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策略研究
2022-03-03吴旺延万云雁
吴旺延,万云雁
(西安财经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 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丝绸之路不同,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地理生态、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抽象出“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1]。截至2021年底,“一带一路”横跨欧亚大陆,辐射6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西亚国家数量占比最大,中东欧占比次之。在这条线路上,基础设施如桥和公路等得到大力建设、贸易往来频繁、货币实现互通、能量得到迁徙、各国资源实现有效互补。“一带一路”作为一种合作模式的创新,能够加强欧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深入相互合作以及拓展发展空间,为欧亚经济圈架起了合作桥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促进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而且为全球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治理方案,为世界广大地区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了深远影响[2]。
据陕西“一带一路”网站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进出口总额为3772.12亿元,同比增长0.0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91.4亿美元,同比增长26.72%;陕西累计对外投资额为59.21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对外投资额为14.55亿美元;在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方面,陕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占全省该指标的比重为66%。从数据可以看出,近些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经济金融合作日益密切。但仍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局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态势较为突出,陕西在全国省(市)经济全球化指数排名偏低[3]。虽然陕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互联互通、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旅游文化和金融生态等方面潜力还未充分发挥,需要深度挖掘。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服务于新发展格局,重点结合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陕西应加快与中东部地区经济循环合作,提升生产要素流动性和经济发展活跃度。尤其陕西作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有必要充分发挥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枢纽通道的重要作用,在基础设施、产业体系、文化教育和金融科技等方面,深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策略,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经济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二、“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现状
(一)交通商贸物流发展
畅通交通商业贸易物流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关键因素。“一带一路”区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市场[4]。陕西牢牢把握“一带一路”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基于自身区位优势,在门户经济、枢纽经济等新兴经济模式上“大下功夫”,着力打造内陆型对外开放新格局。《陕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出台,为陕西交通运输下一阶段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从西安国际港务站站改施工,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扩建,见证陕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脚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树立全球视野,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促进陕西省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依托长安号和西安咸阳机场的建设与发展,把我省打造成为大宗货物集散中心、贸易投资新平台。陕西在物流技术效率方面是除东部地区外唯一完全有效的省份,在西北五省中排名第一[5]。陕西加快完善在交通物流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扩大物流业市场规模,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拓展新线路、开通中欧班列“长安号”专列,构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有效提升物流发展质量,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陕西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二)国际产能合作发展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在更高层次融入世界产业链条,同时有利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立有助于带动中国对园区合作国的直接投资,提升产能合作效率,拓展产能合作空间,减少政治风险、制度风险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便利,促进中国与东道国的贸易往来与经济发展[6-9]。陕西作为能源大省和装备制造基地,传统优势行业正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近年来陕西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与丝路沿线国家加强产能合作,成立多家陕企海外分公司,承接多个海外承包项目,积极发展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国际合作中心、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的建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加快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引导全省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建设是陕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实现形式,是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范式、新模式。陕西聚焦基础设施、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以互利共赢为导向,以建立生产线、建设基础设施、开发资源为主要内容,优化陕西企业生产能力布局,不断推进陕西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项目落地。
(三)科技教育创新发展
陕西拥有雄厚的科教与创新实力,高校、各类科研机构、国家级园区平台与国际创新合作平台的数量位于全国前列。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设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中心,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2021年3月30日,陕西正式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综合平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建立旨在有效整合科学技术创新资源,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以及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把全省科技教育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资源优势。同时,陕西多所高等院校举办丝绸之路高等联合合作交流会和来华留学人员国际艺术节,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影响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同丝路沿线17个成员国的85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倡议并建立了致力于成员之间在教研、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西安财经大学承办第五届丝路经济国际论坛,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西安石油大学与沿线部分国家石油企业签订关于油气领域本土化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陕西得分在全国31个地区中排名前10,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陕西在科技论文、获国家科技奖励和技术市场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科研物质条件等基础良好,社会创新氛围浓厚。
(四)国际文化旅游发展
