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2-03-03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语应用型一带一路

孟 茂 倩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后,“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优化经济管理体系、促进协同繁荣发展、大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把外语理论和外语应用技术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其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沟通交流的重任,客观上要求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实践、探索、创新和发展,特别是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路径,将人才培养重心放在应用环节,提升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生产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一、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创新意识、熟练外语沟通和跨文化学习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人文、科学、技术、工程、信息和数字素养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于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的要求,要提升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产学研创新结合,积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就必须着力推动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我国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结构和应用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我国部分本科高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转型发展已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研究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由于高校的办学历史、专业特色、学科结构以及运行状态等的差异,办学模式转型的内容和内涵也有较大差别。目前,我国本科高校办学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型,由教学型向产学研结合型转型,由单科型向多科型、综合型的转型,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难点在高校领导办学观念的转变,实质是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水平的提高,关键是顺应国家发展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核心是重视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职能,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方向,注重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本科高校办学模式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转变与创新。外语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探索适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为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走出去”提供了发展机遇。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众多国家,各国母语种类繁杂、内涵丰富、文化多元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结构和应用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本科高校长期重视基础教育,弱化实践训练,使培养的外语人才缺乏应用素养和能力。另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工程建设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语言障碍、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等都给“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走出去”带来沟通交流的困难和障碍。根据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在应用型外语人才方面,存在缺乏新产业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工程建设、国际事务等方面素养的培养等问题。

(一)缺乏新产业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素养的培养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促进了商业模式的重大创新和产业技术路线的彻底变革,带来了产业结构、竞争模式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重大调整和改革,技术—经济模式加速从工业化向数字化演进,使社会生产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形态数字化、产业组织平台化的新特征。在此背景下,我国应用型外语人才普遍缺乏新产业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素养的培养,外语教育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调整既有的外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精通新产业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提升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是高校领导和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缺乏工程建设素养的培养

中国企业“走出去”承接工程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相当数量的精通工程设计、勘察、施工和管理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从事工程建设招标文件的翻译、合同签订前期中外双方的沟通、切磋、讨论、协商和谈判,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进行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翻译等。工程合同、施工管理和建设监理的翻译尤其重要,翻译的微小误差对双方沟通效果的影响很大,均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缺乏将外语融入工程设计、招标管理、工程勘察、工程施工、监理监督等实践教学,导致应用型外语人才在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管理方面的素养欠缺。

(三)缺乏国际事务素养的培养

外语人才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考试技能和比较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应对国际事务的素养和实践能力仍存在较大缺陷。很多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以及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质量严重落后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涵盖沿线各国的金融、教育、科技、贸易、通信、新能源、新技术、工程设计和建设管理等,这要求应用型外语人才除了具有牢固的语言能力外,还要了解国际关系、国际法、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文化交流、科学技术、金融、贸易、通信、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工程建设等相关合作领域的知识,熟练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具备实际交流和谈判交涉的扎实实力。只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工具型和技能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国际事务素养的培养,很难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要。

三、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适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政策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意识的反映以及对事物认识的结果。任何理念都体现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能客观反映其追求和价值观。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理念,以指导、规范和践行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领导和教师普遍具有重视外语基础教学的理念,片面追求大学生考研外语成绩的提高、外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以及考研的录取率,对高校外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模式过时、偏重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机会少等问题的重视不够,还缺少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和改进措施。

(二)缺乏适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

许多高校缺乏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将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引进少数有留学经历的学者,忽视了对本校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和培训,导致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不均衡,外语教师队伍、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同时,缺乏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在教师能力评价方面,偏重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层次、科研获奖情况等,忽视教师教改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具有国际化眼光和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缺乏适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方法

外语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当前很多高校的外语教学,仍坚持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外语教学效果和水平的标准,鲜有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标准和方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更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则集中精力于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应用外语的素养和能力未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疏于学生应用外语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培养模式,很难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要。

四、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合作融合理念,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国大力倡导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应用型外语人才要具备应用外语的基本素养,熟练掌握社会生产一线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培养要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因为科研能优化学校的教学和教书育人的环境,带动教师研究能力和知识输出能力的提高,带动学生敢想、敢干和动手能力的提升。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需要企业供给营养,尤其是离不开外资企业的贡献。离开“产学研”结合、多方协同,高水平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高校领导要改变传统观念,注重顶层设计,开拓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路,将一流企业(包括国外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的优秀案例和培养资源引进到学校;高校教师要在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提高应用型外语的教学能力,与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涉外工作人员等共同授课,协同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

(二)确立服务发展目标,注重人才个性化培养

高校领导要确立服务发展目标,将外语课程学习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贴近实际,联系职场,贴紧企业,服务发展;高校教师要形成以授课对象为先导、以服务社会发展与进步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在高校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发展的完整体系。

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以计算机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助推世界经济多元融合,其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和全球性。应用型外语人才个性化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其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只能自我解决。高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注重每位学生的本质特性和个体特征,遵循教书育人模式和学生成长规律,为每一个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特征的应用型教育,最大程度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并重,以应用急需倒逼结构优化,以开放合作提升育人质量,以服务发展释放教育活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人才个性化培养。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关注应用型人才需求

应用型专业建设的起点是社会需求,动力是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反映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要。社会发展既需要职业技术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又需要应用型外语人才,因此,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必须面向未来,顺应社会的不断变化,满足对应用型外语人才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要关注这些新的要求,特别要重视应用型外语人才应用素养、创新思维、实践教育、智慧社交、跨专业学习、跨文化交流、团队协作和服务地方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多方合作,多角度培养,全方位提升应用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优化外语课程结构,突出应用型导向

高校领导要抓好应用学科建设,通过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结合,促进应用型专业建设。应用型专业由应用型课程组成,应用型课程是应用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是实现应用型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首先要优化应用型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外语课程建设方面,一是要融入新兴战略产业的知识。根据外语专业的特点,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信息、生物、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数字、绿色低碳等产业的知识;二是要融入信息技术的知识。以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其中,人工智能人机协同化,图像识别逐步产业化,语言控制应用生活化,许多简单、繁琐和重复的任务实现了智能化,经济活动从决策到运营、从制造到服务的全链条实现了信息技术全覆盖。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融入信息技术发展的知识元素;三是要融入地方特色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五)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能力

改进应用型外语人才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改革其培养方案的重点,也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载体。改进应用型外语人才教学模式和方法就要准确把握应用型教学的本质,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交流、频繁交往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应用的共情。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多任务倾向、小群体协作倾向、多目标与成就倾向、实验活动依赖网络倾向、重视亲身体验倾向以及互助交往倾向等特征。高校领导就要根据大学生学习的特征,同时考虑学生的流动性、届别的差异性,持续研究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应用型学习的需求,增强教学管理的应用性、针对性、差异性和有效性。教师要以课堂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基于学习兴趣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让学生发挥应用型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实现提高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能力的目的。

五、结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持续提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又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结构和应用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高校领导必须更新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合作融合理念,协同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确立服务发展目标,注重人才个性化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关注应用型人才需求。高校教师必须优化外语课程结构,突出应用型导向;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能力;按照适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满足“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猜你喜欢

外语应用型一带一路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