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诵读、拓展,让文言文教学更有效
2022-03-03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221100姚利娟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221100) 姚利娟
文言文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2014 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强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文言文,由短到长,由易至难,共安排了14 篇(共16 则)文言文,篇幅比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明显增加。如何用好统编教材,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深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学生的血脉,促进学生成长为有文化自信且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理解、诵读、拓展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式。
一、依次推进,逐步理解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条线索组织单元结构。纵观文言文所在的单元,教材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材中,除了《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书戴嵩学画》三篇文言文,其他均要求达到背诵的目标。背诵的价值何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苏轼说的一句话。学生语感的习得、对文言文意境的把握,不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他们不断地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积累,需要在读书过程中展开思考感悟才能达成。这是一个长期学习、反复练习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背诵?从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中,我们发现朗读指导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的趋势:三四年级从跟着教师朗读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六年级则要求朗读连贯、有气势。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目标,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感悟、理解文言文,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一)读通,识形式
文言文的学习,读通顺是保底的要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阅读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例如,《司马光》一文选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其目标定位很清楚:借此篇文章,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司马光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因此在心理上他们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尝试自己朗读文章,初步感受其语言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与前面学习的其他文章比较:语言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会发现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句式短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变化。
(二)读懂,明内容
在读通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初步明白文言文的大意。怎样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呢?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线索:借助课后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司马光》作为小学文言文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文后的注释如何利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注释。因为在此后的学习中,读懂注释是最直接的理解方法,学生在预习之初就可以凭借这一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为每篇文言文都配备了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或是对文章内容的展示,或是对重点画面的形象补充,或是对描绘事物的直观呈现。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看插图读课文,凭借插图读懂文章的意思。总之,在指导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在读课文时更加投入,体会更加深刻。
(三)读活,想画面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展现精彩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把文言文读活,读出其内在的精神。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卫填海》一文,有这样一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其中,“少女”是小女儿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有所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用语言描述女娃的样子。这样,让女娃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具象化。在与下文化身为鸟的对比中,学生就能感受到其形象的美好,其精神的坚韧。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多样形式,丰富诵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第二、第三学段的古诗文教学提出这样的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诵读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诵读,是人们经过不断探索得出的学习文言文的成功经验,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诵”强调的是感情充沛、用声音传递情感,“读”则包含对内容的理解感悟。两者结合,形成了既感知声音又理解内容的表达方式。诵读,既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又包含着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文言文语言凝练优美,长短句交错,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美感;所描绘的内容意境深远,是陶冶学生情操的优秀范本。入选教材的文言文篇幅短小精练,内容浅显易懂,指导学生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想学、乐学。调查发现,在刚接触文言文时,学生对其表达形式充满好奇,充满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学习形式,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诵读应贯穿始终。当学生读懂文言文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的内容创新诵读形式,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一)创设情境,趣读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可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文学习之前,可让学生尝试自己去读,体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教师可用范读的形式,引导学生慢慢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特点;在学生熟读理解意思之后,可采用学生自读、对读、齐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思想情感。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趣味朗读。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文,短小有趣,内容易懂,可采用回读的方式展开诵读,即教师读完整句话,学生读这句话的后半句。如,教师读“群儿戏于庭”,学生读“戏于庭”。在回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场景下人物的心情变化,并读出这种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音乐渲染,美读
文言文的语言节奏感强,读起来有一种音韵之美。在教学时,如果能辅之以音乐旋律,就会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语感、提升素质的目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的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整篇文章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句式整齐又富于变化,读来令人心潮澎湃,非常适合学生齐读。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语句所描绘的画面,再配以铿锵有力的乐曲进行诵读。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再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伯牙鼓琴》一课,为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教学之初,教师就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没有学习文章之前先感受它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文章时,教师让学生再听这首乐曲,感受“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所描绘的画面和气势;在学完文章,学生感受到伯牙子期的深厚友谊,明白知音文化的内涵后,教师再让学生听乐曲,在音乐旋律中诵读,感受人物形象的丰满高大。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他们诵读的欲望。
(三)晨诵暮省,常读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而充裕的读书时间是关键。一周几节语文课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来说是不够的,为此我们可采用化整为零、晨读暮省的方式,保证“晨读增语感,暮省长精神”。这样,在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积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诵读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每天诵读一点,可以是复习旧的文章,也可以是读新的文章,只要持之以恒,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就能厚积薄发。二是诵读内容的选择要慎重,求精不求多。教师推荐给学生的应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达到日有所诵、日积月累的目的。三是开展诵读重在让学生形成习惯,打好语言学习的基本功。这样,在不断接触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丰富文化积淀,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习得学法,拓展阅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文言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在教学的关键处,抓住时机引入拓展内容,实现课内课外的融通,并利用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一)依据主题,集中呈现
拓展阅读时,教师可依据主题选择一组文章,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以实现学生语感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内的一篇文章为主,进行纵向或横向拓展,选择合适的课内或课外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补充阅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一文,短短的几行文字就塑造了杨氏子的机智幽默的形象。这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这本书中像这样聪慧的儿童还有《咏雪》中的谢道韫、《徐孺子赏月》中的徐孺子等。学习《杨氏之子》后,教师把《咏雪》《徐孺子赏月》两篇文章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比较阅读。在不同文本的阅读中,学生理解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之妙,获得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拓展学习后,感兴趣的学生可继续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这样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语文思维能力也获得不断地发展。
(二)依据环节,分散拓展
拓展阅读除了上面所说的在课文学完后进行,还可以在课前或课中进行,教师要依据学情、教学目标和拓展的内容而定。例如,学习《司马光》一文,因为学生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有所了解,为此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读一读这个故事的白话文版本,将新旧知识进行链接。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学习,理解“砸缸”和“击瓮”有何不同,并借此进行知识拓展,使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用“击瓮”表达更准确。这样的比较阅读,增强了学生准确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理解、辨析知识的能力。在文言文拓展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白话文故事与文言文课文的比较,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内容是两者都有的,哪些是不同的,这样能引发学生思考,感受两种不同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进一步感受文言文表达简洁的特点。
(三)依据内容,古今勾连
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重在启蒙,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讲得过多,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可以挖掘隐藏在现代文背后的文言文版本,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对比鉴赏。在经历了自主探索、对比鉴赏后,学生会有许多收获期待与人分享。例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教师可以拓展《盘古化身万物》的文言文,让学生诵读,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节奏,进一步理解盘古的奉献精神,体会神话故事的丰富想象。
学习资源的拓展和整合需要教师巧妙选择,同时,如何呈现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既不能本末倒置,因拓展阅读而影响教材文本的学习,也不能生搬硬套,为拓展而拓展,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学生没有收获。
总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知其大意,形成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