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策略研究

2022-03-03魏玉红曲英楠

关键词:汉语学习者教材

魏玉红, 曲英楠

(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 言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1]早在“讲好中国故事”理念提出后,新闻传媒、思政等各学科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围绕“中国故事”的内容、“讲好”的方式等,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确定了应该选取体现中国形象,反映中国特色,展示真实中国的故事;明确了用多角度叙事、多元媒介传播中国故事。但是,相关研究也指出了目前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存在的诸如方式不当、缺乏新意、缺少反馈等问题。如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可以发挥优势,助力“讲好中国故事”。而在众多的学科中,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国际中文教育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联系相对更为紧密,且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优势。李宇明将“讲好故事”分解为两种语法结构,指出既要“讲好”“故事”,也要“讲”“好故事”[2]。王帅探讨了教师在汉语课堂中应该讲体现正面国家形象反映国情民情的故事并且要保持积极的态度、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和依附教材的形式讲述[3]。阮静提出汉语的国际化教育必须依托于国际化汉语教材的强力支撑[4]。马春燕认为来华留学生是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形象的关键[5]。按照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Who (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6],在这些研究中可发现,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三教”——教师、教材和教学对象都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要素,而且是具有独特优势的最佳要素。

二、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若干优势

(一)教师主体优势

李泉认为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基本知识:汉语汉字知识、中华历史与文化基础知识、外语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基本能力:汉语阐释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估能力;基本素养:包括开放的心态、包容意识、自信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外语能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勤奋投入而不计个人得失等的高度敬业精神[7]。可以看出,国际中文教师的必备能力与“讲好中国故事”所需要的能力契合;国际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更有利于达到“讲故事”的好效果,国际中文教师是合适的“讲故事”主体。

1.必备技能契合“讲好中国故事”。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已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语言文化知识、有交际技能、有跨文化意识的专业人才[8]。从培养目标来看,国际中文教育培养的国际中文教师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首先,国际中文教师掌握汉语言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依照培养方案,学校开设相关科目,国际中文教师要学习包含语言、文化、教学等专业课程,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和教学实习。从专业技能方面看,国际中文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且熟知中国历史与文化。这些都是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其次,国际中文教师具有跨文化的知识与交际能力,也就是要拥有国际视野与情怀。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与国际接轨,需要所培养的人才思维开放、视野宽阔,密切关注全球变化,顺应时代,放眼世界,能够尊重文化差异,理解多元文化,有适应文化冲突的能力。这些国际中文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能够使其正确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视野相一致。

最后,国际中文教师承担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是中外交流的一部分。国际中文教师热爱汉语教育事业,有责任促进汉语国际传播、承担起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这是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价值所在。换言之,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价值就是促进中国与世界间的交流与理解,在交流互动中讲述中国故事十分自然,易于接受。而且,职业的责任与使命更坚定了其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这些都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利条件。

2.职业素养保证“讲好”效果。讲中国故事最忌讳使用灌输式、说教式、宣传式的方法,而国际中文教师具有的亲和、客观、柔和的综合素养则可使讲中国故事变得自然且易接受。

首先,国际中文教师具有亲和力。教师是人,与冷冰冰的文字报道和新闻宣传相比更具人情味,从教师口中讲出来的故事自然也就更加生动也更有温度;教师的言传身教把“中国故事”演绎得更加真实、形象,这些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易于被接受。

其次,国际中文教师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国际中文教师的态度体现在不过分夸大本国文化和尊重他国文化上,能够正确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避免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去介绍中国文化,在找到中外文化异同点基础上客观地介绍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

最后,国际中文教师运用柔化处理的方式。柔化处理,即将故事融于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文化因素,将体现中国文化特色、民族精神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逐渐体悟中国的民族精神。以汉字教学为例,“善”和“美”都有“羊”这一偏旁, “善”“美”,吉也,多形容好的事情;“吉祥如意”的“祥”是好的征兆,这几个汉字都用“羊”来形容美好,从中可以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喜欢“羊”的温和善良、不主张暴力、热爱和平的特征。

(二)教材“故事”载体优势

吴应辉指出:海外中文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对构建我国全球传播体系,塑造外国民众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9]。

目前,在中国图书实物出口中,对外汉语教材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汉语教材出口快速增长[10]。汉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最直接接触中国的媒介,是了解中国、构建中国形象的最佳资料,是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之一。与其他媒介不同,对外汉语教材有着特殊的文化传播优势,教材编写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将汉语知识融入中国的社会交往、美食、历史、旅游等话题中,使汉语学习内容自然地承载了“中国故事”,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国文化故事。教材在国内外的广泛使用有助于向世界展现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途径之一。

