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是如何培养我们研究生的?

2022-03-0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论文

李 楠

导师是如何培养我们研究生的?

李 楠

从研究生角度总结了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李前树教授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和经验,包括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科技文献调研、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学术论文的撰写以及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等的认识及其培养策略,并援引了相应的研究生培养的具体例子。阐述了导师对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继续学习(包括数理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适当的文史哲美典籍的学习)、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哲学思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理解和培养实践,并阐释了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导师;研究生培养;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学术交流与合作

每当研究生同学聚会或相谈工作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谈及导师李前树教授对我们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给大多数当时来自非“985工程”或“211工程”建设大学的我们不断夯实知识基础,极大地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我们的科研创新潜力,使同学们都能按时甚至提前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导师从1992年到北京理工大学,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其中有博士生70多名),在毕业后留京工作的57名研究生中,有35人入职高等院校(含入职北京大学等“985工程”建设高校的22人),5人入职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所,8人入职部属研究机构。得益于李老师的指导,我们中很多同学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并实现了曾经不敢期望的人生目标。感激之余,同学们都认为应该认真回顾、总结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以供我们这些年轻导师学习和借鉴。

一、夯实基础,授之以渔

导师认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或内因是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自觉地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哲学思辩、批判性科学思维、学科交叉和文理融合意识,提高创新性科研实践能力。

导师认为,基础知识及其结构是实现终生学习、训练批判性思维和产生创新意识的基础,而精确的基本概念是交流思想、判论正误的准则。因此,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导师每周六晚都要给学生开设“量子化学数理基础”的问答式系统讲座。他从幼儿园学习的查数(计数)定义讲起,进而论述小学数学何以称之为算术、加法的核心作用,以及与乘法和乘方之间的关系;总结中学代数中字母代替数的重要意义:字母代替确定数中的已知者为公式,代替未知者则为方程,而代替可变数者就是函数。这不仅深刻揭示了公式、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将小学的算术和大学的数学分析联系起来。导师还告诉我们,随着知识的积累,认知方式也要理性化,例如,通常用归纳法讲述力学,但学完微积分后就可以用演绎法直接由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推导出运动学和动力学公式,这样既能深化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也使知识更系统化。还从电子结构出发,阐述了“无机和有机化学”的框架。诸如此类,从而帮助同学们居高临下地建立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开放性和有层次的纵向知识结构。导师还特别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异,强调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例如,他曾对着房间一角的三条相交的垂直线,从数轴、复平面、矢量和坐标系讲到线性空间;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阐述数与矢量、空间点的坐标与矢量分量间的差别和联系。指出“数字15”这一表述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数与数字是不同的,如同汉语中分不清汉字和词的错误一样。类似的如“规律和内在联系”“化学和分析化学”“蔬菜和萝卜”也是犯同样的逻辑错误。导师经常启发我们用汉字造字法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概念,还分析科学论文与文学散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结构的一致性,以期建立网络化的横向知识结构。

导师通常是手无讲稿,在问答中将错误抽丝剥茧,用信手拈来的例子旁征博引地风趣讲解,把看似简单的问题一般化,深刻揭示其普遍性的本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解析出一般性的通用处理方法。他娴熟地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用哲学思辨和批判性思维,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事物的特性及其之间联系,演化出触类旁通、学科交叉和文理融合的创新意识,同时把欣赏和创造科学美的情怀传递给我们。就这样,常常在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中使同学们如醍醐灌顶,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悟而终身受益。

朱锐同学于1997年从渝州大学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打下扎实的基础后,他首选做非线性化学方面的课题。一方面,在宏观唯象方程框架下,用数值模拟了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体系,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内信号随机共振模式,提出了显式内信号随机共振概念,并给出了严格的定义,探索出其对信号的选择性及可控性;另一方面,在介观主方程框架下,随机模拟Chua反应体系,揭示了唯象化学混沌的随机本质,发现双稳态的稳定性依赖于体系的尺寸大小。此外,在Hopf分岔的介观动力学研究中,发现唯象描述中的Hopf分岔点被介观描述中的Hopf分岔区域所取代。朱锐同学经过4.5年的硕博连读,毕业后即去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学位论文《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噪声效应》获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二、尊重志趣,自主选题

