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式情境:让道德与法治教学鲜活起来
2022-03-0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室王金荣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王金荣
情境教学法在新课程改革中被广泛应用,学生对直观性、互动性、开放性情境有更强感知力,其助学价值更为丰富,教师要对教学情境设计方法做创新研究。在课堂导学环节,大多数教师习惯利用多媒体展示作为情境设计手段,这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能够引入主线式情境设计方法,势必能够带来更多启动力量。话题主线、故事主线、人物主线、时事主线,都可以成为情境设计的重要选项,教师要做出合理选择,利用情境展开教学调动,形成丰富教学内驱动力。
一、话题主线情境,理清课堂启动程序
话题是问题的一种呈现形式,教师习惯利用问题做教学调动,如果能够在导学环节,将问题以话题形式投放出来,提出具体的思考要求,学生会快速跟进,对话题做深度思考和互动交流。整合话题设计资源、优化话题设计程序、抓住话题投放时机,可以对学生形成多点激发,教师借助话题展开情境设计,组织学生做深度研讨,确保课堂程序顺利启动。
1.整合话题资源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导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做深入研究,对话题设计关涉内容进行筛选,找到话题设计的切点,以提升话题设计的适合性。话题不同于一般的问题,话题大多带有讨论性,也可以带上一些争议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产生个性观点,在深度交流中建立学习共识。课堂辩论大多有话题支持,教师在情境设计中渗透话题,无疑能够对学生形成思维冲击。
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分析,归结出一些讨论话题,在情境设计环节做出投放: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你能够详细介绍吗?学生对这个问题最为熟悉,自然会积极行动起来,展开热议和展示。有学生说,我们穿的衣服,从材料到制作,需要一条完整的生产链条,这都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吃的东西,从种植到收获,再到加工,也是众人努力的结果……教师对学生解读情况做梳理和归结,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核心。
2.适时投放话题
学生进入学科教学环节后,其思维关注点呈现随意性,教师利用话题做引领,组织学生针对话题做互动交流,在深度思考之中建立学习共识。话题设计完成后,教师要抓住适合的投放时机,以便做出精准激发,快速形成教学带动。课堂导学、重点攻关、内容转换、活动启动、训练设计、课堂小结等,都属于话题投放时机,教师要在学情调查基础上做出合理安排。
教师适时投放话题,学生会迅速做出回馈,课堂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建立起来。如“我与社会”,教师在导学环节,对教学内容做研读之后,投放讨论话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处处与社会对接,没有人能够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见解。学生拿到这个话题后,都能够积极展开思考,很快就形成不同观点阵营。持反方观点的认为:生活与社会虽然联系紧密,但离开社会也同样能够生存。《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就是一个例子,他流落荒岛也没有饿死。持正方观点的认为:任何人离开了社会,就不能独立生存,即便是饿不死,也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样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3.变换话题设计
教师设计话题,学生讨论话题,这是最惯性的思维模式,学生对这样的设计和操作会产生一些审美疲劳。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话题设计时,不妨吸纳一些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展开话题组织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也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更多内驱动力。学生参与话题设计时,需要先做内容阅读分析,对相关信息做整合处理,这个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
如“在社会中成长”,教师鼓励学生设计讨论话题,学生开始思考和设计。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做筛选。如: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是社会提供的,离开社会能行吗?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吗?社会给人们提供的仅仅是生存的物质基础吗?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做深入思考,课堂学习气氛逐渐建立。
二、故事主线情境,增加课堂代入力量
学生对故事主线情境有一定关注度,教师深度研究教材内容,提炼教材故事,深入生活做调研,搜集生活故事,延伸教学视野,讲述历史故事,都能够为情境设计带来信息支持,学生对鲜活的故事有特殊情结,教师借助故事打开教程,无疑是最佳选择。
1.提炼教材故事
教材内容中有不少故事素材,教师有意识地做提炼处理,能够快速形成教学启动力。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更强的敏感性,当情境投放中渗透了故事内容,学生会主动展开阅读和探索,从故事探秘中建立学习认知。教材中的故事资源比较丰富,教师需要做出科学筛选,挑选有价值的故事信息,结合多种教辅手段的应用,对这些故事资源做投放,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形成教学激发驱动力。
教师对学生生活认知积累有一定了解,这样可以形成对应设计。如《网络生活新空间》,教材中对网络改变生活这个问题有详细介绍,教师提炼出一个故事:农民种植庄稼和蔬菜时,借助网络搜集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根据网络传输技巧做相应改进,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有人借助网络做技术学习,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足以说明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新体验,为我们提供更多服务。学生对这方面的故事内容比较熟悉,自然能够顺利接受,并主动展开教材阅读学习,课堂学习气氛逐渐建立起来。
