性炎症,导致局部组织粘连、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活动障碍[39]。本案患者因地处寒冷北方,且外出打工,受寒后出现肩部疼痛,未及时治疗,导致病情迁延日久,疼痛加重,后经西医治疗虽有效而未愈,病程长达3个月之久,且病变部位较大,因此张卫华教授根据肩部疼痛的特点采取围刺滞动、提拉、震颤、顺逆时针环转法,迅速解除患者肩部粘连、消除炎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即时止痛的效果,另患者证属寒湿阻滞,故加TDP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扶助正气。
7 小 结
临床常见的慢性躯体疼痛多由慢性软组织损伤导致,主要是由于长期慢性肌肉劳损、扭挫跌打损伤,但未及时、正确治疗,迁延而致局部组织发生粘连、疤痕、挛缩等,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或压迫神经而产生疼痛,即“不通则痛”。临床表现为躯体局限性的疼痛反应,故张卫华教授“以痛为腧”,即以痛点、痛区为主要治疗部位,将不同针刺形式与多种滞动针法相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滞动针法,通过滞、动针的双重机械性牵拉、挤压作用松解粘连,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迅速解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即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其治疗在于疏通局部经脉及局部阻滞之气血。该疗法手法独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