导师认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创新水平。创新性是有层次的,从科学意义上来说,首先是新概念和新思想,这是原始的源头创新,影响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其次是由新思想建立的新方法,这通常具有相当的普适性;最后是利用新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得到的新结果,若解决的问题是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或者是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也会有巨大的经济政治意义。因此,导师认为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结合该生的科研基础和发展潜力,在学科发展前沿的重要问题和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中去选取要解决的问题。当然重要的选题通常也都是重大难题,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因此,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科研兴趣。一个人对某方面有兴趣才能喜欢,进而热爱并全身心地投入,乐在其中;才能激发出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的科研潜力,最后完成课题,享受成功的喜悦。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大的选题空间,导师除设置了基础理论、非线性化学模拟和计算化学等3个理论研究方向外,还设置了纳米实验合成研究方向,以便于我们相互交流,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导师要求我们一入学就开始进入实验室并参加课题组会,半年内可以随时提出学位论文选题设想。提出后,要求我们先按自己的想法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并制定研究大纲,经课题组会共同讨论后再有针对性地去查阅文献,形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最终确定选题。

1994年,导师指导的朱鹤孙校长招收的博士生——郭林同学,是第一个选做纳米粒子合成方面课题的。课题组在这之前只做理论研究,并无实验条件。郭林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的3年中,由于对纳米粒子合成的浓厚兴趣,驱使他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寻求多方合作,高标准地解决了实验设备缺乏的难题。他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在国内较早地利用同步辐射技术开展微纳米材料的配位环境研究。当时,郭林从纳米科学前沿领域的文献中,发现具有磁性限域效应的物质尚无具体的例子,于是以此为切入点,按磁性与自旋的关系,设计合成出具有铁磁性行为的MnO(OH)(碱性氧化锰)纳米材料,而体相MnO(氧化锰)本身是反磁性的。经中科院物理所实验检测表征,MnO(OH)纳米材料确为限域效应磁性行为的典型例子。后来,郭林等发表在上的学术论文[1],多次被同行分别在化学领域权威期刊(简称“”)和物理学领域权威期刊(简称“”)上发表的论文所引用。另外,基于学校当时承担的装甲车电流变减震课题研究的军工需求,从电流变流体工作机制和其中固体分散相的结构特性出发,突破了当时普遍认为的纳米材料不能用于电流变流体分散相的认知局限,设计合成出一种氧化物分散相纳米材料,解决了装甲车电流变减震技术中的瓶颈问题,探索出利用纳米材料解决军工需求难题的新途径。他还合成出具有优异的发光特性且长期稳定的PbS(硫化铅)发光材料,多年后,新加坡某公司专程来华洽谈合作开展应用研究。郭林同学毕业时获得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前去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深造。2001年回国,他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校长直聘教授。其后,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曾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2级博士研究生段红霞同学,由于对氮原子簇(Nn)的合成研究非常感兴趣,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当时文献中对氮原子簇合成方案都是从更小的不稳定的氮原子簇出发,但这样合成很困难。她另辟蹊径从唯一稳定的叠氮N3出发,利用化学键结构理论设计和优化出高氮原子簇C(N3)4(四叠氮取代甲烷)的结构,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在上[2],不久C(N3)4就被德国化学家K. Banert成功合成[3]。这是迄今为止已合成出的含氮量最多的杂氮原子簇。撰文评论:C(N3)4的合成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一成果是2012年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评估检查时的第一个学术报告,使基础研究成为该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的一个亮点。

三、利用文献,努力创新

导师认为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一是选题多出于文献的调研;二是在研究过程中也要随文献中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或发展或停止研究,如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对象,规避重复研究,甚至要及时终止课题;三是课题完成后,要及时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形成文献以便与同行进行交流;四是研究成果的质量也要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来评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研一刻也离不开文献。导师还告诉我们阅读文献是有层次的,可先由标题和关键词筛选可能需要的文献,然后根据摘要、图表和结论判定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再确定是否进行细读,最后选择一两篇国际权威的论文进行研读,供撰写论文时参考。

导师告诉我们利用文献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比较研究。对自己科研的计算或实验数据不仅要深入分析,找出有规律性的结论,还要与文献中同类的甚至是相关的工作进行纵横比较。若其有类似性,需寻求其中可能存在的共同规律性;若有差别,则要努力发掘是否有新现象、新概念和新机制。对理论研究结果要努力用现有理论去诠释,或设计实验去验证,或用之解释已有的实验事实;对实验结果要探索其过程机制以及外部条件影响的机理,如此才能克服使论文沦为实验或计算报告的诟病。要学会用物理的概念、实验或数学演绎的方法去解决化学问题。当然文献只是发表当时的最新成果,也被其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所制约,甚至不同作者的学术水平也有差异,因此,读文献时绝不能将之奉为金科玉律去模仿,而要基于自己的知识,用批判性思维审视阅读。对理论性文献要注意基本假设和概念的准确性,推演的正确性;对实验性文献,要关注实验的可靠性、分析讨论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合理性,这不仅会帮助自己深化理解文献精髓,有时也会发现文献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修正方案,甚至可能成为科研工作的新起点。

