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视角下的阅读教学路径探寻
2022-03-03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浣江小学教育集团行知小学王周英
□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浣江小学教育集团行知小学 王周英
阅读教学有多种形式,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也非常广泛,审美教育是高阶目标。审美能力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广泛运用审美渗透的方式进行,效果显著。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是陪伴学生终生的健全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建立需要教师在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与构思,需要老师不断实践与迭代,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
一、文意梳理,矫正文本审美角度
小学生的审美表现在萌芽阶段,没有突出显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审美能力与表现,从文本审美的多角度视角,深入探究,做出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审美阅读思维与文本达到全新交融。教师可以运用诵读练习、课堂辩论、讲述课文、故事编写等手段,给学生带来语感历练的机会。文本审美的角度众多,只要教师科学组织,及时跟进,学生的语感成长效果就会更为明显。
1.精选文本内容
童话故事情节美妙、玄幻又耐人寻味,表现手法引人入胜。教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开展教学设计,将故事进行科学展示,为学生打造玄妙的阅读情境,顺利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引发更深的阅读思考。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凄美故事。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被冻死在冰雪之中,这个故事令人惋惜。教师从电子课件中选取故事的不同场景的图片进行展示,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与图片信息进行故事重新编排与讲述。学生对于讲述童话故事会感到紧张,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兴致。学生通过文本的理解,认真观看教师提供的照片,自发地进行故事情节的整理,展开集体讨论。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对学生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解答问题。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教学研究中,达到思维与信息的高度接轨,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讲述童话故事环节的设置,对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起到重要引导作用。三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毕竟有限,通过故事情节图片展示与文本阅读结合的方式,成功调动学生故事思维。教师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给予反馈,完成课程内容。学生在童话故事的讲述中得到认可,产生自信,完成审美能力的搭建与提升。
2.精选审美角度
童话世界充满幻想,在儿童的潜意识之中,凡是童话故事大多带上神奇的色彩,童话中的人物也有一些超自然的能力,而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柴燃烧中产生了幻想,但她没有超自然的能力,最终还是在幻梦破灭中失去了生命。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思考: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都围在圣诞树下,吃着、喝着、笑着,可这个小女孩,却要在寒雪中去街上卖火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故事呢?学生开始议论,教师适时做出引导:人的命运与社会紧密相连,这个女孩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呢?她为什么在万家团圆的夜晚出来卖火柴呢?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逐渐找到审美切点:这篇童话描写的一个凄惨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是善良的,但生活在万恶的社会之中,遭遇到这样悲惨的事情,这是自然的结果,没有什么意外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弱肉强食的社会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穷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富人却在花天酒地,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但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当社会没有了关爱,当社会没有了公平和友善,这个社会就是罪恶的。因此,我们要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不让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的国家上演。
二、情感阐释,引发文本审美共鸣
从情感角度进行的文本审美设计最能产生学习共鸣。从文本的众多要素中进行情感切入,将文本情感,作者情感和读者情感进行碰撞,擦出思维火花,在一定维度上呈现认知的显性化,激发学生审美共鸣。教师结合情感诵读、性格分析、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进行审美情感表达,逐渐形成核心素养认知。
1.对接文本情感
