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两年高考试题看面向情境的“主题作文”的基本特征
2022-04-07李维民
□ 李维民
2020年高考首次出现的“主题作文”改变了传统高考以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的命题形式,也区别于近年来出现的单一形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一种直接对写作主题进行限定的高考作文考查形式。这是引导考生在立足于当下的文化场域和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基础之上,紧密围绕所给定的作文主题进行写作。这样的主题作文往往又和具体的写作情景、写作任务紧密结合,更加聚焦于建党百年、抗击疫情、当代的青年责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宏大的社会主题,更加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是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一次积极的尝试。
一、以写作主题作为限制指令,凸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从2017年开始,家国情怀、历史使命、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样国家民族层面的价值导向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侧重于引导考生站在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高度审视自己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更加鲜明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1]2。2020和2021年的主题作文则进一步延续了高考测试“立德树人”的重要特征和基本立场。
2020和202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主题及价值取向分析表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在创设出一定的写作情景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作文的主题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要求考生紧密围绕所给定的主题,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作文试题聚焦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对于出现疫情的地区进行隔离管控。同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社会成员坚守岗位,爱心汇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就医等各种需求,“隔离病毒,没有隔离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更加紧密了,民族的凝聚力更加增强。2020年全国II卷主题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作文关注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当代青年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全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想。考生完成这些写作任务本身就是思考和回答面对新冠疫情,当代青年应该承担起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2021年全国甲卷更是直接指向了建党百年这个非常特殊的历史节点,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时代主题,这是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密切关系,努力使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赓续红色血脉、肩负时代重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可以说高考也是零零后青年学生的成人大考,这些作文主题都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有效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鲜明地体现出“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的强大育人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优势”[1]21。
二、面向社会生活情境设计写作任务,侧重于对考生解决生活实际能力的考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作文“命题要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3]48。主题作文的形式更加贴近现实,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考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面对真实的生活问题进行写作,提升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2015年开始,高考全国卷作文采用了任务驱动型写作的题型。为考生创设真实的或者符合逻辑真实的情境,设置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积极回应和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020年开始出现的“主题作文”传承了任务驱动写作依托情境,面向生活的这个基本特征。写作主题本身就与真实的特定文化场域或者生活情境紧密相连,写作任务本身就是思考和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一个具体的写作任务,着力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例如:2020年全国II卷的作文题目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这个作文题目面向了更为现实而广阔的文化语境进行命题设计,疫情期间中国和其他各国彼此互赠寄语,互诉祝福,充分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努力,写作任务要求考生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国家顶层设计进行思考。2020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受到命题者的高度关注,这个可以说是宏观层面上的现实问题。写作情境的设置也是紧密结合现实,命题者把考生的身份设定为“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国青年代表,并完成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的写作任务,这个是一个微观层面的现实问题。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主题作文通常都具有明显的现实性特点,着力思考和解决一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巧妙地把作文考查和国际形势、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相比于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传统作文的考试形式,2020年出现的主题作文通过对主题进行限制的形式,排除干扰因素,直击现实问题,更加注重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落实,积极回应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应用性”的基本要求。
三、直接聚焦作文主题,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落实了核心素养的的基本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思维的提升与发展。纵观近几年高考写作试题,也都体现思维能力的考查。主题作文形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考生在审题思考方面的偏差,减少偏题、走题、跑题现象发生。这样就可以使考生的思维更多地聚焦于试题材料所限定的范围,聚焦于命题者所设计的写作任务。命题意在引导考生把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的发散状态直接汇聚到一个具体的点上,以靶向思维的聚焦方式,更加侧重于思维深度的思维品质的考查。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这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方面的核心素养在高考语文测试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II卷作文题目: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这样的试题材料和写作主题本身就充满了思辨的哲学味道。作文主题本身呈现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深刻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通过不断的地“照镜子”,为自己“画像”才能更好地审视自我,不断成长。作文材料本身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命题者没有在审题方面太过增加难度,而是直接给出了“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作文主题,同时也给出了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的写作任务。可以说在他人、世界和自我的关系中,认识他人和世界似乎很简单,但是认识自我却很困难。作文材料意在引导考生通过“镜子”“自画像”等自我审视的方式和手段,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等的问题,这是审视自我的内容和结果。从内容到结果,从他人、世界到自我,呈现出一种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他人、世界到自我的逐步进行思维聚焦,思维深入的一种思维过程。
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目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题目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直接进行限定,避免了考生对作文材料其他方面的思考和解读,直接要求考生深入思考“可为”和“有为”这两个概念的辩证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哲学命题,《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为”,是说人欲有所为,则必有所不为。或者说,人知有所不为,有所可为,才能有为。命题者赋予了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引导考生以“小我”和“大我”,“历史”与“现实”之间辩证关系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思考,明确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当代青年更应有所作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是在辩证思维的同时,又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所考查的命题形式,是对考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具体考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显然,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导向的调整和重构是对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落实,也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积极回应,一定会不断得到保持和发展。
2020年出现的主题作文这种新的形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同时又落实了《普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于考生而言,高考作文备考没有捷径可循,作文的命题形式总是在动态中稳定,在稳定中发展的。考生应该扎扎实实地回归“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上来,把作文备考的立足点放置于语文课堂学习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关注社会发展和世界变化,肩负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不断提升思维的品质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做好审题立意、构思行文、素材积累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在作文的修改和润色中提高认识、增加文采。这才是高考作文复习备考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