1993年导师协助指导的唐敖庆教授的博士生胡旭光同学,在查阅Torres-Vega和Frederick提出的T-F量子相空间理论框架时,发现其坐标和动量本征函数不满足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测不准关系。当即他们便发表了一个评论,并提出了解决方案[4]。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一系列完善T-F理论的工作,包括将原理论只能适用于少数坐标正幂项势能如谐振子等体系,通过数学论证严格推广到大多为负幂项势能的原子、分子复杂体系;用波函数和密度算符方法分别讨论了T-F理论中弹性、非弹性和化学反应散射,建立了T-F理论中束缚态薛定谔方程的波动力学解法。这些系统的研究工作,使T-F理论的作者本人都认为“文献[1][2]引入了最近的一个量子力学相空间表象,…”这里的文献[1]和文献[2]分别是原作者和胡旭光[5]等发表的学术论文。胡旭光3年后毕业即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的这些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资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师生二人的专著——《量子相空间中的反应散射理论》[6]。

1998级博士研究生邵彬同学和另一位当时欲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一起,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受Vourdas将宏观约瑟夫森结(简称“J-结”)等效电路哈密顿量正则量子化成介观J-结的哈密顿量,并对其和引入的量子化光场进行二次量子化,构成量子化光场与介观J-结和相互作用系统的全量子力学处理新方法的启发,进行了介观J-结等效电路哈密顿量正则量子化,并且引进不同性质的量子化光场,以揭示其与介观J-结作用系统的非经典特性和潜在应用。同时进行了含时和非含时经典场与介观J-结的作用,以突显J-结本身的非经典性质。经过2年系统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邵彬同学提前一年获得博士学位。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甘子钊院士的推荐,也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支持下,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三人合作的《场与介观约瑟夫森结的相互作用》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7]。

四、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导师虽然没有出国学习进修的经历,但仍认为学术交流是不同研究团队相互学习、获取最新研究动态的最快最好方式,而国际合作可更好地协同创新,特别是与国际先进团队的合作,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捷径。研究生要具备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能力,首先要有中外语会话和写作基础,进而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其中的核心就是要遵循“真善美”原则:“真”(真实性)是数据可靠、描述无虚;“善”(利他性)是要替受者考虑,撰写论文的语言要精准,图表要规范、可接受性强;“美”(感知性)是表达的技巧和艺术,是科学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简洁是美的特征。具体写作科技论文时,要学习文献中科学大家的风范,如前言要将研究目的、前人工作历程的评述与自己的论文研究相联系,一气贯通、前后呼应;研究方法要平铺直述、一目了然;结果与讨论要内容充实,描述现象要精确,数据要完整;讨论要从现象到机制,探索其规律性,并要同相关文献比较其差别与联系,显示自己工作的特色和创新性,推理分析要层层递进、直面本质;结论要简洁、中肯和明确。导师教导我们,这实际上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四字审美传统——漏(前沿)、透(方法)、皱(结果与讨论)和瘦(结论)相一致。科技论文结构也与经典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大体相同。而作口头报告时,要根据听众的实际情况将上述内容进行再取舍,核心是要阐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和结论,突出创新性和特色,并留出时间与听众讨论。同时,听报告时也要抓住这些核心,若有本质性的疑惑、质疑或建议可直接和报告人探讨。为了提高我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导师除积极引导和支持我们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外,还每周定期召开组会,同学们轮流进行口头报告。2004年,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联合,定期召开量子化学研究方向的大组会,这种形式扩大了研究生的交流范围,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同时,为了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国际合作,课题组在1998年就提出申请,由学校申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国际著名量子化学家、美国佐治亚大学计算化学研究中心主任H. F. Sheafer教授为北京理工大学名誉博士,之后与他及其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他每年都和他的助手谢尧明教授,后来还有R. B. King教授来华工作一个月。课题组与该中心还进行博士生的相互交流。2001年,Sheafer教授两次共派5名博士生分别来北京理工大学工作一个月,而限于当时经费问题,课题组只有1名博士生自费参加国际会议时顺访了该中心。国家设立留学基金后,该中心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在读的量子化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和毕业后入职高校的教师国外进修与科研合作的基地。通过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外语水平,开阔了国际视野,而且能更好更快地接触学科发展和前沿中的新思想、新方法,有机会参与学科国际最前沿的研究。