教材作为文化载体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无论是传统的纸质教材,还是现代的多媒体教材等,都很好地起到了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这对教材的编写,即应构建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和展示什么样的文化与中国故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传统教材。传统的纸质对外汉语教材有很多,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博雅汉语》《发展汉语》《快乐汉语》《跟我学汉语》等。这些教材中有 “可爱可信可敬”的中国人,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生活。在中国人形象塑造方面,《新实用汉语课本6》第61课“二大伯和他的洋学生”中就塑造了一个敬业的相声教师形象,“二大伯”丁广泉教外国人说相声,因材施教地培养“洋学生”,同时致力于传承发展相声事业,令人敬佩;在文化生活展示方面,《跟我学汉语3》中的第13课“颜色的婚礼”中通过对话形式介绍了中国特有的习俗文化:结婚时喜欢放鞭炮、饭馆开张挂红灯笼等。

在众多教材中,《快乐汉语》《跟我学汉语》《新实用汉语》好评度较高,是国家汉办(现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孔子学院指定的专门教材,被多所国际知名大学采用,其中《新实用汉语》累计发行了150多万册[11]。这些教材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推广力,是“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

2.多媒体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材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仅仅拥有纸质版的传统汉语教材已经不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了,各种可以用于教学的音频、视频的研发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教材包括图书、教材、纪录片等多种类型。多媒体的可视化、叙事化的特点也使得传播中华文化更加便捷与生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工具。

一是图书类,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讲述中国系列丛书”为代表。这是一套通用型多媒体跨界图书,包括《中国社会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 合作与共赢》《中国经济》等,这些图书配有视频、图片、音乐等。该套丛书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构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大国形象。

二是汉语教材类,以近两年备受欢迎的《长城汉语》为代表。该教材由国家汉办组织、规划、编订,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新型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教材里出现了大量反映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的文化内容,教师可以此为依托向学生讲解中国的社交文化和习俗文化。

三是纪录片类,以《舌尖上的中国》《中华民族大观》为代表,可以作为文化教学的辅助性教材,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从美食元素入手,将中国的区域特色和人文情怀相结合,从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开始,到不同地区对食物的不同处理方法,以讲述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以视频为载体,既有乡村中国也有都市化的中国,让人沉浸其中,被地区文化所吸引。纪录片可以让学生在观看中自然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感受文化魅力,是讲述中国故事的绝佳资源。

(三)教学对象双角色优势

1.“中国故事”受众者。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比如,由于“讲故事”存在单方向问题,即尽管教师在“讲故事”前已经详细地分析了讲什么和怎样讲,但也会存在实际传播效果不佳或是并未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而导致这样问题出现的一大主要原因是缺少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无法及时获知实际的传播效果,进而无法判断故事内容的选取和传播手段是否有效,最终对于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调整。可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国际中文教育拥有稳定的中国故事受众群体。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对象——汉语学习者是“中国故事”的受众,从汉语学习者日常学习的反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对不同故事的接受度、兴趣度;可以获知不同文化背景汉语学习者的喜好等,这是其他传播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作为“中国故事”最直接的受众,汉语学习者具有特殊的优势:一方面,汉语学习者作为学生在校时间长,便于了解与调查。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时观察学生对不同故事的态度,还可以在课下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以此来了解外国人究竟对中国的哪些元素感兴趣,想听什么样的中国故事等;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汉语学习者的中介作用反作用于中国故事的传播,促进双向交流。王敏、王令瑶通过调研了解到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历史及传统”“热情、善良的中国人”“中国美食与小吃”及“风景名胜”等内容感兴趣[12]。这样,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中国故事,实现有效输出;通过持续的跟踪调查和反馈,可以及时调整中国故事内容与讲故事的方式等,达到“讲好”的预期效果。

2.“中国故事”新传播主体。美国汉语教材《华夏行》在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一些汉语教材都是从自己的角度介绍中国文化,过度夸大自己国家文化的优越性,容易引起反感[13]。而留学北大的泰国公主诗琳通的著述《我当留学生》受到了泰国人们的欢迎,对中泰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两者对比,可以发现“他者”视角更容易使外国人接受;并且如果能引导汉语学习者从受众转化成传播主体将会使“讲好中国故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能促进和引导汉语学习者实现由“中国故事”的受众向“中国故事”新传播主体的完美转换。

首先,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有文化学习。国际中文教学一般都会设置语言和文化类课程。汉语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其次,汉语学习者有文化体验课或文化体验活动,包括校外社会实践与社会文化活动、校内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等。通过参与文化实践,感受中国发展,建立与中国人的情感连接,身临其境于“中国故事”;最后,汉语学习者利用传播平台,向外界表达自身感受,传播“中国故事”。在中国国内,各级相关部门为留学生举办各类征文、演讲等比赛,使留学生有机会、有渠道向世界表达自己在中国的见闻与感受;在国外,汉语学习者拥有自己的社会关系,通过各种联系可以把自己喜爱的“中国故事”传播出去。

三、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若干策略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未来前景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加合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要发挥国际中文教育在教师、教材等方面特有的优势。

