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阅读实践研究
2022-03-03张晓菁
张晓菁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精神财富,“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汲取了以往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具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含量、思想含量和厚重的理论分量”。[1]青年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使他们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政治鉴别能力,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深度,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给思政课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按照这一方向,马列经典阅读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引进了思政课堂。当前,要将这一改革落到实处,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还要不断调整、完善,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情况,笔者以独立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到各年级各专业620份有效问卷。对问卷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经典阅读很有意义。调查数据显示,只有7.26%的学生认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而选择“有意义”的占92.81%,认为其意义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课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政课考试成绩”“增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些意义既有长远的、有高度的意义,也有短期的、直接功利性的意义。但不管如何,这些意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积极阅读经典。
2.经典阅读有所涉及,但整体兴趣不高。对于“您是否有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阅读经历”的占70.97%,其中,仅有3.39%的学生选择“经常读”,绝大部分都是“偶尔才阅读”;而“从来都没有阅读过”的高达29.03%。在一个学期中,只有1.82%的人保持“5本及以上”的阅读量,90.68%的人只阅读过“1-2本”。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经典阅读,但阅读兴趣不高。
3.思政课成为经典阅读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是主要引导者。关于“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渠道是什么”,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占83.86%,这说明思政课已经成为经典阅读的主渠道。选择“党课、团课”的占77.95%、“院系青马班”占42.95%,“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占18.41%,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进行马列经典阅读的主要引导者。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期发挥更好更充分的作用。这不仅是为了思政课考试的近期需要,更是促使学生自内心深处热爱阅读经典的长期需要。
4.经典阅读缺失的最大原因是缺乏指导。关于“您从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因是什么”,46.13%的学生选择“看不懂,太枯燥”、38.39%的“不知道看什么”。这说明马列经典逻辑性和专业性过强,而大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了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专业教师的选择和指导,甚至亲自带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分析发现,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拥有阅读的意愿,对其意义也有正确的认知,如果施之以科学合理的指导,那么,在经典阅读方面就会更具有可操作性,也会更有成效。
二、思政课实施马列经典阅读的方式
以独立学院为例,高校思政课推行马列经典阅读的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以思政课课堂实践为主要渠道。近年来独立学院逐渐向应用型转型,实践教学部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思政课也不例外,既有课内实践,也有课外实践。基于此,经典阅读可以通过课内实践部分来完成。这样不仅有场地,有组织形式,还可以对阅读效果进行合理的考核,一并计入思政课总评成绩。在实践课堂上,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研讨会、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这对于纯粹理论讲授的传统课堂是一种手段方式的弥补,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2.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要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要求学生在完成繁重的专业学习之余挤出大量时间来阅读是不现实的。在之前的调查中发现,选择“没有时间阅读”的比例占26.18%。因此,经典阅读必须突出重点,精选精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给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规划。
(1)确立经典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经典阅读目标包括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长远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拥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随者,能够深刻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理论的内涵。但从现实来看,在大学期间完成这个任务是不现实的。短期目标是学生能够读完几篇经典著作,并了解其中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知道一些非常经典的论断。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目标。如果几门思政课共同协作,让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完成几篇经典,那么也能培养其阅读习惯,激发其阅读兴趣。
(2)确定相应篇目。38.31%的学生对于不阅读马列经典著作的原因选择了“不知道看什么”,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读的经典,确定相应的篇目。
以原理课为例,首先确定总的板块。原理课经典著作有两大块内容:一是马恩列等人的思想著作,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经典论著。然后,结合原理课三大板块的内容,精选篇目。在认识论部分,可以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学生们经过大一阶段的学习,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和建设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阅读这篇论著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辩证法部分,可以阅读毛泽东的《矛盾论》、习近平的《摆脱贫困》。这些书目既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又切合实际,通俗易懂。尤其是《摆脱贫困》一书,展现了习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地区的治理心得。阅读之余,教师还可以组织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去这些地区实践调研,深刻感受当地的治理成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经济人文地理发展情况,展开思考,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并撰写调查报告,对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唯物史观部分,可以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政治经济学部分,可以选择《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选择《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些都是相对经典且比较容易理解的著作,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理解,进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3)确立阅读方式。可以选择精读与选读,师生共读与学生自读。据调查数据显示,46.27%的学生不阅读马列经典著作的原因是“看不懂,太枯燥”。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并进行适当讲解,如:《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短小精悍,但其地位重要,内容丰富,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多条经典论断皆源自其中,[2](P501-502)值得师生共读,精读。而有些书目,篇幅长,内容多,不需要全篇通读,只在指定章节进行精读即可,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还有些难度相对较低的书籍,可以由学生小组自读,然后互相分享,如《摆脱贫困》《矛盾论》《实践论》等。
(4)思政课协同分工。大学期间要四门思政课,这四门课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推行经典阅读过程中,四门课要相互协调,避免重复。学习各门课程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篇目。如:大一思修教材中,在提及人的本质的问题时,引用了马克思的经典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政课教师在讲述这个论断时不可能彻底讲清楚,只能粗略带过。等到大二原理课时,教师再带领学生重温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样既有思政课相关理论的连续性体现,又能追根溯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相关论断的认知,让学生恍然大悟,颇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窃喜、之激动。
3.以大学生读书社为重要载体,促进经典阅。2016年11月,福建省教育厅在省高校大学生中建设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并择优给与资金支持,要求读书社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着力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起带头引领作用。福建省各高校纷纷响应,迄今为止申报成功的有100多所,并按照要求开展了常态化活动。由于思政课教学课时有限,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授课仍是其主要任务。思政课与读书社相结合,可以选择活泼可行的方式来推进这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分小组搜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经典论断和句子,然后查找出处和背景,分析其表达的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进行经典论断出处的知识竞赛;组织学生编辑教学辅读读本;组织学生撰写读书心得,择优编辑成册,等等,以作为思政课堂的重要补充。
三、结语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思政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创新的老师,才能逐渐掌握提升课堂效果。而对于学生而言,也只有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不断思考,才能品尝到经典的美味,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