在古老的丝路上,文明沟通、文化艺术交流的友好篇章伴随着声声驼铃传续千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激发了沿线地区文化旅游合作热情。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增长在前期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在发展后期加速了全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10]。自“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陕西不断把独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旅游产品等带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向世界舞台。同时陕西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旅游交流活动,让全球更加认识陕西、让陕西走向世界。西安举办的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电影作品为媒介,旨在打造电影艺术交流与贸易的国际平台,积极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间的艺术交流和合作。不仅如此,陕西从2014年开始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促进了参会国家对陕西文化的了解,提高了陕西文化旅游的国际知名度。
陕西致力于推动自身在全国范围内作为国际文旅中心的关键地位的发展,依托自身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旅游文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陕西致力于打造丝绸之路起点旅游品牌,规划四大旅游高地,加大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建设力度。目前,以“国风秦韵”为代表的文化主题活动早已走出国门,传遍各大洲的几十个国家,生动体现了作为中华文化重要代表的三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为代表的艺术节日亦成为推动丝绸之路成员国间文化和艺术相互沟通的重要品牌活动。但是部分文化旅游项目存在着影响力小、宣传思路与方式老旧、宣传机制缺乏创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陕西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五)区域金融服务发展
随着投资活动往来日益密切,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产生了更大的金融影响力,金融市场的联动程度也在逐渐加深[11]。随着沿线各国与中国企业的交易往来不断增加,人民币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金融服务。陕西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各国交流合作,陕西金融业开放程度得到不断提高。据《陕西省金融运行报告(2021)》显示,2020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为504.4亿元,增幅为1.8%;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收付金额为175.7亿元,占陕西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的34.7%,比重不断提升,覆盖广度不断扩大。自2011年陕西启动跨境人民币业务以来,截至2020年底,共与4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实现的跨境收付累计额为1282.7亿元,占陕西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金额的36.7%。金融业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强劲。陕西社会融资规模从2013年的425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407.1亿元,可见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同时,在社会融资构成方面也呈现多样化,实现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到如今直接融资和间接投资共同发力的转变,其中,2020年直接融资增量为1410.1亿元,同比增长50.83%,股票、债券等在融资规模中占比越来越大,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陕西加快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创新发展,不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积极发挥金融市场作用,持续深化区域金融改革,提升金融管理服务效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鼓励金融业态创新。2021年出台《陕西省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细则》,推动陕西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为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提供强劲的金融服务保障;利用大数据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如西安雁塔区推出“数字绿卡+政务快贷”,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中国工商银行高新支行启用陕西首家“税银合作综合便民服务点”,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西安港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缓解企业缺乏资金的困难,让企业专心生产和研发,为深度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提供金融创新服务。
三、“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和省级层面均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西安市及省内其他地级市包括一些区县也出台了相应的指导办法,对体制机制的落实进行了具体部署,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陕西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些重要领域的关注度仍有待提升。
(一)省域间合作机制需进一步深化
合作机制的建立对于陕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至关重要。现有省域层面政策中很多对于合作机制的建立均做出相应部署,但对于在工业制造、高科技应用、人才培养、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与相关省份的联系机制提到的还较少,尽管这些内容在一些地市层面的“一带一路”政策、实施方案中有所提及,但实施力度仍然不够,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陕西拥有较大的经济发展空间,资源(如旅游、高级人才储备、装备制造业、化石能源等)储备丰富,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开发手段单一,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建立产业发展联盟和合作机制,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积极融入相关产业链,应当是陕西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途径。
(二)产业资源发展结构需进一步整合
目前我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更多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对本区域内的“一带一路”建设机制做出相应安排,一定程度上缺乏从全省层面对于某一产业发展的统一部署和建设机制。省级层面出台的“一带一路”产业发展政策目前更多涉及工业领域,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制目前还未建立。我省一些产业发展政策不利于资源整合,形成产业合力。我省有较为优渥的自然环境,农牧林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受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支撑较弱、产业缺乏组织等影响,相较于农业发达地区收益相差较大。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当下,政府应发挥其在组织创新方面的作用,建立省级农产品推广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特色发展,依托我省丰富的高校资源,鼓励校企联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我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兵马俑、大雁塔等一些已经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外,还有很多旅游资源值得深入开发,扩大其影响力。但从省级层面来看,目前陕西仍没有建立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化旅游管理机制,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产品研发创新、旅游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显得乏力,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人才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人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当前几乎所有省份对于人才引进工作都非常重视。陕西的人才保障机制主要由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政策机制三方面构成。人才评价机制方面,陕西已经出台的多份文件均提出要推动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搭建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但具体到落实层面,很多行业的职称评价改革还较为缓慢,一些不够人性化的规定依然存在,新型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够成熟。在人才培训方面,大部分文件均提到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尤其是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法律、物流、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更是有专项要求。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仍不够紧密,更强调行业内部的培养。西安有丰富的高校资源,每年有数以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大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增加人才储备规模,这些对于陕西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政策方面,陕西一些特定行业的人才政策与其他地区相比仍不具备较为明显的竞争力,人才政策内容有一定的错位。例如,根据目前出台的金融业发展相关规定,一些医疗健康、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更多只针对“领军人才”,但往往领军人才自身的经济基础较为雄厚,更为看重的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业务种类,相反,一些发展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的青年人才,更加需要医疗健康和子女就学方面的服务保障,这些在现有的人才保障机制下难以实现。