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2003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张秀辉同学,选择了国际合作课题,对金属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在全面比较各类不同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中羰基配位方式后,理论计算发现钒羰基化合物中的羰基存在新的配位方式,尤其是她发表在上的罕见羰基四电子配位[8]。她还发现不饱和铬羰基化合物中存在有趣的自旋交叉现象。而恰在此时,匈牙利的Tama’s Ke’gl课题组正在实验研究铬羰基化合物,他们来函邀请我们开展合作,进行理论分析,合作研究的成果很快发表在上。同时,世界理论化学论文引用率排名第一的美国佐治亚大学Schleyer于2000年在上发表了平面六配位碳的论文后,拟进一步将其拓展成一个化合物家族时进展不大,来函询问我们是否对该课题感兴趣。当时同学们大都拟买票回家过寒假,但张秀辉自告奋勇接受了这项工作,经过十余天的昼夜拼搏,解决了这一难题。当Schleyer教授看到她的研究结果时,来函表示非常激动(I am excited),双方合作的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上。于是,一年内她仅在化学领域权威刊物上就发表了3篇论文。另外,张秀辉在读期间,为解决课题组计算机资源少的难题,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并改进团簇结构优化和筛选的新方法、新程序,对完成氮原子簇的高能量密度材料科研项目作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为此,她和导师一起,于2006年获得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3);2007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3)。张秀辉仅用3.5年的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双核金属夹心化合物及一些潜在配体的理论研究》还获得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讲授“量子化学”课程,现转向研究环境化学,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五、全面发展,不拘一格

导师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和职业荣衰变化也日趋加快。因此,博士生除要接受专业教育外,还要重视素质数育,涉猎一些相关专业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关注其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导师要求我们阅读一些文史哲美等典藉,认为文学的典型化和发现新生事物、历史的经验总结及对未来的洞察、哲学的思辩和批判精神、美学的精神熏陶和实践规范,都将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当然,作为理工科研究生,更要尽力充实数理知识,只有用数理基础的不变才能更好应对科技发展的万变,才能紧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升级换代;也有助于实践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入新的专业领域,实现文理融合,使之能在科技发展的洪流中抓住机遇,迎接各种挑战。

另外,由于部分博士生毕业后要在高校工作,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主要工作,因此,导师认为讲课是应聘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学能拓宽教师知识的广度,科研能深化教师知识的深度,只有两者相结合才更有利于培养教师人才。他教导我们讲课首要的是精通教材,这不能只靠一本教科书,那样只能“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是要“更上一层楼”,即研读上一层次的著作,其后再读教材,才会“一览众山小”。例如只有学好热力学、动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的专著,才能深刻理解和讲授好物理化学课;才能自如地运用演绎法讲授知识,用归纳法总结重点,并比较本课与先前课程内容间的异同以突出难点和重点问题。

来自湘潭师范学院的2001级研究生罗琼同学,在四年半的硕博连读期间,努力夯实和拓展知识基础,养成了广泛阅读文献并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在查阅文献时,她发现发表在上的一篇关于构象的论文有问题,于是撰写了一个评论,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谢尧明教授的建议下,将她的评论寄给了作者。她参加国际合作研究时,查阅到上的一篇文献中对一个实验合成的钛羰基化合物结构指认有问题,其后通过理论计算证明其结构不是按通常认为的高对称稳定而判定为Ti(CO)6(Oh)(正八面体的六羰基钛),而是低对称性的Ti(CO)7(七羰基钛),该研究成果在上发表后,纠正了二十多年来这个化合物的指认错误[9]。在即将毕业那年的组会上,她听到有关国际研究平面多配位碳原子进展后,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毕业后又从化学键理论分析其形成平面结构的本质,并且比P.v Schleyer教授更早地把平面多配位原子由C原子和主族原子拓展到过渡金属原子,理论证明了其结构的稳定性,开拓了平面多配位原子研究的新方向,以独立作者在《中国科学》上连续发表2篇学术论文[10-11]。罗琼同学在校期间还积极参加教改,在导师指导下,为2005级博士生讲授“量子化学”课程,当时的化学系邵主任全程听课后,认为她讲课清楚、逻辑性强;研究生院派来的督课老师听完她的课后,也认为她讲课前后呼应、重点突出,一般青年教师都难以企及。她读博期间除积极参加各种博士生论坛外,先后应邀到北京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作学术报告。还协助导师帮助某兄弟院校建立量子化学研究组,从使用程序开始,期间共合作发表了6篇被SCI收录的论文。2006年她博士毕业时,获得了北京理工大学那一年唯一的中国科学院奖。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后当年即提前受聘于中南大学化工系,现在她又通过学科交叉转入到生命科学的DNA结构研究中。类似的,由于一些同学在校期间接受了导师系统、全面的培养,有更大的择业和科研选题空间。如博士毕业生曲红、金宏威同学,先后分别入职北京大学生命学院和医学部工作;更有2010届本科直博生李恒域同学毕业后直接应聘四海孔子学院去探索讲授国学的新方法。张秀辉同学现在也基于治理雾霾的社会重大需求,转到环境科学领域从事大气气溶胶成核机制的研究。