(一)培养“本土化”汉语教师

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世界各国对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愈来愈多。新时期、新发展阶段,国际汉语教师短缺是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如果单靠输出国内教师或是志愿者仍然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并且向外输出教师和志愿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在教师配置上存在不稳定性。因为由国内向海外派遣的教师和志愿者,不能保持长期工作,需要两三年更换一次,这样无法保证师资配置的稳定性。二是对当地文化的适应需要时间。由国内派出的教师和志愿者需要时间去适应当地文化,与当地人进行跨文化交际,因而经常会出现在短期内与当地文化的不适应,导致其“讲故事”的能力大打折扣。三是与当地的联系不广泛。与当地广泛的联系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是极大的促进,而由国内派遣的教师和志愿者由于环境生疏,很难快速在当地建立起社会联系,致使无法广泛开展“讲好中国故事”。

因此,为了解决师资的现实问题,培养本土化教师成为更佳选择。所谓教师本土化是指:“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一线教师应主要由当地人担当。要建设起多层次的会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可以用汉语交际的当地教师队伍。”[14]相比之下,本土化的中文教师具有许多优势:本土化教师了解当地的文化,更了解当地人的喜好,有稳定的社会关系,这些便利条件使本土化教师更容易亲近于当地人,更容易讲出当地人可接受的中国故事,而且由本国人自己讲述的中国故事会更令当地人信服。

因此,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应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培养本土教师。这不仅解决了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师资不足问题,而且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开展,有助于为所在国创造就业机会,是对双方都有益的事业。

(二)开发多媒体教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化、多媒体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出了不同于传统纸质版的多媒体化教材,使教材变得“有声有色”“细致入微”。

作为“中国故事”载体的汉语教材,借助于多媒体教材的可视化和叙事化特点,会将“中国故事”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各种用于教学的视频,可以将“中国故事”更有画面感地呈现出来,通过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将思考与视觉、听觉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沉浸式地感知学习。

信息化时代的教材也有碎片化的特点。碎片化是指将内容分割为比较小的单位,不仅方便教授,而且便于深刻理解,可以做到“精准”教与学。在汉语教学中,可以将“中国故事”与教学点相结合,将其“碎片化”处理,分解成很多个小部分,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迅速理解,而且这种“碎片化”处理可以避免学习者因为学习时间过长而出现厌烦情绪。今后,多媒体教材的建设将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三)重视“他者视角”

赵杨认为“自我”与“他者”及其相互关系是汉语国际教育参与者特别是教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并贯穿整个过程。在汉语学习中,学习者通过审视“自我”“他者”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作为“他者”的汉语和中国文化,使自己的世界发生改变。在对“自我”与“他者”的审视和比较中,汉语国际教育的参与者最终会突破“自我”,达到“超我”乃至“无我”的境界,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15]。

“自我”与“他者”因主体关系不同而不同。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如果“自我主体”是汉语学习者,那么“他者”是中国文化;如果“自我主体”是中国,“他者”则是汉语学习者国家的文化。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存在着“同一”和“不同”。因为世界范围内,全人类共同价值,“自我”与“他者”间存在着“同一”,“同一”会使“自我”和“他者”和谐友好、沟通顺畅。在“同一”的背景下,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没有障碍,能够达到完全接受的结果。

相反,因为不同主体的认知、文化背景不同,相互之间存在“不同”,进而产生误解。“自我”与“他者”间的不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障碍和难点所在。为了避免误解的产生,应该重视“他者视角”。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讲述主体应尊重和重视汉语学习者的“自我”,即“中国故事”的听众——“他者”,要充分考虑“他者”的需求与喜好。如前文所述:在泰国,由泰国公主用当地民众熟悉的方式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当地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这个例证验证了“他者视角”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如果由中方汉语教师来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考虑“他者视角”。

因此,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中方的汉语教师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应重视“他者视角”,了解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有针对性地讲述其需要的、能接受的中国故事,这样才能避免误会与偏见的产生,使“讲好中国故事”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结 语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讲好中国故事”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机遇。只要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采取“深入人心”的方法,就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国际中文教育肩负着汉语世界传播的重任,同时也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力量。国际中文教育与“讲好中国故事”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从国际中文教师、教材和教学对象三个方面可以显示出国际中文教育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教师方面,国际中文教师是“中国故事”的最佳讲述者之一。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理念、职业素养和职业目标与“讲好中国故事”存在高度的契合。一方面,中方的汉语教师应重视“他者视角”,通过日常的师生交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直接向汉语学习者讲述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应大力在世界范围内培养“本土化”汉语教师,这样不仅能解决世界各国汉语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顺利开展。

在教材方面,无论是传统教材还是多媒体教材都是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之一。在教材中构建中国形象,展示中国文化,充分发挥教材的中国故事载体作用,扩大教材的应用与推广。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应重视对多媒体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使多媒体教材成为“声色俱佳”的“中国故事”载体,实现智慧化“讲好中国故事”。

在教学对象方面,发挥汉语学习者的受众和传播者的双角色优势。在获得汉语学习者作为受众的有效反馈后,应按其需求和要求及时调整“讲故事”方式与内容,使“讲故事”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其成为新传播主体,让“中国故事”继续传播下去。

综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国际中文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完全可以发挥其优势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

猜你喜欢

汉语学习者教材
学汉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