情感阐释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引入,是审美教育的高效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手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从不同角度找到情感触碰的有效方法,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理想的审美体验。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设计课程阅读引导,为学生发动阅读提供不同方法。自主欣赏童话,感受文本内关键词的运用,提出质疑,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大胆预测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提炼出文本关键内容,进行大胆预测。对老屋最终会不会倒,展开预测。答案一:会倒,因为生命终会有尽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答案二:不会倒,因为他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是大家对于美好品质的物象化。为什么老屋对于这些看起来很小的愿望都要努力满足呢?引导学生产生阅读质疑,进行课堂答辩探讨,这个时候课堂互动气氛浓厚,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同时教师要进行深入引导,大胆预测,老屋最后到底会不会倒?针对不同答案进行再次探讨,将阅读情感融入文本的预测中,情感共鸣自然生发。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启迪,满足不同情况,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从不同维度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选择,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积极性,对阅读产生亲近感。童话故事的个性化演绎,引导学生大胆预测故事发展,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想象推断能力,对阅读内容深度理解。学生情感注入,体验故事美感,与作者情感链接,达到审美共鸣。
2.对接文本主旨
童话都有深刻的寓意,教师在引导学生做深度发掘时,要对学生思想认知基础有一定了解,以便做出针对性指导,促使学生顺利启动审美思维,从情感感知角度做对应思考,形成审美价值观。这篇童话中的“老屋”,虽然已经是进入暮年,但他有一颗爱心,为救助小动物,他选择了坚守,用“枯朽”的身躯支撑起一片温馨,这是本文的主旨思想所在。学生阅读童话时,都能够对这个主题思想有一定认识,自然产生一些审美心理认同。为激发学生审美思维,教师设计了一个插图创作任务:老屋是老迈的,但他却是刚毅的,发挥你的想象,设计一款插图,从一个侧面展示老屋的形象。教材中有一幅插图,其设计角度不是很清晰,你有什么样的创意思考,制作出一幅有创意的插图,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深入思考,对老屋形象特点做具体分析,将老屋与老人形象做对接处理,展示出老屋的坚毅形象特点。教师深入到课堂之中,对学生创作情况做观察,对这些插图做专业点评,肯定学生的创意设计。经过一番推选,确定了一些典型的插图作品,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插图做审美评价,学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制作一幅插图,这是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教师赋予其更多审美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插图创作有了更多内涵渗透,将学生带入到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三、阅读鉴赏,强化文本审美体验
小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需要培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为学生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类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进行童话角色扮演活动时,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进行创编,要遵循一定的创编方法。教师要在演绎活动中起到充分的设计指导和调度作用。首先,教师组织学生以团体的形式开展剧本的创编。其次,根据创编进行角色定位,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刻画。最后对演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在评价总结中升华对童话阅读的审美认知。
1.优化鉴赏导读
童话人物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在对童话角色的深度解析中进行对应启示,给学生提供更多视角参考。学生在参与童话演绎时对角色进行分析,根据老师指导从多视角进行刻画与演绎。如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教师从旅行入手引导学生,激趣导入一次不一样的童话之旅。学生们由生活中的旅行进入到童话故事的课堂演绎,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人物特点,台词创编,内容编排,认真进行排练。在演绎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点评与互相点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品味人物对话,感受丰富想象。感受“红头”不同情况下的情绪变化。教师在课程最后引导学生梳理童话中人物的故事脉络,画出“红头”旅行图,感情变化图,让学生感情获得升华。教师通过趣味课堂演绎,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实践。用童话故事的独特视角展开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到位,师生始终保持高效互动,确保演绎活动精准到位。阅读的脉络梳理与文本角色刻画给学生带来深度认知体验。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把控,将阅读鉴赏的广度推向崭新的视角。
2.优化鉴赏传授
学生对语言鉴赏学习比较熟悉,教师从鉴赏审美角度做任务组织:这篇童话情节设计精巧,找出这些片段做鉴赏,说说其表达作用。学生开始梳理性阅读,找出适合的鉴赏内容,准备做个性解读。如这样一段话:“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到嘴里了。”学生尝试从修辞角度做鉴赏:作者在具体描写过程中,全文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红头”和“青头”做形象塑造。在这段描写中,写出了“红头”遭遇到不幸,被大黄牛吃到肚子里了。为后面的“青头”营救创造条件,这个环节设计是比较精巧的,推出了情节的发展。教师对学生鉴赏情况做梳理,并做鉴赏引导:“红头”和“青头”是什么样的关系,当“红头”被大黄牛吃掉后,“青头”在干什么?表现了“红头”和“青头”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做对应阅读和思考,很快就有一些新发现:“红头”和“青头”亲如兄弟,当“红头”被大黄牛吃掉后,“青头”急忙做出指导,它不顾自己的疼痛,“大声喊”“红头”要注意躲过大黄牛的牙齿。“青头”与“红头”的关系是亲密的,所以才会有后面的成功营救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做语言鉴赏学习,从思想情感角度做设计,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