2.组织生活故事
学生对生活故事最有感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渗透一些现实生活故事内容,能够顺利形成教学亮点。生活故事来源渠道更多,教师对故事信息做整合处理,挑选学生关注力更高的内容,其启动性会更高。教学内容与生活故事要有契合性,教师在具体筛选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对接性,这样才能形成教学助力。如果有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讲述生活故事,搜集身边的故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如“网络改变世界”,学生对网络应用最为熟悉,教师在课堂导学环节,要求学生讲述关于生活中运用网络的现实案例。学生开始深度思考和互动交流,很快挑选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做介绍。如这样的故事:微信支付宝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便利,而奶奶还不会运用这些功能,我就利用一切机会教她,经过多次尝试,现在奶奶可以利用微信去买菜购物了。奶奶还以实际操作形式向其他老年人做方法传授,让更多老年人也都能够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教师对这个生活故事做重点评价,引导学生围绕网络应用这个内容做延伸学习,课堂教学程序顺利启动。
3.讲述历史故事
教材内容关涉方面众多,教师不妨借助一些历史故事做引导,将教学内容做延伸处理,借助历史故事推开教程,学生接受更为顺利,助学效果也会更好。学生对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比较熟悉,教师利用媒体手段做演示和展示,能够将课堂学习带入特定情境之中,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呈现丰富性。
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这方面的内容时,列举了一则前些年发生的一个“历史故事”:网络刚兴起的时候,有一名初中生常常出入网吧,最终染上了网瘾,因为没有钱上网,就去偷东西,最终被公安局抓住……学生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还有很多“网瘾少年”的存在,整天沉迷在网络之中。教师借这个故事做对应引导,要求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对合理运用网络这个问题做深入思考。一个并不远古的“历史故事”,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的学习环境之中,教师提出现实问题,促使学生做自我反思,将学科教学推向深入。
三、人物主线情境,提升课堂迭代效应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关涉诸多故事和人物,教师从人物解析角度做设计,推出人物式主线教学情境,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多触动。如历史人物、身边人物、自我经历等,都属于人物主线设计范畴,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做好对接处理,以提升教学适合性。
1.关注历史人物
教师借助历史人物和故事做情境设计,体现教学适配性,其助学效果更为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历史人物故事选择时,需要做好对接,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科核心,通过对历史人物故事的剖析和感知,顺利进入到深度学习情境之中。历史人物和故事信息呈现方式众多,影视剧、网络信息、古典文学作品等,都能够与历史人物形成对接,教师需要做出对应设计。
如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导学环节讲述一个历史人物故事:北宋词人晏殊,是一位遵守规则的典范人物,早在十四岁时,因为天赋出众,被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他,要求他和其他进士一起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这个考试题目是他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地禀告皇帝,要求更改题目。皇帝对其守规矩的表现大加赞赏……学生聆听故事后,对这位历史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对遵守社会规则这个问题有了鲜明的认知。教师借助历史名人的故事做导学,创设适宜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环境之中。因为这位历史名人当时才十四岁,这让学生顺利产生敬仰之情。
2.搜集身边人物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有不少鲜活的人物,教师对这些人物素材做重点推介,能够形成鲜活的教学情境。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之中,搜集一些身边的典型人物和故事,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将学生置身于生活环境之中,对生活人物做解析和感知,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思考,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特别是学生自行搜集到的身边人,其典型性更高,助学作用更大。
历史名人有典范作用,身边的平凡人、平凡事同样有教育示范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做信息搜集,能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学习“维护秩序”相关内容,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身边遵守秩序的典型人物故事做搜集展示,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有学生讲述这样一个人物:数学老师说过上课再也不拖堂了,他说到做到,对教学环节做合理规划,都能够在课堂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这应该也是一种遵守秩序的行为。
3.展示自我经历
