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言感知的四个要素

2022-03-03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213161石金玉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文本课文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213161) 石金玉

语言感知能力是指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越深刻,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越透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呢?

一、关注言语形式,感知语言的精妙

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用心品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一)聚焦细节,感知语言的畅达

语言表达看似简单,但隐藏在文本语言后面的逻辑认知与言语思维意识却不一定简单。另外,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出现的一些语句混乱、颠倒的现象也与学生遣词造句不够严谨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中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进行赏析对比,可以使学生从中习得语言表达通畅之法,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带刺的朋友》为例,课文中对小刺猬偷枣有这样的描写:“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渐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这段话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刺猬偷枣的过程,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特别的通顺流畅。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借助“爬、归、打滚、扎、驮、跑”这几个动词感受刺猬的聪明机灵;再让学生仔细品读句子,说说其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先……然后……接着……最后”说上一段话,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文本语言表达通畅、有条理的特点。

《带刺的朋友》一文中描写刺猬偷枣的过程隐含着作者严谨的思维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词句进行品析,不仅使学生对作者笔下刺猬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而且使学生从中习得了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方法。

(二)关注整体,感知语言的逻辑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流利顺畅地表达只是语言表达的初级阶段,由语句通畅走向篇章通畅才是学生语言流利表达的高级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就隐藏在文本内部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的篇章段落结构进行赏析品味,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提升。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蟋蟀的住宅》为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从内容层面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蟋蟀的住宅》主要讲了哪些与蟋蟀有关的内容?”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学生很快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讲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这样的内容概括主要是学生以间断思维的形式把目光聚焦在课文的某些段落上而形成的,他们并没有从整体上考虑文本内容之间的关联。为此,教师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观察视角对文本内容进行审视。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发现隐藏在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儿童时代捉蟋蟀”——近距离观察;“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隧道、出口、门口、平台、屋子内部”——近距离观察;“蟋蟀盖房子大约在十月、即使在冬天”——连续性观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方法来概括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厘清了文本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明白作者在进行表达的时候是有充分的观察依据作为支撑的,而不是随意而写的。

在《蟋蟀的住宅》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从整体入手,从观察视角与文本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厘清了文本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学生今后学习语言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文本意蕴,感知语言的精准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用词都特别讲究,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遣词造句入手进行品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意蕴有深刻的体悟。

(一)在换词比较中感知语言的精准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凝聚着编者的心血与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选意图出发,就文本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整体性的感知与把握,可以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为例,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白荷花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作者用“冒”字表现了白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教学时,许多教师都会对“冒”字的用法特别关注,但如果仅仅结合文本来体会“冒”字的用法,学生的收获必然有限,不能真正体会到文本语言的意蕴与价值。鉴于此,教师可出示“长、突、钻、露”等其他动词与课文中的“冒”进行对比阅读。这样,学生很快就可以领悟出“冒”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区别:如果用“长”的话表示“生长”,白荷花在这儿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冒”字则明显给人一种力量与生机勃勃之感。这样引导学生品读,可以使学生对白荷花茂盛的姿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中的精准用词进行品读感悟,可以引领学生更好地回归语言的本真,提升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二)在删减比较中感知语言的精准

文学作品中,只有当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高度一致的时候,文本语言向读者传递出的信息才会更准确,更有力量。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所描摹的世界,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文本感知。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鲸》为例,作者对说明性语言的运用非常精准。如根据“须鲸主要吃小鱼小虾”这句话,教师提出问题:“你们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教师把须鲸在海底吃食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须鲸的真实生活情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追问:“须鲸是不是除了小鱼小虾,其他都不吃?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主要’一词在这里能够去掉吗?去掉这个词语之后会有什么不同?”经过删减、品味、比较,学生不仅知道了须鲸是以什么为食物的,还感受到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中的词语用心品读,并从须鲸的真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使学生走进了作者的言语世界中,感受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

三、关注表达视角,感知语言的妥帖

阅读与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视角、读者视角去感悟体验文本,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

(一)从作者视角感知语言的真挚

一些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仅在于能够精准客观地还原相关事物,还在于能够清晰又直观地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外部的客观事物,还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内核,引导学生就文本语言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文本语言情感的真挚。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为例,课文结尾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堪称经典,其魅力在于以人与鸟的亲近感表达了丰富的人文追求——人与动物的和谐统一。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所有关于作者是如何对待珍珠鸟的语句剔除,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删除部分句子后,虽然对于珍珠鸟的描写没有多大影响,但是整篇课文带给读者的感染力就明显不同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感受到的只是珍珠鸟单方面的活动,缺少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精心照料与放任珍珠鸟在自己身边活动的描写,“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就失去了依存的根本。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文本语言是否真实还原了客观事物与世界,还要用心捕捉作者在文本中融入的感受。只有对作者的独特感受有真实的体悟,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所描述的世界中,体会到文本的真情实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往往与作者在文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视角去体验与感受,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感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二)从角色视角感知语言的妥当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叙事性文本,这些文本中人物角色形象鲜明,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以及文本独特的角色所形成的情感效果进行品味感受,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感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角色的视角去感知,可以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感受。在这一课的阅读过程中,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课文一开始对这五位壮士的称呼并不是“壮士”,而是“战士”,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第三段中“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由这两处可以看出,“完成掩护”是五位战士的任务。那么,后来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是“壮士”呢?是因为五位战士在顺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没有选择追上大部队,而是改变了计划,决定把敌人引向狼牙山绝壁。五位战士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自己可能会牺牲,但是为了部队与群众的安全,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所以,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对五位战士的称呼发生了改变:“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直至结尾,文中都是以“五位壮士”来称呼他们。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就“战士”与“壮士”称呼的改变进行对比思考,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教学,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五位壮士与敌人斗争的坚强决心,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由《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作者对“战士”“壮士”称呼的改变,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以及五位壮士的英雄壮举,真正为丰富学生的认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关注语言运用,感知语言的价值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运用。统编教材中有许多文本的语言都值得学生模仿、迁移、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

(一)在模仿中运用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有些课文结构独特,有些课文发人深省,有些课文让人受到深深的鼓舞……这些都是课文教学价值的独特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发掘文本语言中值得品味、欣赏、模仿的训练点,引领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独特价值,鼓励学生迁移运用,能够使学生在运用中深化对文本的感知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文,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了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作者是怎样把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表达出来的,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描写;然后让学生就这些语句进行品读,想想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以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语言的内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运用:“我们刚才一起看到了日出,感受到了日出的美丽景色,那么,你们留意过日落时的情景吗?请仿照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日落时的情景。”

在《海上日出》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感知作者是如何把日出的情景表达出来的,然后引领学生赏析品味,最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在仿写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更加丰富,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创编中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仿写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表达范式,而创编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可以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再根据课文内容,为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上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这样的语言训练,需要学生首先对文本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感知文本想象的神奇,然后再进行创编。在创编中,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特点也会有更深的感受。

在《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引领学生感知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编,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文本语言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探寻文本秘妙,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逐渐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背课文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