六、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导师认为,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为了凝练学科方向,提高学位论文选题质量,导师在物理和化学的理论与实验等多个方向申请到科技部973项目前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基金子课题和面上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资助,以便于拓展选题空间和学科交叉。为了使研究生有更好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科研平台,课题组除了和美国H. F. Sheafer教授课题组开展长期的合作外,还以此为支撑,一次成功获批学校第一个教育部与国家外事局联合资助的111引智基地项目,更进一步扩大且深化了我们与多国科研组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

为了使研究生有更高的科研平台,导师先后主持申请并一次成功获批2000年物理化学博士点、2002年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物理化学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和2003年化学博士后流动站,还参与了2003年学校申报的凝聚态物理博士点(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筹办申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经学校批准创办了北京理工大学第一个学科特区——化学物理研究所。通过学科建设,特别是学科特区的建立,不仅强化了科研创新,也加速了管理制度的创新,保证了研究生用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尤其是特区的特事特办,确保了科研创新成果管理制度的顺利执行,极大地调动了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随着平台的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得到提高,例如,仅2004年我们课题组在读研究生就在,等国外SCI收录的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篇;2007届直博研究生张鑫同学,在课题组进行本科学位论文工作期间,就完成了一篇关于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论文,其后发表在上[12]。同时,导师积极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如前所述,硕博连读生张秀辉、博士生邵彬分别用3.5年和2年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开启了学校博士生按学分和论文工作质量毕业的先河。还有硕博连读研究生罗琼在校期间所做的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生培养教改实践,也促进了其全面发展。

七、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导师忠于职守,全身心投入科研和教学工作中。1988年晋升为吉林大学最年轻的理科教授,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努力践行其研究生培养理念,成为2004年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成立20周年时遴选的11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师”中最年轻者。他对我们诲而不倦,讲授过“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线性代数”“群论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物理化学”“物质结构”“原子簇化学和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多门课程。特别是他每年都讲授的“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两门主课,每次四节课连上,从不用讲稿。导师讲课时还会细心观察我们的表情,及时调控授课节奏,允许我们随时提问。繁杂的数学公式从来都是随讲随推导,使我们紧跟其后能有思考余地。导师对我们的科研进程也似乎有天生的物理直觉和洞察力,他从不武断地批评我们,而是提出一连串问题,直指要害,启发我们自己来解决。导师本是一个涉猎非常广泛的人,因此也从不限制我们的个人兴趣。一次和我们谈论《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时,他从题材由婉约(才子佳人)到豪放(军旅生活),从舞台只有动(始终均是舞蹈)到动静(琼花亮相)结合相得益彰,以及引入中国功夫(倒踢紫金冠),等等,来论述其何以能开创中国芭蕾舞剧派,因而成为世界的经典。其核心结论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强调学科的交叉和创新。

导师学风严谨,不仅对我们的研究结果通过开组会的形式严格审查,而且对拟发表的论文仔细修改,连标点符号和格式都要一一核查。我们将要投稿的英文手稿被导师修改后,常常是“红”字连篇。导师一边风趣地批评我们“年年岁岁‘错’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边不厌其烦地纠正,并警示我们“千年的文字会说话”,要慎之又慎。导师尊重其他老师的劳动,凡对我们的科研论文有帮助者,必为其署名。而他自己,除亲自参加或指导的研究生的科研论文外,一般都不署名,对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也不例外。例如,罗琼同学关于将平面多配位原子推广到过渡金属原子的开拓性工作,曾在组会上汇报过,但因她当时临近毕业,工作很忙,直到毕业后才形成论文。导师看后表示工作很好,也很重要,但由于没有实质性的贡献,谢绝署名。在他的再三坚持下,罗琼最后不得不独立发表。

