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习惯培养的体育“不教之教”实践
2022-03-03江苏省徐州市刘湾小学周雪萍
□ 江苏省徐州市刘湾小学 周雪萍
一、转变教师角色,凸显生本运动地位
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凸显学生的运动主体地位。首先,教师不能过多的讲授体育知识,或者是技术要领,要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其他信息渠道搜集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更高认同感,如果教师能够做出对应布设,自然能够形成明确运动提示。最后,教师在运动训练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时,要注意吸收学生的意见,以凸显学生运动主体地位。
体育课堂教学有热身环节,一般教师要做好示范操作,让学生带上训练任务展开运动。这样的设计显然带有被动色彩,学生在执行运动任务时,也会存在一些“偷懒”现象。为此,教师改变了策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热身运动项目,小组组长负责做运动组织和验收。教师只是做宏观调控,针对训练内容需要做出定向的指导,给出一些运动选项,要求学生集合集体意见,做出主动选择。如跑步前要做关节训练、篮球训练要做手腕脚腕活动、跳跃运动要做全身训练等。因为是学生自主选择热身运动,自然有更强的责任感,小组长也比较负责,监督小组成员进行具体训练,并对活动情况做评估,大大提升了效率。教师做巡视,对各个小组的运动表现做观察,适时做出一些干预,指导学生展开训练。
教师以分组训练形式充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热身内容,充分体现学生训练主体意识。学生进入团队活动之中,其训练带有个性化特点,教师针对性做出指导,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到训练环节。学生监督学生,这是比较可行的安排,能够调动更多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在相互监督之中进行训练运动,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生本运动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借助运动组织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其训练效果会更显著。小学体育运动设计和组织时,教师常常要亲自做示范操作,然后组织学生仿学训练,学生对这样的传授方式比较熟悉,难以形成激发力量,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媒体手段做辅助设计,其组织效果会更为突出。
教师教法选择要充分考虑运动训练的实际需要,要与学生运动兴趣取向高度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对应调动,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到训练环节,在主动运动中形成学习体验。如足球训练时,教师通过课堂调查发现,运动场地不能满足学生比赛条件要求,只能在有限场地内做一些游戏性训练。在征询学生设计意见时,教师设计了分组计划,投放几个游戏性训练内容:射门游戏、盘带球游戏、足球掷远比赛等。学生对这样的训练内容非常感兴趣,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进入到喜欢的游戏之中。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小组,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自然是积极回应。在运动训练环节,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运动要求,或者是游戏规则,要求学生都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学生对运动有个性倾向,教师充分照顾学生运动诉求,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和比赛活动之中。学生有了更高的参与热情,其训练效果也会大大提升。小学生对足球运动还不是特别熟悉,教师以游戏为主要设计形式,其目的是引发学生运动热情,让学生在游戏之中认识足球喜欢足球,培养其主动训练足球的自觉性。学生在主动性运动中建立起来的运动兴趣,能够对其后来的运动生活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三、组织训练活动,强化生本运动体验
小学生对运动训练活动有特殊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做布设和组织,自然能够形成对接和激励,成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达成“不教之教”的目的。学生接受信息渠道众多,占有信息也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教师能够发动学生参与运动训练设计,其支持效果会更好。
体育课堂上的训练都属于活动范畴,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将这些运动形式做创新设计,给学生带来全新运动体验,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运动情结有重要帮助。如短跑训练,其组织形式有很多,教师对分组接力跑比赛形式做创意设计,增加了一些游戏内容和环节。如设置一些障碍、设计弯道、增加打卡点等。学生对这样复杂的接力比赛项目非常感兴趣,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因为增加更多环节,比赛难度虽然加大了,但其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挑战心理被激发起来,课堂运动气氛瞬间被点燃。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做执行裁判,增加了手机监控项目,其比赛气氛更浓重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训练成效显著体现出来。
教师借助游戏设计,为运动项目增加更多环节和内容,学生参与热情更高,活动氛围更好。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对运动形式做优化处理,其目的是增强训练趣味性,为学生顺利进入到运动环节做准备。从实践操作效果可以看出,学生运动情绪被激活,其运动锻炼效果显著。教师从运动形式入手展开组织和调度,学生都能够主动展开运动训练,自然达成了“不教之教”目的。
四、实施分层教学,促进生本运动构建
学生运动基础和学力表现不在同一档次,教师在运动和训练任务布设时,要考虑学生接受实际,针对性做出设计和布设,能够提升教学设计的契合性。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高度契合,在体育学科教学应用有更高对接性,教师要主动建立分层意识,对不同学生群体做不同调动,设计不同训练任务,学生接受起来没有更多障碍,其组织效果会更高。学生各取所需,自然形成“不教”局面。
安排体育训练量时,教师需要有分层意识,给不同群体学生不同训练达成目标,这是最为科学的设计。如跳高训练时,学生面对跳高横杆时的表现差距太大了。教师先根据观察结果做分组安排,让跳高成绩好的学生为一个小组,成绩最差的学生为一个小组,其他学生为一个小组。小组划定后,教师让这些学生进入不同训练场地,并做出运动任务设计。优等生小组,主要传授技术动作,由运动骨干同学具体负责;中等生小组,主要矫正运动动作,主要由教师负责;学困生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横杆高度,合作交流,探索跳高的要领,训练其操作胆量。任务下达后,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到位,开始了自己的训练操作。教师不仅要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还有所兼顾,给其他学生做出示范引导,让学生逐渐找到训练的要领。
教师将学生做分组处理,给出不同训练任务,提出不同训练要求,其分层教学意识鲜明体现出来。学生对自主训练比较青睐,教师对学生运动训练心理有比较到位的调查,针对性做出布设,给学生更多主动训练运动的机会,体现了“不教”的意识。学生对自主性运动有更高认同感,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不仅要根据学生运动水平做对应设计,还要对学生运动耐性做观察调查,及时做出回馈处理,确保学生运动始终保持良性发展。
五、延伸实践设计,培养生本运动习惯
体育学科训练设计时,教师需要做延伸处理,让学生拓宽训练视野,对接课外生活,在更广泛活动区域做训练体验。教师可以布设一些亲子活动任务,让学生展开有创意的训练实践,在对接社会、对接自然的运动中建立运动情结。体育训练与学生生活形成多点对接和融合,符合学生运动基本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要求。教师要在学生运动习惯培养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以提升教学品质。
小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不同爱好,教师在实践延伸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操作条件,结合家长的具体反馈做具体设计,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设计的契合性。如跳绳训练,学生可以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独立训练,为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教师增设了一些互动任务,要求家长积极协助,与学生做亲子运动。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展开跳绳形式设计,与家长形成多重互动,在运动中获得锻炼效果。家长介入学生运动之中,给运动带来更多成长契机。教师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做调动,要求家长做出积极配合,其亲子运动搞得风风火火。教师要求家长利用手机制作运动视频发送过来,将亲子运动推向高潮,学生运动主动性大为提升。
学生对课外体育训练没有更多主动性,教师针对学生运动需求做设计,将家长拉进来进行助学操作,学生运动情绪被逐渐调动起来。特别是增加了一些个性运动内容,以及运动视频的制作等,都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大多有主动表现欲望,教师针对性做出布设和组织,成功激发学生训练热情,自然达成“不教”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推出更多训练活动,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训练需要,对学生做更多运动习惯培养,有效提升学生运动主动性,无疑是“授人以渔”,对学生养成终身运动习惯有重要现实意义。“不教之教”中的“不教”是核心追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运动,建立主动学习意识,自然践行终身运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