四、延伸阅读,拓宽文本审美视野
延伸阅读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创新延伸阅读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拓宽审美视野。小学生语言积累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准备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文本,以保障延伸阅读顺利进行。教材文本具有篇目经典,语言精彩,正确价值取向引导度高的特点,适宜作为学生的延伸阅读内容,教师可从语言赏析、写作手法、修辞方法、段落结构等方面着手,进行延伸阅读训练。
1.创新训练形式
延伸阅读形式丰富,其中语言赏析是非常典型的手段。教师在运用语言赏析的过程中有多种引导形式。如教学部编版语文第九册《桂花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课题导入,通过视频展示桂花飘落的美景。进行课程观察要求:认真欣赏“桂花雨”,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与文本信息相互对照,产生独特的审美观点。教师可继续进行问题设计:作者为什么说只有家乡的桂花雨才最美丽?你能够写出一些思乡的名句吗?学生根据教师布设的问题做深度思考,并积极进入互动讨论环节,自然产生生活联想,将感情巧妙融入,在名句书写和解读中进行审美内涵探讨。小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审美探讨,能够有效提升阅读素养。教师通过视频为学生展示桂花雨的过程,实际就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审美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洗礼。老师进一步设置问题将延伸阅读步步推进,给学生更多思考,引发更多审美触动,形成审美感知。学生在不断地延伸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深入思考,有效拓宽文本审美视野,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
2.创新训练实践
教师指导学生做深度阅读学习时,需要设定一些策略和方法,这样才能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如网络信息技术的适时应用,往往能够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鼓励学生做延伸思考,以“桂花”“桂花雨”为关键词做网络信息搜集,获得海量相关信息,学生对桂花的生长习性和特征做梳理性阅读,对课文解读有了更多感知,特别是一些教学课件的观看,给学生深度阅读解读文本内容提供了帮助。教师组织学生做信息梳理和展示活动,对作者情感和文本主旨做深度发掘,学生开始整合这些信息资源,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思考,很快就建立系统性学习认知。在信息反馈时,教师鼓励学生做典型发言,学生都能够结合相关信息做阅读解析,对文本丰富内涵做深入解读。教师推出网络信息搜集任务,成功激发学生审美主动性,学生从网络信息搜集整合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是鲜活的,其思想触动是剧烈的。
五、读写结合,建立文本审美能力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建立文本审美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读是对美的感知输入,写是审美的消化输出,读写结合是一个完整的审美学习闭环。运用阅读赏析的方法对教材美文进行梳理与理解,实现审美经历的可操作性。学生进行审美认知形成文字展现,这是美育教育的结果展现。
1.升级读写设计
教师通过多视角设计课堂读写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共鸣,写出审美感知,展示学习成果,使阅读审美的能力提升。如教学《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时,自行阅读完成后,适时给学生提供对比阅读素材进行阅读拓展。刚刚学习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内容安排,说说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有哪些。从文章的主人公的变化,故事不同感情的表达,不同描写手段的运用等多方面,体验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教师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要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多角度引导,对学生的个性观点给予积极评价。为了巩固对比阅读效果,教师给学生布设运用信息手段搜集更多关于树的童话故事。小学生对于主动运用多媒体搜集童话都很感兴趣,自然会搜集到更多信息,进行阅读审美提升。学生将两篇童话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情感的对比学习,审美阅读的种子自然生发,教师随时跟进学生课堂讨论,给学生更多价值感体验,更多思想触动,学习热情高涨。教师给学生布设运用信息手段搜集更多素材,对学生成功启动阅读思维提供了更高的适用度。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老师的精妙设计与引导下被点燃,学习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2.升级读写组织
教师组织学生读写操作时,要提出具体的读写要求,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如读后感任务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在深度阅读基础上,说说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表达什么样的寓意,阅读童话留下什么样的感想。学生接受读写任务后,开始对故事做梳理性阅读,从自身角度做思想解读。有学生这样写道:这篇童话围绕大树懂得快乐的含义,能够随着成长的过程而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也有学生这样写道:这棵大树有些不安分,随时产生一些古怪的想法,让人感觉太不稳重,没有一个执着的目标追求。教师对学生个性理解做评价,对童话的寓意做深入揭示,促使学生顺利建立阅读认知。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经过日积月累的不断训练,在学生勤奋的努力下,久久为功。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思维建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多视角探索,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针对课程设计内容,不断进行更有效的课程探索。为学生学习发动,多维度发散学习,提供适宜的场景。让学生在跟随老师引导的基础上,自主启动核心素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