导师谦虚低调,从不谈个人的业绩,他认为他所做的工作都是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后来我们从《高山仰止——唐敖庆和他的弟子们》一书中,得知他1965年由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本科毕业后考取唐敖庆院士的研究生,“唐敖庆还记得他的物理化学考了98分”[13]119。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唐老师没有让他复读,而是让他为六校两所30人的跨校量子化学研究生班(包括他1965年时的吉林大学研究生同学及上一届师兄),以及来自全国几十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0多人组成的量子化学进修班担任唐老师讲授的“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两门主课的两位辅导教师之一,他白天和大家一起上课,晚上则去辅导学员[13]128。次年,还让他为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的七九级研究生主讲“量子力学”这门主课。唐老师讲完“量子化学”课后,另一位辅导教师和他一起,将讲稿整理成《量子化学》一书,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该书获“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13]138。其后唐老师和他还合撰了三本专著,科研成果“原子簇的结构、化学键和结构规则”获得2000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均为2/2)[13]166。我们惊奇地问导师物理化学何以能考98分、本科期间没学过物质结构何以能毕业当年考上物质结构专业唐敖庆老师的研究生、听完课当日何以就能辅导其他学员,以及其后开展的创新性工作时,他只是淡淡说:“只要努力,谁都可以。”

导师热心科研和教学公益服务,曾任《中国科学化学》第八届编委和《分子科学》副主编,《中国物理快报》2004—2008年特约评审,中国兵工学会第二届阻燃专业委员会主任和中国化学会24届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工科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会评专家。甚至在2000年时还曾担任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专家评议会专家。他还是吉林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1986—2003年曾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唐敖庆主任的秘书。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还帮助我们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应聘择业,等等。

在学期间,同学们耳濡目染导师的拼搏和创新精神以及严谨谦虚的学风,亲身体验导师带领我们在科研实践中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不怕挫折的坚强毅力,头脑中留下多少幅课题组集体讨论重大选题、拼搏攀登、挫折失败、直至胜利的难忘画面,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三观,使我们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奋斗目标而健康成长,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衷心地尊敬和感激导师,并决心传承导师献身科学和教育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都积极提供素材,认真核实相关内容。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1] LI J, WANG Y J, ZOU B S, et al.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Mn oxide particles[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7, 70(22): 3047-3049.

[2] LI Q S, DUAN H X.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etical study of a series of binary azides M(N3)n (n=3, 4)[J].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005, 109(40): 9089-9094.

[3] BANERT K, JOO Y, RÜFFER T, et al. The exciting chemistry of tetraazidomethare[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7, 46: 1168-1171.

[4] HU X G, LI Q S. Comment on “A quantum mechanical representation in phase space”[J].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94, 101(8): 7187-7188.

[5] LI Q S, HU X G. On the quantum mechanical representation in phase space[J]. Physica scripta, 1995, 51(4): 417-422.

[6] 李前树, 胡旭光. 量子相空间中的反应散射理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7] 李前树, 邵彬, 邹健. 场与介观约瑟夫森结的相互作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8] LI Q S, ZHANG X H, XIE Y M, et al. Interplay between two-electron and four-electron donor carbonyl groups in oxophilic metal systems: highly unsaturated divanadocene carbonyl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7, 129: 3433-3443.

[9] LUO Q, LI Q S, YU Z H, et al. Bonding of seven carbonyl groups to a single metal atom: theoretical study of M(CO)n (M=Ti, Zr, Hf; n=7, 6, 5, 4)[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8, 130: 7756-7765.

[10] LUO Q. Boron rings containing planar octa-and enneacoordinate cobalt, iron and nickel metal elements[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8, 51(7): 607-613.

[11] LUO Q. Theoretical observation of hexaatomic molecules containing pentacoordinate planar carbon[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8, 51(11): 1030-1035.

[12] ZHANG X, LI Q S. Direct dynamics study on the reaction of N2H4with F atom: a hydrogen abstraction reaction?[J].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006, 110(41): 11636-11644.

[13] 林梦海, 等. 高山仰止——唐敖庆和他的弟子们[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5.

10.16750/j.adge.2022.08.009

李楠,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100083。

(责任编辑 赵清华)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论文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