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常规考评的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2-03-03李欣荣
□ 李欣荣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文中围绕教育目标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初步勾勒了教学、学习、评价在课程领域中的关系。[1]换言之,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不仅囊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评价四个要素,还关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习的评价(即“教学评”)三个因素。“教学评”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影响着教学实践活动,关乎着语文教学效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常规评价指的是除高考、高考模拟之外开展的高中语文考评活动,包括日常单元测试、月考、段考、期中期末测评,这虽是对学生阶段学习过程的考查,但对学生素养的的形成,乃至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必要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将其融入到高中语文常规考评之中。
一、内涵与意义
教与学“一致性”是衡量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要素,始见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发起的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之后,美国教育家科恩、韦伯等人先后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也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崔允漷、雷浩在教与学“一致性”基础上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结构,提出了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生评价三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2]此后,“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是推进语文教学研究实践的新视角,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课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指出教学评价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考查方向,并在“前言”部分写到“帮助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教育合力”,追求语文教、学、考的一体化。不仅如此,2020年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标明“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体现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对“教、学、考有机衔接”作了进一步说明。此外,2020年课标在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线来安排学习任务群,其中每个模块或主题都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细化评价目标,隐含着语文教学观、学习观和评价观等多方位的转型。
2020年课标主张教、学、考衔接,虽未直接采取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的词语表述,但对教学、学生、评价三个要素关系的梳理,间接表露了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的思想。梳理2020年课标相关表述发现,实现语文“教、学、考衔接”意义重大。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着眼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教、学、考衔接”意在引导语文教学关注育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由“升学选拔考试”向“提升核心素养”的转型,打破过去反复操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凸显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范围。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与“学”,指向的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的提升。在这点上讲,2020年课标呼吁将“教、学、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置于语文生活之中,语文教学要立足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语用情境和言语实践活动,为时代立传、为生活抒怀、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实现语文外延与生活外延的一致。
第三,发挥语文教育合力,追求教学评价的科学多元。语文教育合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学考”的有机衔接。换言之,追求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或许是推动语文评价走上科学化的重要动力。
二、现存问题
在语文新课标的导向下,坚持“教学评一致性”成了当下语文教育人追求的目标。然而,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教学分离、教评分离等实践困境,突出表现在高中语文常规考评上。一方面,在教学观念上,语文教师呼吁要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认为期中、期末等常规考试不能轻易“套路”高考;另一方面,在常规考评中,部分语文教师往往言不由衷,混淆了常规考评与高考的区别,将高中语文常规考试当成“高考”的预演,呈现了一些问题。
(一)考评方式呈现为单一的试题考查
语文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与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换言之,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借助行为表现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行为,语文评价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常常以单一的试题考查来衡量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试题考查适用范围有限,在某些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考查上难免存在局限。2020年课标出台了“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学习任务群,此类任务群教学的开展或多或少需要依托一定的参与、体验、探究式活动,注重开放式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的生成。因此,在对此类任务群开展教学评价时,试题考查的方法或许难以检测出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际能力。
(二)考评内容与教学梯度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立足课标要求,兼顾教材知识分布与编排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做到教学、考评有梯度。从课程标准来看,2020年课标在“学业质量标准”中采取了分级描述,各个等级对应不同阶段的测评要求,水平一、二对应高一阶段语文必修的学习要求,水平三、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的要求,呈现了教学评价的分级化和梯度化。从教材编排来看,统编版高一语文以“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来结构单元,高二以“专题研习”来结构单元。[3]高二阶段选文篇幅较长,专设逻辑思维的内容,学习任务群也不同,更加突出探究性学习,难度较前更大。但在高中实际日常考评过程中,考评内容往往会参照甚至套用高考的考查内容,出现未学即考的矛盾局面,揠苗助长,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常规考试题型与高考题型的趋同