教师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最为实惠的设计。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组织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将自己作为典型人物推介出来,可以形成更多思考。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做自我剖析,对心路历程做回顾和总结,在自我反思学习中建立崭新认知。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从学生成长实际出发展开设计,让学生围绕自身作学习梳理和规划,其适合性更高。
“遵守规则”是追求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导学环节,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遵守规则做深度诠释。学生都有相关经历,自然有话可说。有学生讲述遵守其防疫规则的经历,因为防疫需要,出门都要戴口罩,现在已经形成习惯,不戴口罩坚决不出门。也有学生介绍自己在行路中遵守交通规则的经历,不管路口有没有车辆,都能够坚持红灯停绿灯行的原则。教师对学生讲述的情况做点评,引导学生开始阅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课堂学习程序自然打开。
四、时事主线情境,拓宽课堂关注视野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渗透时事政治内容,这是最为自然的选择,教师借助时事新闻做情境设计,能够对学生形成强力冲击。媒体信息、生活见闻、网络素材等,都属于时事信息的重要来源,教师对这些信息做精心处理,形成学习情境,能够带来激活效应。
1.借鉴媒体信息
时事政治信息来源渠道众多,教师要做好整合处理,让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搜集工作,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都属于现代媒体手段,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搜集一些时事新闻信息,在导学环节做情境设计,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更多学习关注点。学生对媒体手段应用最为熟悉,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做设计和组织,以便形成更多教学激发动力。
教师利用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可以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如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打开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并做出判断,哪些画面是讲道德的,哪些画面是不讲道德的?学生开始观看这些图片,纷纷给出自己的判断。有学生说,第一幅画面是不讲道德的行为,随地乱丢垃圾,这是很不文明的行为。也有学生说:第二幅画面是讲道德的,大家都能够自觉排队进入公共场所,没有拥挤行为。教师对学生判断情况做归结,引导学生进入教材之中,结合学习内容做对应分析,对社会生活讲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投放生活见闻
时事新闻最为鲜活,教师在整合这些信息时,要对教学内容做对接处理,让时事新闻为教学提供服务。学生对生活见闻比较有感觉,如何才能形成关联性思考,需要教师做出具体的设计和推动,将这些时事信息做成画面、话题,或者是视频等材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展开主动性思考和讨论,顺利启动课堂教程。
教学“尊重他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讲述一个鲜活的生活案例:有一位老人过马路,因为行动很慢,对面已经亮起红灯了,他才走到路中央;这时候,来往的车辆都停在原地没有动。老人顺利到马路对面,回过身来对着这些车辆深深鞠一个躬。这是真实发生的一幕,在我们生活中,人们的素质在不断提升,尊重他人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大家还有哪些类似的见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了信息交流,纷纷讲述自己的见闻,展示生活中尊重他人的事迹。教师利用一个生活场面做学习情境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逐渐讲述身边事迹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情境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3.整合网络素材
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信息阅读、信息整合、信息应用最为敏感,教师不妨以信息搜集整合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环节,在教学情境布设时做全面渗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应用网络早已成为学生日常行为,教师推出网络信息搜集任务,对教学内容做对接处理,可以给学生提供清晰操作路线,确保网络素材搜集整合工作顺利展开。
在教学“诚信守信”相关内容时,教师在导学环节先利用多媒体联网做信息搜集,瞬间有不少相关信息集中涌现出来。如“山东第八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召开、中国文明网建立“中国好人榜”、致敬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郭万刚等新闻信息。教师打开这些网络链接后,找到有关诚信守信的案例,引导学生做阅读和思考:这些都是最鲜活的生活案例,特别是道德模范,他们是最平凡的百姓,也许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能够做更多的观察,很可能有一些发现。学生阅读这些网络素材,很快就形成了对接,结合教材内容做深度思考,顺利进入到学习核心。教师借助网络素材做情境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科教学需要情境设计的支持,教师对情境设计内容做整合处理,对情境投放、情境引导、情境改进等做优化设置,无疑能够带来更多课堂助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启动后,教师推出主线式情境,借助话题、人物、故事、时事等内容做主线情境设计,能够理顺课堂教学程序,启动学生学习思维,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学生对主线式情境有特殊敏感性,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判断,借助更多辅助手段做对应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