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3-03张理中
张理中
(甘肃省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甘肃 会宁)
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各种方法积极进行调试,把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主体,让其尝试新鲜的命题、新鲜的语文范畴,努力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中提高成绩,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进行教条式的语文知识传输。在传统的教学认知领域内,认为语文是一门文科,所以不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思维能力,只要记住老师说过的话,只要针对语文材料进行自己的理解和背诵就可以了,但是在新时代下,想要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就必须以提高思维能力为途径。语文表面上是一门感性学科,但它的本质却贯穿着理性思维,特别是在语文逻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在文章的组织架构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所以说,思维能力决定了学生语文的发展水平,以理性的思维方式看待感性的学科,去挖掘感性学科中的理性因子,是促进学生开发想象力、促进其观察能力的提升、促进其理解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语文教学应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现状
(一)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工作不够重视
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一些老师并没有采用培养思维能力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没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甚至有的语文老师认为,语文学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汉字以及熟读文章即可。只要学生考试通过了,就没有必要再让学生了解更多,这些观点在根本上都是错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到语文内在的知识,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到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不科学
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会使教学中的内容以及其他的内在含义产生缺失,从而不能形成独立的语文知识体系。同时,有些老师会对一些学生的想法给予否定,使他们没有自信去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语文是没有界限的,只要不是特别大方面的偏差,都是有道理的。所以,打击学生独立思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阻碍。
二、初中语文教学应强化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保持思维的灵敏度,积极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以及联想,如教学《散步》一文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进行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从视频中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写作背景,提高其探究的积极性。随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背景的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作者是如何生动、准确地写出他想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使课堂更加有效。
(二)营造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应该教导学生重视思考的整个过程,老师作为引导者,需要营造一个别致的氛围,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以及活力。如果一个课堂的氛围十分无趣,那么课堂将会毫无生机,所以老师要营造一个跌宕起伏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像河流一样时刻淌出诗情画意。所以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就应该创造出一个具有生动活泼、脑力爆发的学习环境。众所周知,学生在面向社会参加工作时,在面试过程中通常以无领导小组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而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能产生最大程度的思想火花的碰撞,能够进行思维方式的友谊性较量,所以这种无领导小组的方式是最有成效、最能筛选出优秀选手的面试方式。同样,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中,氛围的营造是很重要的。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虽然不应该是和工作中面试场景一样充满激烈性和充满竞争性,但是也要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地发扬内心的活跃性,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开拓思维,不断努力进取,不断勇于发言,不断勇敢思辨,这样的教学氛围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课前的导入,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思考氛围,让学生去认真阅读文章以及思考老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济南冬天的雪景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接着提出问题,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大家有什么感受?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顺着老师的思路进一步发展,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老师由此导入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全篇文章,找出文章中描写济南冬天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思考句子中蕴含了哪些手法,为什么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会那么美。可以让学生接着进行思考,如果自己写冬天,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进行描写呢?通过这些教学导论,学生能够进行仔细的阅读,通过思考与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借用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教材选的文本覆盖了古今中外不同的作品,这些文章都兼具艺术性以及文学性,同时还具有思考性。我们可以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利用诗歌教学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诗歌教学很重要,所谓形象思维,指的就是用人、事物等这样直观的形象为根据进行塑造和描写的过程。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会通过诗歌文字描写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因为诗歌的创造和创意过程,是充满理性思维的,是带有规律和节奏的。在诗歌的创意过程中,很多老师却偏重于对规律的教学,如韵脚的设计,却不鼓励学生进行整体诗歌灵感的激发和创意的生成,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限制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以自己为主。还有在诗歌的解读过程中,老师通常从头到尾教条化讲解,这样的课堂只会让学生固化思想模式,很少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减少思考。以课文《观沧海》为例,在这种诗歌中,诗人描写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一些波澜壮阔的画面。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会逐字逐句地进行诗歌的讲解,而错失了学前导入的环节。在学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应先为学生展示观沧海的创作背景、观沧海所展现的具体的具象场景。很多老师没有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诗歌画面的导入,从而形成了学生思维能力上的空缺,使学生不能有效地体验到诗人的情怀和诗人的创作背景。所以,教师仅仅是通过诗歌内容来进行逐字逐句的思考,不能给学生加深印象,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走进生活,丰富课外实践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普及,最终要促使学生走进生活,步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所以语文知识的应用场所不应限制于课堂的“一亩三分地儿”,应促进学生未来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传统的逻辑方式下,语文的学习顺序是“听说读写”,但是在新课标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下,应该建立重新的学习顺序和学习逻辑,这种逻辑性在于对“听说读写”的重新解构上。语文的学习过程应是从“听读”到“写说”的进步。听读的过程是对老师授课内容的理解、吸收和内化过程,而说和写的过程是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过程,所以只有秉持这一逻辑理念,才能更好地实施语文的相关教学活动。
例如,在莫泊桑的《最后一课》一文的讲解中,老师可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通过课前进行大量的听读训练,训练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基本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会、演讲大赛和辩论会的方式,对本课内容进行吸收、内化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不断的素材来源。在辩论和演讲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对这些语文素材的简单加工,更是以语文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导向,不断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和体验,不断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找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演说能力、思辨能力。
再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以听读为导向,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前期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仔细听取,老师通过对背影中描述的场景进行课前的导读与分析,通过这些听与读的铺垫,老师可以在后期对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写作培养培训。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自己父亲的样子,从模仿开始,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命题。学生可以自己的父亲为写作素材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这样既能表达父爱,又能提高他们的感恩思想。所以,只有通过重新解构语文的学习逻辑,才能促进学生从学习语文知识到运用语文知识的质的飞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基本学习能力,它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创新模式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这就需要老师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引导,当然老师一定要发挥更多的优势来让学生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促进他们全方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