从考试题型上看,高中语文日常考题与高考题型存在较大的趋同,主要表现为常规考试题型照搬高考题型,甚至在题型赋分上都力求一致。在“分数至上”和“升学压力”的双重夹击下,部分教师不得不作出屈从。在他们看来,认为早点熟悉高考题型是有益的,因此,有必要推崇题海战术,在高中日常考评中照搬高考题型。在实际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多数学校在高一入学考试、阶段性测试题型上照搬高考题型,其中不乏所谓的百强校、重点中学。高考怎么考,日常教学就怎么考。在这种机制的循环作用下,一个个高考答题模板随处可见,学生在考评中只需要照搬答题模板。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材内容与常规试题内容的脱节
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要求日常语文教学内容与常规考评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以常规测试试题来看,除“古诗文默写”版块是对教材内容的考查外,其余版块几乎看不到教材内容的身影。日常高中语文考评内容极力回避教材内容,教学考内容的脱节,这促使部分师生专注测评所考内容,忽视教学内容,以“考什么学什么”的心态看待语文教材,无意中割裂了语文教材内容。
三、改进策略
为确保“教学考”的有机衔接,有必要从考评方式、考评难度、考试题型、考查比例等方面实施高中语文常规考评的改进策略,遵循教学、学习、考评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指标”的明确性、关联性和一致性。
(一)发挥家校及生生合力,推进考评方式的多样化
显而易见,单一的试题考查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标新课改的需要。为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科学评价,需要变革单一的考评方式,从而与新课标、新教材相适应。一方面,为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素养,教师应整合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根据评价目的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陈述性知识,可采取纸笔测试的方式,如对古诗词背诵的考查。反之,对于程序性知识的评价,尤其是以探究性、体验性为主的教学内容,建议采取“纸笔测试+X”的方式,以纸笔测试为主,“X”即适当采取现场观察、小组分享、对话交流、自我反思、成果汇展的方式,在学习任务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比如,笔者曾以乡土文化的嬗变为主题,进行“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日常授课,其中便采取小组辩论和演说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和阐释见解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教师、家长、教研员等人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发挥教育合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正如新课标所述:语文教师应利用不同主体的多角度反馈,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监控。
(二)研读课标及教材内容,呈现考评难度的梯度化
无论是现行高中语文课标还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都对教学梯度有所呈现。试举一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前三个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设置了“学写诗歌”“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学写文学短评”写作教学内容,第六单元才涉及到“议论文写作”。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在高一上学期的日常写作考评中,对“诗歌”“记人”“文学短评”的考查少之又少,反倒一开始便转向了高考常考题型——议论文写作,一入高中便是应试技巧和套式作文。众所周知,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属于非常规考试,追求合理的区分度、信度与难度;但月考、期中、期末等高中日常测试并非以选拔人才为目的,而是为了检测与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现有水平,查漏补缺。因此,在日常高中语文考评中,教师应在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明确学业质量水平与教学内容、学生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力求在日常考评中体现所教、所学知识,避免揠苗助长、跨学段考查。
(三)依据教学及学情特点,注重常规考题的生成性
高中语文日常考评应破除唯高考题型的设置,在兼顾学情和教学内容的情况下,适当选取并生成一些新的题型,而非全盘借用相应题库内容。在开展“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评价时,教师可以在分析学生的原有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参考高考命题进行设计,选择合适的途径及方法方式,如设置“绘制思维导图”“写批注”“写书评”的题型,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如在诗歌专题复习中,我们通过布置“诗配画,加赏析”日常实践试题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对优秀作品进行线上线下的展示。此外,2020年课标设置“学业质量水平”,不仅呈现了教学目标的梯度性,也反映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层次性。因此,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生成试题题型,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如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变“写作文”为“改(批)作文”。
(四)增强教材内容的考查,追求考查比例的协调性
在考查内容及比例设置上,高中语文常规考评要体现“教学考”一致性的原则。一方面,统编高中教材应成为高中语文日常考试的主要内容,而不是极力回避甚至不考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统编版高中教材的考查应占常规考评的一定比例。以厦门双十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为例,据笔者统计,其中有97分涉及教材内容,占比约64.67%。温儒敏先生认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应出自新教材,起码有70%是和新教材的学习有关的”。在考查比例的设定上,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所学的教学内容及学情特点适当予以调整,但应有比例的下限值。
总之,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评价与反馈应置于新课改大背景下,凸显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导向,对接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将阶段评价置于阶段学习目标、单元视域中,避免教学评的分割化与碎片化。保持教学考的一致性,不仅有益于师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还有利于提升语文学科的权威性,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如何区分高中常规考试与高考的考评内容,如何权衡教材内容在日常考试中的比重,如何设置较为科学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都需要各位语文人的持续关注,也期待未来能看见更多的此类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