(四)产业发展宣传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目前已出台许多相关文件保障“一带一路”倡议顺利进行,一些文件也提到要建设“一带一路”新媒体中心,但对于宣传机制的建立和运营没有做出太多相应安排,实际操作层面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还有所欠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全国各个省市纷纷发力,力争在“一带一路”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良好宣传机制能够更快促进本省产业发展,通过大量宣传形成“首因效应”,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抢占先机,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新型传媒方式能够在人群中尤其是青年人群中形成不可小觑的影响。新媒体在运营方面与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因此需要转变传统宣传思路,构建新型宣传机制,这些是陕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需要。
(五)金融业态合作需进一步深化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具体到“一带一路”倡议而言,金融发展直接影响资金融通程度,对于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具有显著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从国家到市县的多个文件均提到要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种金融业态。《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更是对西安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应当发展的金融业态进行了全面的要求与安排,但目前陕西省的金融发展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现有的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安排更多关注于西安地区,要将其打造为全省唯一的金融中心,但从释放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来看,仍需加快探索全省多个城市金融业态发展。例如陕北地区能源工业发展迅速,为我省主要的能源基地,但从最终产品来看,更多还处于初级阶段。若在陕北规划建立能源金融中心,整合优势资源,必能稳步推进能源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受金融行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的影响,不同金融业态之间虽有区别,但更多还体现为共性。对于多种金融业态在某一城市集中发展的规划应更加谨慎。例如《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到,西安要在西咸新区发展能源金融、在高新区发展科技金融、在浐灞生态区发展绿色金融。诚然,多种金融业态竞相发展有助于提升金融活力,产生聚集效应,但在面积不大的城区密集规划多种金融业态,金融资源缺乏整合,尚未形成金融发展合力。
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策略
(一)深度推动互联互通 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1.拓展新兴市场
为了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让进出口贸易覆盖绝大多数沿线国家和地区,必须打造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力推进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和咸阳国际机场的建设,依托长安号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中国最佳中转机场。利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这一区域优势,加快开展保税航油业务。努力构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着力打造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强化城市群协作创新
首先,要推进单个城市内部的畅通循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根据要素合理分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其次,要推进城市群内部的畅通循环,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理念等进行创新改革,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关系。最后,要加快推进城市群之间的畅通循环,作为陕西自身来说,需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的互联互通,依据各自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的优势、对外开放的核心功能,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合作的城市群发展新格局。
3.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鼓励更多建筑企业走出国门,促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跨省区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交通“全链条”式体制机制,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加强陕西与周边省市及地区的深度融合,为陕西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4.改善科技创新体系
对区域间一些企业的合作项目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总结技术合作项目的经验及成效,促进区域间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依托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改进科技资金、科技项目实施机制,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完善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保护技术创新为重点,为企业和高校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努力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
(二)深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1.整合优势产业资源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缺乏高新技术人才,其研发能力、制造业水平都比较落后,要想促进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就必须进行工业建设和发展理念上的合作,逐步建立产业发展新格局,继续发挥陕西省在农业技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人才、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快航空航天、材料等新型支柱产业领域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联通,打造产业园共同体,细化产业间、产业内的分工,构建区域性的价值链条,有利于陕西打造国际产业合作中心,改善对外投资规模较经济发展不充分,对外投资区域、行业和形态分布不均衡等现状,把产业链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医疗健康、养老育托、文旅体育等行业。推动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高传统产业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利用,推动优势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建设优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3.借鉴经验出台优惠政策
陕西可以借鉴杭州、广州和上海等民营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推进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联合发展,通过信息共享制度,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利用好政府财政资金补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设立专项计划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并对上市民营企业给予奖励补助,对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可以由政府联合担保机构共同担保融资,还可以在国家授权范围内,最大程度减征小规模纳税人的“六税两费”,为企业减轻负担。
4.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紧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招投标、行政审批等重点事项,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体系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简化业务办理环节,全面推行政府部门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各部门构建数据信息链,使企业实现电子化登记咨询、递交材料和业务受理,实现政务服务“一扇门、一张网、一次办”,实现“一网通办”到“一网好办”。
(三)深度加强科技教育合作 拓展人才交流平台
1.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2015年由陕西高校发起倡议成立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集合了国内外上百高校。陕西高等院校要具备全球发展眼光,鼓励和支持陕西高校与沿线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强强结合,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国际化教育思想,鼓励和促进人员交流与往来,完善教育合作机制。
2.拓展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
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与外界联系较少,而“一带一路”正是加强陕西与外界联系的绝佳机会。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科研交流会、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让国内外人才深入了解陕西的经济、文化、科技,从而增加他们对陕西的兴趣,这对于将人才留在陕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接触机会。
3.建设高标准公共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基地为培训设施投资集约化和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依托现有的培训机构、产业协会、专业市场等聚集多方位资源,结合陕西自身发展水平,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和产业建设需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方向,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的产业链,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
(四)深度加强国际文化旅游合作 促进旅游文化交流
陕西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闻名中外,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来陕境内外游客众多。陕西要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与沿线国家进行旅游文化交流,促进多方位合作;同时要有“走出去”的魄力,将陕西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传播出去,增加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1.增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旅游合作
要讲好“陕西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长效机制,与周边国家进一步增加沟通,增加了解,挖掘文化旅游合作的新领域,创办文旅新项目,与各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组织跨国交流学习,围绕陕西历史文化素材,组织文艺工作者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跨国交流学习,深度挖掘并赋予“一带一路”各国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文化服务不能仅仅依靠丰富天然的旅游资源,陕西省必须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给游客提供更加良好的旅游体验。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陕西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以满足游客便利为目标,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为企业和游客搭建更多平台,实现高效透明的沟通,有效简化贸易往来、旅行、教育、出国等手续事项,进一步增进陕西地区人民与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往来。
3.加强文化宣传力度
借助现代化手段,创新宣传方式,通过举办艺术展览、出版文学作品、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和举办电影节等形式,使陕西省的特色文化走得更远,让沿线各地民众更广泛地了解中国文化。首先是完善陕西旅游资讯网,同时开发3D虚拟展示、旅游视频展示等功能,让游客更立体的感受陕西文化的魅力。其次可以与知名旅游服务平台合作,设置专门介绍陕西的有关板块,将旅游景点、旅游攻略等旅游资讯推广出去。最后,陕西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投放图片视频等广告,开辟专项公众号对陕西的特色旅游景点进行介绍,也可借助于知名主播的影响力将陕西文化的知名度提高。除了国内的平台,国际平台也是使陕西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方式。
4.促进文化旅游合作纵深发展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推动下的旅游国际合作路径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起步阶段注重基础、交流、协商与倡议,而深化阶段则注重落实、投资、开发、便捷与引领。目前陕西与沿线国家的旅游国际合作已经历了起步阶段,并已进入初步深化阶段[12]。下一阶段的重点应逐步向平台共建、智库建设、产品开发、旅游营销合作、旅游教育合作等方向转变,使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逐步向纵深发展。
(五)深度加强金融合作
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陕西相较于沿海地区来说存在创新力度小、金融服务模式落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资金互联互通较少等问题,故需通过深化金融合作打破当前发展瓶颈。
1.促进资金互联互通
资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与贸易发展等各方面都息息相关。但由于沿线国家相对落后的金融体系,“一带一路”区域内金融合作较少、资金融通水平较低,极大限制沿线各国金融发展。因此要大力发挥沿线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作用,提高沿线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和配置效率。加快沿线各国与地区之间在金融发展理念、法律法规、金融监管等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努力打造公开透明、高效和谐的“一带一路”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积极解放企业及个人的思想,主动开拓融资渠道,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实现各个产业与金融业共生共荣。继续推进多边金融机构如亚洲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以及多边融资合作机制的发展、加快推进我省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带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以便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产协作发展等提供资金支持[13]。加强贸易数字化、跨境融资、保险等领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资的政策支持,通过吸引外资来进一步提升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2.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为加快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金融业需加强创新意识,紧密结合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改革创新,构建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应通力合作,不断探索跨国企业集团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新模式,探索制定与陕西自贸区相适应的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措施,对接“走出去”企业,满足企业跨境金融业务需求,在贸易融资、跨境资金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促进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资金融通。
3.搭建金融国际合作平台
为加强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金融沟通与合作,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要引导金融机构调剂资金需求,结合《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及行动方案,搭建金融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金融市场规则标准、跨境结算清算等体系,倡导绿色金融理念,推动跨境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设,营造稳定、可持续的金融环境,成为一个互利共赢和专业高效的金融平台。发挥金融对“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推动作用,提升实验区贸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层级,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助力陕西成为“一带一路”区域性金融中心、欧亚大陆贸易核心枢纽、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门户。利用宏观审慎监管等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与陕西签订的战略协议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多种方式进行融资,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所提供的国际资本市场这一重要投融资平台,在融资的同时将陕西资本推向沿线其他国家,从而进一步使该融资平台成为一个良好便利的国际金融合作平台。
4.完善贸易合作风险防范体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14]。为降低贸易合作时面临的较大风险,应健全贸易风险预警机制,各相关部门应时刻关注对外贸易动向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外贸企业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应加快建立进出口贸易纠纷协调机制,有效处理贸易往来中的纠纷,切实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尽可能降低贸易合作的风险。